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十四·幼科集要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四·幼科集要 (5)

1. 綱領

又當參以三部五脈:三部者,乃看面上氣色,虎口脈紋,寸口一指脈。五脈者,上按額前,下診太衝,並前三部,謂之五脈。(薛鎧)

帝曰:乳子而病熱,脈懸小者何如?岐伯曰:手足溫則生,寒則死。帝曰:乳子中風熱,喘鳴肩息者,脈何如?岐伯曰:喘鳴肩息者,脈實大也。緩則生、急則死。此《內經》之旨。聖人立言,簡切而總括無餘,世人不悟,視為汛常,能於此等處著眼,則診視之要,思過半矣。予之臨證診視,每論吉凶,則多中者,亦不外此。

第意之所至,口莫能宣。竊詳《經》所謂大、小、緩、急者,亦發而不露之意。蓋大,即浮、洪類也;小,即沉、細類也;急,即數也;緩,即遲也。何若竟易以浮、沉、遲、數之為得乎?再以節庵之有力、無力,辨其表、里、虛、實,誠診視小兒天然不易之妙訣。(陳飛霞)

看指紋

小兒形體既具,經脈已全,便有脈息可辨。自《水鏡訣》及《全幼心鑑》等書,有三歲以上,當察虎口,寅卯辰,風氣命,三關之說。其中之可取者,惟曰:脈從寅關起,不至卯關者,易治;若連卯關者,難治;若寅侵卯,卯侵過辰者,十不救一。只此數語,亦可用辨吉凶。

至若紫為風、紅為寒、青為驚、白為疳,及青是四足驚,赤是水驚,黑是人驚,黃是雷驚之類,豈此一線之色,果能辨悉如此,最屬無稽,烏足憑也。(張景岳)

錢氏看小兒脈紋,男左女右,取決於虎口之次指,未有究其義者,予考之《素》、《靈》始悟,以其屬陽明脈之根始也。陽明之脈,起於大指、次指之端。陽明多氣多血,有病則應之,小兒純陽之體,故即於此以觀其變也。○小兒脈見虎口,亦猶大人脈見寸口也。三關直透者不治。(《怡堂散記》)

幼科指紋,總無正論。有謂不必用者,有用而至於怪誕不經、誣民惑世者,是皆未明紋中之理,所以有用不用之殊議也。請以一得之愚,聊發其要:蓋此指紋,與寸關尺實同一脈。按《內經》十二經絡始於手太陰,其支者,從腕後出次指之端,而交於手陽明,即此指紋是也。明如景岳,猶謂此紋為手陽明經絡,不知手太陰經,起於中府,而終於大拇之少商。

手陽明經,起於食指之商陽。兩不相值,若無此旁支,交通營衛,不幾令太陰、陽明表裡斷絕乎?況此脈可診,人所不知,其遲、數、代、促,與太淵無異,但脈體差小耳。指紋之法,起於宋人錢仲陽,以食指分為三關:寅曰風關,卯曰氣關,辰曰命關。其訣謂:風輕、氣重、命危。

雖未必其言悉驗,而其義可取。蓋位則自下而上,邪則自淺而深,證則自輕而重,人皆可信。只恨復出詭異之說,謬撰驚風門類,致後賢多歧亡羊,反成疑案。予意仲陽,宋之明人,以孝見稱,豈肯妄言誤世!大抵後之俗子,假託其名而為之。惟有識者,知其語言鄙俚,論證荒唐,便能棄置不用。

白話文:

綱領

另外,還需要參考三部五脈:三部指的是看臉上的氣色、虎口的脈紋以及手腕寸口處的脈搏。五脈則是在三部的基礎上,加上按壓額頭前和診斷腳背上的太衝穴。薛鎧的觀點認為,這五個部位合起來就稱為五脈。

皇帝問道:嬰兒生病發熱,脈象細小且懸浮,情況如何?岐伯回答說:如果手腳溫暖就表示能活,手腳冰冷就表示會死。皇帝又問:嬰兒得了風熱病,出現喘息、肩部聳動的情況,脈象會如何?岐伯說:出現喘息肩部聳動的,脈象通常是實大。如果脈象緩和就表示能活,急促就表示會死。這是《黃帝內經》的要旨。聖人的言論簡潔明瞭,涵蓋一切,但世人不明白這個道理,認為是很平常的事。如果能從這些地方著手觀察,那麼診斷疾病的要點就掌握了大半。我(指作者,下同)在臨床診斷時,每次判斷吉凶,多能命中,也是基於這些原則。

