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十一·雜證匯參 (10)
卷十一·雜證匯參 (10)
1. 頸項強痛
經義
東風生於春,病在肝,俞在頸項。○諸痙項強,皆屬於濕。(《素問》)
哲言
太陽病,項背強𠘧𠘧。(張仲景)
頸項強急之證,多由邪客三陽經也。寒搏則筋急,風搏則筋弛。左多屬血,右多屬痰。○《內經》刺灸項頸痛有二:其一取足、手太陽,治項後痛。《經》云:足太陽之脈,是動則病項如拔。視虛、盛、寒、熱,陷下取之。又云:項痛不可仰俯,刺足太陽;不可以顧,刺手太陽。
又云:大風項頸痛,刺風府。又云:邪容於足太陽之絡,令人頭、項、肩痛,刺足小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痏,立已。其二取足、手陽明,治頸前痛。《經》云:足陽明之脈,所生病者頸腫。又云:手陽明之脈,是動則病頸腫。皆視盛、虛、寒、熱,陷下取之。(《證治準繩》)
頭痛非是風邪,即是氣挫,亦有落枕而致者,並宜用和氣飲。○有由腎虛不能生肝,肝虛無以養筋,故機關不利者,宜用六味地黃丸。(戴元禮)
白話文:
【頸項強痛】
根據經典醫學理論,
春天颳起東風,疾病往往出現在肝臟,影響的區域會在頸部。所有的頸部僵硬和抽筋,通常都和濕氣有關。(《素問》)
在太陽病中,常見的症狀就是頸背強硬。(張仲景)
頸部緊繃的症狀,大多是由邪氣侵犯三陽經所致。受到寒氣影響,肌肉就會收縮;受風影響,肌肉就會鬆弛。左側問題通常與血液相關,右側問題通常與痰液相關。《內經》中提到治療頸部疼痛的針灸方法有兩種:一種是取足、手太陽經,專門治療頸後疼痛。《內經》記載:足太陽脈絡異常時,頸部就像被拽住一樣。根據虛實、寒熱情況,選擇適當的治療方式。還提到,如果頸部疼痛到無法上下左右轉動,應針灸足太陽經;若無法轉頭,則針灸手太陽經。
另一種方法是取足、手陽明經,專門治療頸前疼痛。《內經》提到:足陽明脈絡異常時,會導致頸部腫脹。同樣地,手陽明脈絡異常也會導致頸部腫脹。根據病情的虛實、寒熱,選擇相應的治療方式。(《證治準繩》)
頭痛不一定是因為風邪,也可能因為氣機受阻,或者睡姿不當導致的落枕。這些情況都可以使用和氣飲來調理。如果是由於腎虛無法滋養肝臟,肝虛無法滋養筋骨,導致關節運作不順,可以考慮使用六味地黃丸。(戴元禮)
2. 肩背臂痛
經義
西風生於秋,病在肺,俞在肩背。○故秋氣者,病在肩背。○肺病者,喘咳逆氣,肩背痛,汗出。○秋脈太過,為病在外,則令人逆氣,背痛慍慍然。○肺手太陰之脈,氣盛有餘則肩背痛。○風寒,汗出氣虛則肩背痛、惡寒、少氣不足以息。○歲火太過,民病肩背痛。○少陰司天,熱淫所勝,民病肩、背、臑、缺盆中痛。
○邪在腎,則病肩、背、頸、項痛。(《素問》)
哲言
肘痛引肩,不可屈伸,寒熱,頸項、肩背痛,臂痛,痹不仁,天井主之。○肩不可舉,不能帶衣,清冷淵主之。○肘、臂、腕中痛,頸腫不可以顧,頭項急痛眩,淫濼肩胛小指痛,前谷主之。○肩痛,不可自帶衣,臂腕外側痛不舉,陽谷主之。○臂不可舉,頭項痛,咽腫不可咽,前谷主之。
○肩痛欲折,臑如拔,手不能自上下,養老主之。○肩背頭痛,時眩,湧泉主之。(《甲乙經》)
病人常以手指臂腫動,身體瞤瞤者,藜蘆甘草湯主之。(《金匱》)
