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十四·幼科集要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四·幼科集要 (4)

1. 綱領

左腮屬肝,右腮屬肺,額屬心,鼻屬脾,頤屬腎。青主驚,紅主痰熱,黃主食積、癥癖,白主泄瀉水穀,黑主腎氣受傷。(《小兒直訣》)

望、聞、問、切,固醫家之不可少一者也。在大方則然,而小兒惟以望為主,問繼之,聞則次,而切則無矣。《經》云:切而知之謂之巧。小兒脈體未全,切無可切,而巧亦無所用其巧。問而知之謂之工。小兒未言時,問之固無可問;即能言時,問之多不以實對,是問不必問,而工亦無所用其工。聞而知之謂之聖。

小兒初病時,聲音或不失其常,至病久而氣喪聲失,聞無可聞,而聖又何見其聖乎?吾故以望為主也。或曰:五臟之屬,體隱理微,望從何處?曰:體固隱矣,而發見於苗竅顏色之間者,用無不周;理固微矣,而昭著於四大五官之外者,無一不顯。故病於內,必形於外,望形審竅,自知其病。

舌乃心之苗,紅紫,心熱也;腫黑,心火極也;淡白,虛也。鼻準與牙床,乃脾之竅,鼻紅燥,脾熱也;慘黃,脾敗也;牙床紅腫,熱也;破爛,胃火也。唇亦脾之竅,紅紫,熱也;淡白,虛也;黑者,脾將絕也。口右扯,肝風也;左扯,脾痰也。鼻孔,乃肺之竅,乾燥,熱也;流清涕,寒也。

耳與齒,乃腎之竅,耳鳴,氣不和也;耳膿,腎熱也;齒如黃豆,腎氣絕也。目乃肝之竅,斜視而睛轉者,風也;直視而睛不轉者,肝氣將絕也。(夏禹鑄)

聽聲

聲以候元氣之厚薄,即以審病苦之所在,所以古人有隔垣之治也。聲重者,傷風;聲壯者,實熱;聲悲者,藏燥;聲焦者,恐怖欲生風候;重濁者,腸胃有積;沉靜者,疳積無疑;但哭無啼者驚;多啼不哭者痛;聲輕頻嚘者風癇;聲緩無氣者吐瀉;聲嘶者,咳嗽喉痛;聲促急者,喘迫上氣;聲遲緩者,泄瀉腸鳴。諸如此類,皆可聽而知之者也。(《證治合參》)

看小兒法,以聽聲為先,察色為次。凡聲音清亮者生;有迴音者生;澀者病散;而無出聲者不壽;忽然大聲而無病者,須細看其身,恐有瘡毒;泣不出聲者死;泣而無淚者死。(張景岳)

脈法

凡診小兒,既其言語不通,尤當以脈為主,參以形色聲音,則萬無一失矣。然小兒之脈,非比大人多端,但察其強、弱、緩、急,是即肯綮。蓋強弱可以見虛實,緩急可以見邪正。四者既明,無論諸證,隨病合脈,左右逢源,所遇皆道矣。(張景岳)

小兒一歲後,可用一指轉側,辨其三部脈之弦、急、浮、沉。四、五歲後,脈七、八至而細數者,為平;九至者傷;十至者困;六至、五至者,為虛、為寒;弦、緊為風癇;弦急為客忤;其變蒸者,脈必散亂;骨間有熱,脈則沉數;若浮而不調為鬼祟;浮大而數為風熱;伏結為物聚;微細為疳積為腹痛;浮而洪,為有蟲;浮而遲,為胃寒。此論脈之大要耳。

白話文:

綱領

左邊的臉頰對應肝臟,右邊的臉頰對應肺臟,額頭對應心臟,鼻子對應脾臟,下巴對應腎臟。臉色發青通常是驚嚇引起,發紅通常是痰熱,發黃通常是飲食積滯或腫塊,發白通常是腹瀉或消化不良,發黑通常是腎氣受損。