許多深層的理解,難以用言語表達出來。《內經》所說的「大、小、緩、急」,也包含著隱晦的含義。「大」其實就是指浮脈、洪脈這類的脈象;「小」就是指沉脈、細脈這類的脈象;「急」就是指數脈;「緩」就是指遲脈。如果直接用浮、沉、遲、數來表達不是更明確嗎?如果再結合節庵所說的「有力」、「無力」來辨別表裡、虛實,這確實是診斷小兒疾病非常精妙的方法。

看指紋

小兒的身體結構一旦形成,經脈也已經完整,就可以診斷脈象了。從《水鏡訣》、《全幼心鑑》等書中,有提到三歲以上的兒童,應該觀察虎口處,以寅卯辰三關來判斷風氣命,這種說法還是有可取之處的。其中指出:脈從寅關開始,沒有到卯關,就比較容易治療;如果連到卯關,就比較難治;如果寅關侵入卯關,卯關侵入辰關,那麼十個孩子中,只有一個能救活。僅僅這幾句話,就可以用來判斷吉凶。

至於那些說法,像是紫色的指紋代表風、紅色代表寒、青色代表驚嚇、白色代表疳積,以及青色代表四肢動物引起的驚嚇、紅色代表水引起的驚嚇、黑色代表人引起的驚嚇、黃色代表雷引起的驚嚇等,難道僅憑一條指紋的顏色,就能判斷得如此清楚嗎?這些說法太過於荒謬,實在沒有依據。

錢氏觀察小兒的脈紋,以男性左手、女性右手為準,依據虎口第二指(食指)的脈紋來診斷,但是沒有探究這樣做的道理。我研究了《素問》、《靈樞》等經典,才明白這樣做是因為這裡屬於陽明經脈的起始部位。陽明經脈起於大拇指和食指的末端,陽明經氣血旺盛,有病就會有所反應,小兒體質純陽,因此可以通過觀察這裡的變化來診斷病情。觀察小兒虎口的脈紋,就如同大人診斷寸口脈一樣。三關(指紋上的三條線)直直貫穿的,就表示病情危重,無法治癒。

幼科對於指紋的診斷,總沒有一個確定的說法。有人認為不必用指紋來診斷,也有人用的過於誇張,荒誕不經,迷惑百姓,這些都是因為不明白指紋的道理,所以才會出現用與不用兩種不同的看法。讓我用自己淺薄的見解,來闡述指紋的要點:其實指紋和寸關尺的脈象是相同的,按照《內經》的說法,十二經脈起始於手太陰肺經,它的分支從手腕後側出來,到達食指末端,然後連接到手陽明大腸經,指紋就是這裡的脈絡。像張景岳這樣明智的人,也認為指紋屬於手陽明經,卻不知道手太陰肺經起於中府穴,終於大拇指的少商穴。手陽明大腸經則起於食指的商陽穴,兩者並不相連,如果沒有這個分支來交通營衛之氣,那豈不是讓手太陰肺經和手陽明大腸經的表裡關係斷絕了嗎?何況這個脈搏可以診斷,只是脈體比較小,而且人們不知道它的作用,其遲、數、代、促等脈象,和太淵穴的脈象是相同的。診斷指紋的方法,起源於宋代的錢仲陽,他把食指分為三關:寅關叫風關,卯關叫氣關,辰關叫命關。他的口訣是:風關輕,氣關重,命關危。雖然這些說法不一定完全應驗,但是其中的道理可以借鑒。因為脈象的變化,由下往上表示病邪由淺入深,病情由輕變重,這些道理是可以讓人信服的。只可惜後來出現許多怪異的說法,編造出各種關於驚風的病症,導致後來的醫者不知所措,反而成了疑案。我認為錢仲陽是宋代的賢明之人,以孝聞名,怎麼會胡言亂語來誤導世人呢!大概是後來的庸俗之徒,假借他的名義來編造的。只有有見識的人,才知道這些說法粗俗鄙陋,論證荒唐,就會拋棄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