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二·醫學溯源 (34)
卷二·醫學溯源 (34)
1. 治法
勿見熱而投涼,勿因咳而理肺。○九竅不和,皆屬胃病,上下交病,治在中焦。○凡元氣已傷,而病不愈者,當與甘藥。理陽氣當推建中,顧陰液須投復脈。○治肝病三法:辛散以理用,酸泄以體用,甘緩以益用。(葉天士)
凡病傷於情志,治以和肝、開心、醒脾、解鬱為主。然須輕藥緩治,漸可向愈。若用重藥,反傷其胃氣矣。○凡外感病挾食者頗多,當思食為邪裹,散其邪則食自下。若雜消導於發散藥中,胃汁復傷,因而陷閉者多矣。至若風多挾暑、濕、寒,或挾燥火,或挾惱怒、勞倦、房事,及肝氣、宿瘕、諸血等證,皆外感之病,無有不挾者。所貴隨證制宜,斟酌盡善,庶無差誤。
(《吳醫匯講》)
有此形故有此病,病者形為之也。然六邪之中人也,形受之,氣味之藥物能治之。七情之傷人也,亦形受之,而七情之起,則由於心意識,故其為病,有難盡於藥石治者。如《經》言怒可勝思,悲可勝怒之類,以無形治無形,以相剋取相生,自有無窮妙義。予病憂鬱傷神,百藥不效,幸得致身雲路,以喜開憂,而痼病遂瘳,此豈藥石之所能治哉!○方書言:治病衰其大半而止,不可過劑,過則反傷正氣。大凡攻病,去其大半,即宜養正而佐以祛邪,正氣充而邪氣自盡。
若必欲盡攻其邪,而後補正,將正氣與邪氣俱竭矣。○凡癰腫結核,世人多視為外科。立齋以為此屬腎水虧損,肝火血燥,法當滋腎水,生肝血,用六味湯治之。其有胸脅等處,大如升斗,或破如菌、如榴,不問大小,俱治以前法。○又論瘰癘乃肝經血燥,當清肝火,滋腎水,若竟作痰治,多成壞證。
(《折肱漫錄》)
凡治病不察五方風氣,服食居處,各不相同,一概施治,藥不中窾,醫之過也。○凡治病不辨新病邪實,久病正虛,緩急先後失序,而實實虛虛,醫之罪也。(《醫門法律》)
白話文:
治法
不要一看到發熱就用寒涼藥,也不要因為咳嗽就只想到治療肺。人體九竅(指眼、耳、鼻、口等)不協調,多半是胃的問題,如果是上下都有病症,治療的重點應該放在中焦(脾胃)。凡是元氣已經受損,病卻一直不好的人,應該用甘味藥來調養。調理陽氣要用到建中湯這類的方子,滋養陰液則要用到復脈湯這類的方子。治療肝病有三種方法:用辛味藥來疏散肝的機能;用酸味藥來收斂肝的本體;用甘味藥來緩和肝的機能。
凡是疾病是因為情緒不佳引起的,治療上應該以疏肝、開心、健脾、解鬱為主。但要使用輕柔的藥物,慢慢調理,病情才能好轉。如果使用太過猛烈的藥物,反而會傷害到脾胃的氣機。凡是外感病(指因外來邪氣引起的疾病)常常會夾雜著飲食問題,這時要考慮到飲食可能被邪氣包裹住了,所以要先驅散邪氣,飲食問題自然就會解決。如果在發散外邪的藥方中加入消食導滯的藥物,反而會傷害胃液,導致病情加重。至於外感病常常會夾雜著暑、濕、寒,或者燥火,或者惱怒、勞累、房事過度,以及肝氣鬱結、積食、各種出血等問題,這些都是外感病會夾雜的狀況,沒有不夾雜的。最重要的是要根據具體情況,靈活運用治療方法,盡量做到最好,才能避免錯誤。
因為有這個形體,所以才會產生這個疾病,疾病是形體所表現出來的。當外來的六種邪氣侵入人體時,形體會受到影響,而用藥物的氣味可以治療。當七情(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)傷害人體時,形體也會受到影響,但七情的產生是由於心意識,所以它們造成的疾病,有些是很難用藥物治療的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到,憤怒可以克服憂思,悲傷可以克服憤怒,這是用無形的東西來治療無形的東西,用相剋的道理來取得相生的效果,其中有著無窮的奧妙。我(指作者)以前因為憂鬱傷神,用了很多藥都沒有效果,後來幸運地仕途順利,心情開朗,鬱悶就解開了,病也痊癒了,這難道是藥物能治好的嗎?醫書上說,治療疾病只要能去除大半的病邪就好,不要用藥過猛,過度用藥反而會傷害正氣。通常治療疾病,只要去除大部分的病邪,就應該開始扶正,同時配合祛邪,等正氣充足了,邪氣自然就會消失。如果一定要把邪氣完全去除後才開始補養正氣,那只會導致正氣和邪氣都耗盡了。
凡是癰腫、結核等疾病,世人大多把它們看成是外科疾病。李東垣認為這些疾病屬於腎水虧損、肝火旺盛、血虛燥熱,治療方法應該滋養腎水,生養肝血,可以用六味地黃丸來治療。至於長在胸脅等部位的腫塊,無論大小,即使大到像升斗或破潰像蘑菇、像石榴一樣,都可以用相同的方法來治療。另外,瘰癧(淋巴結核)是肝經血燥引起的,應該清瀉肝火、滋養腎水,如果只把它當作痰來治療,常常會讓病情惡化。
凡是治療疾病,如果不了解各地不同的風俗、氣候,飲食習慣、居住環境,都用一樣的方法來治療,藥物就不能對症,這是醫生的過失。凡是治療疾病,如果不區分新病是邪氣實證,久病是正氣虛證,不分輕重緩急,就隨便用藥,把實證當虛證來治療,把虛證當實證來治療,這都是醫生的罪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