中醫看診必須要望、聞、問、切四種方法,這對成人來說是這樣,但對小孩來說,主要以觀察為主,其次是詢問,然後是聽聲音,而把脈則不太適用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把脈能知病,稱為巧」,小孩的脈象還未完全發育,沒辦法把脈,所以「巧」在這裡也無從發揮;「問診能知病,稱為工」,小孩還不會說話,問也問不出什麼,即使會說話,也常常不說實話,所以問診也沒有太大意義,「工」在這裡也無從發揮;「聽聲音能知病,稱為聖」,小孩剛生病時,聲音可能還沒什麼變化,等到病久了,元氣喪失、聲音變了,聽也聽不出什麼了,所以「聖」在這裡也無從發揮。所以我認為對小孩看診,主要應該以觀察為主。有人問:「五臟藏在身體裡面,很隱蔽而且難以捉摸,觀察要從哪裡著手呢?」我說:「雖然五臟很隱蔽,但它會在身體的細微之處、在顏色和孔竅中表現出來,觀察可以很全面;雖然病理很微妙,但它會清楚地顯現在身體的各個部位、器官上,沒有一個不表現出來。所以,身體內部有病,一定會反映在外面,只要觀察外形、仔細看孔竅,就能知道是什麼病。」

舌頭是心臟的苗,舌頭發紅發紫,代表心臟有熱;腫脹發黑,代表心火極旺;舌頭顏色淡白,代表虛弱。鼻頭和牙床是脾臟的孔竅,鼻頭發紅乾燥,代表脾有熱;鼻頭顏色暗黃,代表脾氣衰敗;牙床紅腫,代表有熱;牙床潰爛,代表胃火旺盛。嘴唇也是脾臟的孔竅,嘴唇發紅發紫,代表有熱;嘴唇顏色淡白,代表虛弱;嘴唇發黑,代表脾氣將要衰竭。嘴角向右歪,代表肝風;嘴角向左歪,代表脾有痰。鼻孔是肺的孔竅,鼻孔乾燥,代表有熱;流清鼻涕,代表有寒。

耳朵和牙齒是腎的孔竅,耳鳴,代表氣不順;耳朵流膿,代表腎有熱;牙齒像黃豆一樣萎縮,代表腎氣衰竭。眼睛是肝的孔竅,斜視或眼珠亂轉,代表有風;眼睛直視、眼珠不動,代表肝氣將要衰竭。

聽聲

聽聲音可以判斷元氣的盛衰,進而了解病痛所在,所以古人才有通過聲音來診斷疾病的方法。聲音沉重,代表感冒;聲音洪亮,代表實熱;聲音悲傷,代表臟腑乾燥;聲音焦躁,代表驚嚇或將要生風;聲音沉濁,代表腸胃有積食;聲音低沉安靜,代表有疳積;只哭不出聲,代表受到驚嚇;哭得多但沒有聲音,代表疼痛;聲音輕微而頻繁發出呻吟,代表有風癇;聲音微弱無力,代表吐瀉;聲音嘶啞,代表咳嗽或喉嚨痛;聲音急促,代表喘氣急迫;聲音遲緩,代表腹瀉或腸鳴。這些都可以通過聽聲音來判斷。

看小孩的病,要先聽聲音,其次是觀察顏色。凡是聲音清亮有力的,表示身體好;聲音有迴音的,表示病會好轉;聲音澀滯的,表示病在消散;沒有聲音的,表示生命有危險。忽然大聲哭鬧但身體沒有其他病症的,要仔細檢查身體,可能是有瘡毒;哭泣不出聲的,表示生命有危險;哭泣沒有眼淚的,表示生命有危險。

脈法

給小孩看病,因為他們不能說話,更要以把脈為主,再配合觀察外形、顏色和聲音,這樣就不會出錯了。但小孩的脈象不像成人那樣複雜,只要注意脈的強弱、快慢,就可以把握重點。脈的強弱可以判斷虛實,脈的快慢可以判斷邪正。只要能明白這四點,不管是什麼病症,都能根據病情配合脈象,就能左右逢源,所有疑難雜症都能迎刃而解。

小孩一歲以後,可以用一根手指在手腕處轉動,分辨脈的弦、急、浮、沉等情況。四五歲以後,脈搏每分鐘七八次,而且脈象細而有力的,是正常的;脈搏每分鐘九次,代表有病;脈搏每分鐘十次,代表病情危重;脈搏每分鐘六次或五次,代表虛寒。脈象像琴弦一樣繃緊,代表有風癇;脈象繃緊而急促,代表受到驚嚇。如果出現變蒸(指嬰幼兒在發育過程中出現的階段性發熱),脈象一定會散亂。如果骨頭之間有發熱,脈象會沉而快。如果脈象浮散而不協調,代表可能是撞邪;脈象浮大而快,代表有風熱;脈象隱伏結滯,代表體內有積聚;脈象微弱而細小,代表有疳積或腹痛;脈象浮而有力,代表體內有蟲;脈象浮而遲緩,代表胃寒。這些只是關於脈象的一些基本原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