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五·雜證匯參 (38)
卷五·雜證匯參 (38)
1. 疫
人之口氣通於地,故陰中水土之邪,為飲食濁味,從口舌而下入於陰,入則其人必先內慄,足膝逆冷,便溺妄出,清便下重,臍築湫痛,正與俗稱絞腸瘟、軟腳瘟之說符也。然從鼻從口所入之邪,必先注於中焦,以次分布上下,故中焦受邪,因而不治則胃中為濁,營衛不通,血凝不流,其釀變即俗稱瓜瓤瘟、疙瘩瘟等證,則又陽毒癰膿、陰毒遍身青紫之類也。此三焦定位之邪也。
若三焦邪混為一,內外不通,藏氣熏蒸,上焦怫鬱,則口爛食齦。衛氣前通者,因熱作使,遊行經絡、臟腑,則為癰膿;營氣前通者,因召客邪,嚏出聲嗢咽塞,熱壅不行,則下血如豚肝。然以營衛漸通,故非危候。若上焦之陽、下焦之陰,兩不相接,則脾氣於中難以獨運,斯五液注下,下焦不闔,而命難全矣。
傷寒之邪,先行身之背,次行身之前,次行身之側,由外廓而入;瘟疫之邪,則直行中道,流布三焦。上焦為清陽,故清邪從之上入;下焦為濁陰,故濁邪從之下入;中焦為陰陽交界,凡清濁之邪,必從此區分。甚者,三焦相混,上行極而下,下行極而上,故聲嗢、咽塞、口爛、食齦者,亦復下血如豚肝,非定中上不及下、中下不及上也。傷寒邪中外廓,故一表即散;疫邪行在中道,故表之不散。
傷寒邪入胃府,則腹滿便硬,故不可攻下;疫邪在三焦,散漫不收,下之復合,此與治傷寒表裡諸法有何干涉?治法,未病前預飲芳香,則邪不能入,此為上也;邪既入,則以逐穢為第一義。上焦如霧,升而逐之,兼以解毒;中焦如漚,疏而逐之,兼以解毒;下焦如瀆,決而逐之,兼以解毒。營衛既通,乘勢追拔,勿令潛滋。
或問:春、夏、秋蒸氣成疫,豈冬溫獨非疫耶?余曰:冬月過溫,腎氣不藏,感而成病,正與不藏精之春溫無異。計此時有春無冬,三氣即得交蒸成疫,然遇朔風驟發,則蒸氣化為烏有矣。是以東南冬月,患正傷寒者少,患冬溫及痘瘡者多;西北則秋冬春皆患正傷寒,殊無瘟疫、痘瘡之患。
此何以故?西北土高地燥,即春夏,氣難上升,何況冬月之凝冱;東南土地卑濕,為霧露之區,蛇龍之窟,其溫熱之氣,得風以播之,尚有可耐,設旦暮無風,水中之魚,衣中之蝨,且為飛揚,況於人乎?蒸氣中,原雜諸穢,益以病氣、屍氣,無分老少,觸之即病,此時朔風了不可得,故其氣轉積轉暴,雖有薰風,但能送熱,不能解涼。叔和以夏應大熱而反大寒為疫,豈知大寒正疫氣消弭之候乎?(喻嘉言)
《說文》云:疫者,民皆病也,厲鬼為災。《禮記》云:孟春之月,先王掩骼埋胔,正以是月天氣下降,地氣上升,誠恐胔骼穢惡之氣有害人物,故掩埋之。蓋以人在氣交之中,如魚在水,一毫渣滓混雜不得。設川澤潑灰,池塘入油,魚鮮有得生者。人受疫氣,何以異此?(林北海)
白話文:
[疫]
人的口氣與地面相通,所以陰氣中的水土之邪,也就是飲食中產生的污濁氣味,會從口舌進入體內,進入後人會先感到內心寒冷,雙腳和膝蓋冰涼,大小便失常,排便時感覺肛門沉重,肚臍周圍刺痛,這和民間說的「絞腸瘟」或「軟腳瘟」的症狀很相似。但從鼻子和嘴巴進入的邪氣,一定會先侵犯中焦,然後才擴散到上下,所以中焦受到邪氣侵擾,如果沒有好好治療,就會導致胃部變得污濁,體內營養和防禦機能失調,血液凝結不流通,之後就可能產生民間俗稱的「瓜瓤瘟」、「疙瘩瘟」等疾病,嚴重時還可能出現陽毒癰膿、陰毒全身發青發紫等情況。這些都屬於邪氣在三焦不同部位造成的影響。
如果三焦的邪氣混雜在一起,內外氣機都不通暢,臟腑之氣受到熏蒸,上焦氣機鬱滯,就會導致口舌潰爛、牙齦腫痛。如果體內防禦之氣(衛氣)向前流通,就會因為熱邪的影響,在經絡和臟腑中遊走,形成癰瘡膿腫;如果體內營養之氣(營氣)向前流通,就會引來外邪,出現打噴嚏、聲音嘶啞、咽喉阻塞等症狀,熱邪阻塞不通,還會出現大便出血,像豬肝一樣。但因為營氣和衛氣可以逐漸恢復暢通,所以這還不是危險的徵兆。如果上焦的陽氣和下焦的陰氣無法銜接,脾胃之氣就難以正常運作,體內各種津液就會向下滲漏,下焦關閉不住,這樣就很難保全性命。
傷寒的邪氣,會先侵犯背部,然後是胸腹部,接著是身體側面,由外向內侵入人體;而瘟疫的邪氣,則會直接從中間入侵,並在三焦中擴散。上焦屬於清陽,所以清邪從上面進入;下焦屬於濁陰,所以濁邪從下面進入;中焦是陰陽交界處,各種清濁之邪都從這裡區分。更嚴重的情況是,三焦的邪氣混雜在一起,向上走到極限又向下,向下走到極限又向上,所以出現聲音嘶啞、咽喉阻塞、口舌潰爛、牙齦腫痛等症狀,也可能出現像豬肝一樣的便血,這並不是固定在只有上中或下中才會出現的情況。傷寒邪氣侵入的是身體外層,所以只要疏散體表就可以治癒;而瘟疫邪氣則直接侵入體內,所以疏散體表沒有效果。
傷寒邪氣進入胃部,就會導致腹脹、大便乾硬,所以不能用瀉下的方法治療;而瘟疫邪氣在三焦散漫不聚,如果用瀉下,反而會讓邪氣再次聚集。這和治療傷寒從表到裡的方法有什麼關係呢?治療瘟疫的方法,最好是在還沒發病前就喝一些芳香的藥物,這樣邪氣就無法入侵,這是最好的方法;如果邪氣已經進入體內,那就要以祛除穢濁之氣為首要任務。上焦像霧氣一樣,要向上發散把它驅除,同時還要解毒;中焦像水泡一樣,要疏通把它驅除,同時還要解毒;下焦像水溝一樣,要疏通決堤把它驅除,同時還要解毒。等到營氣和衛氣都恢復暢通之後,就要趁勢追擊,徹底清除邪氣,不要讓它潛伏下來再次作亂。
有人問:春天、夏天、秋天因為氣候悶熱而導致瘟疫,難道冬天溫暖就不會發生瘟疫嗎?我說:冬天如果過於溫暖,腎氣就無法閉藏,如果因此而生病,和春天因為不閉藏精氣而生病的情況是一樣的。可以說這個時候有春天而沒有冬天,三種季節的氣候交錯就會形成瘟疫。但如果突然刮起寒冷的北風,悶熱的氣候就會消失。所以東南地區冬天,患上真正傷寒的人很少,患上冬溫和痘瘡的人比較多;而西北地區,秋冬春三季都可能患上真正傷寒,卻很少有瘟疫和痘瘡的發生。
這是為什麼呢?西北地區地勢高而乾燥,即使在春夏,氣溫也很難上升,更何況是寒冷的冬天。東南地區地勢低窪潮濕,是霧氣和露水聚集的地方,也是蛇蟲滋生的環境,其溫熱的氣息,如果能透過風來散播,還可以勉強忍受,但如果早晚沒有風,連水中的魚、衣服上的蝨子都可能到處飛舞,更何況是人呢?悶熱的空氣中,本來就混雜著各種污穢之物,再加上病氣、屍氣,無論男女老少,只要接觸到就會生病。這個時候又無法得到寒冷的北風,所以邪氣越來越積累,越來越猛烈,即使有溫熱的南風,也只能帶來熱氣,無法解暑降溫。叔和認為夏天應該炎熱反而出現大寒就是瘟疫,但他哪裡知道,大寒正是瘟疫邪氣消散的時候呢?(喻嘉言)
《說文》說:「瘟疫,就是人民都生病了,厲鬼造成的災難。」《禮記》說:「孟春之月,古代的君王會掩埋無主骸骨,就是因為這個月天氣下降,地氣上升,實在是擔心骸骨腐爛的污穢之氣會傷害到人,所以才把它們掩埋。」這是因為人處於天地之氣交會之中,就像魚生活在水裡一樣,一點點雜質都不能混入。如果有人在河水裡潑灰,在池塘裡倒油,魚就很少有能活下來的。人感染上瘟疫邪氣,又和這個有什麼不同呢?(林北海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