肺朝百脈。肺病則不能管攝一身,故肺俞為病,即肩背作痛。又背為陽明之府,陽明有虧,不能束筋骨、利機關,即肩垂背曲。至於臂,經絡交會不一,而陽明為十二經絡之長,臂痛赤當責之陽明。但痛有內外兩因,虛實迥異;治分氣血二致,通補攸殊。如營虛脈絡失養,風動筋急者,不受辛寒,當仿東垣舒筋湯之意,佐以活絡丹。
勞倦傷陽,脈絡凝塞,肩臂作痛者,以辛甘為君,佐以循經入絡之品。陽明氣衰,厥陰風動,右肩痛麻者,用枸杞、歸身、黃耆、羚角、桑枝,為陽明、厥陰營氣兩虛主治。血虛風動者,因陽明絡虛,受肝臟風陽之擾,用首烏、枸杞、歸身、胡麻、柏子仁、蒺藜等味,以柔甘為溫養。失血背痛者,其虛亦在陽明之絡,用人參、歸身、棗仁、白芍、炙草、茯神,以填補陽明。
若腎氣上逆,則督虛為主病,宜用奇經之藥以峻補其陽。至於口鼻吸受寒冷,阻鬱氣隧,痛自胸引及背者,宗《內經》諸痛皆寒之義,以溫藥兩通氣血。更有古法,如防風湯散肺俞之風,指迷丸治痰流臂痛,控涎丹治流痹牽引,此皆從實證而治,所謂通則不痛也。(《臨證指南》)
臂痛有六道經絡。究其痛在何經絡,以行本經藥行其氣血,血氣通則愈矣。以兩手伸直,貼身垂下,大指居前,小指居後而定之。其臂臑之前臁痛者,屬陽明經,以升麻、白芷、乾葛行之。後臁痛者,屬太陽經,以藁本、羌活行之。外臁痛者,屬少陽經,以柴胡行之。內臁痛者,屬厥陰經,以柴胡青、皮行之。
內前臁痛者,屬太陰經,以升麻、白芷、蔥白行之。內後臁痛者,屬少陰經,以細辛、獨活行之。並用針灸法,視其何經而取之。(李東垣)
肩背痛,不可回顧者,此太陽氣鬱而不行。或脊痛項強,腰似折、項似拔者,宜通氣防風湯。有因濕熱肩背沉重而痛者,宜當歸拈痛湯。有因汗出小便數而痛者,風熱乘脾,脾氣鬱而肩背痛也,當瀉風熱則愈,宜升麻柴胡湯。有因痰飲流注肩背作痛者,宜星香散,或導痰湯。
有因腎氣不循故道,氣逆挾背而上,致肩背作痛,宜和氣飲,加鹽炒小茴香。有因勞力或看書、著棋久坐而致脊背痛者,宜補中益氣湯,或八味湯加黃耆。背者胸之府,肺主氣居胸中,肺氣滯則血脈泣,肺氣虛則不能運行陽道,肺中有痰,流注肩背皆作脹疼。○臂為風寒濕所搏,或痰流氣滯,或因提挈重物,皆致臂痛。
有腫者,有不腫者。因於風寒,宜五積散加羌活。因於濕,蠲痹湯加蒼朮。因於痰,導痰湯。因於氣,烏藥順氣散。因提重傷筋,劫勞散或和氣飲加薑黃,蓋薑黃能入臂故也。(《赤水玄珠》)
脈候
寸口脈中手促上擊者,曰肩背痛。(《素問》)
白話文:
[肩背臂痛]
根據經典的描述,西風起於秋季,易導致肺部疾病,病變反應在肩背。所以秋天的氣候影響,常見肩背疼痛。肺部疾病,會出現喘息、咳嗽、呼吸困難,伴有肩背疼痛及容易出汗。秋天的脈象如果過於旺盛,表明病在外表,使人感到呼吸困難,背部疼痛且持續不適。肺經的脈象若氣血過盛,會引起肩背疼痛。風寒侵襲,汗出氣弱,則會導致肩背疼痛,畏寒,呼吸短淺。若一年中火氣過盛,人民常患肩背疼痛。少陰掌管天空時,熱氣過剩,人民易患肩、背、手臂、肩胛區疼痛。
邪氣進入腎臟,會引發肩、背、頸、項疼痛。(《素問》)
肘部疼痛連及肩膀,無法彎曲伸展,伴隨寒熱,頸項、肩背疼痛,手臂疼痛,麻木無知覺,天井穴可治療。肩膀無法抬起,無法穿衣,清冷淵穴可治療。肘、臂、手腕疼痛,頸部腫脹,轉頭困難,頭項緊繃疼痛,頭暈,肩胛、小指疼痛,前谷穴可治療。肩膀疼痛,無法自行穿衣,手臂外側疼痛無法抬舉,陽谷穴可治療。手臂無法抬起,頭項疼痛,咽喉腫脹難嚥,前谷穴可治療。
肩膀疼痛欲斷,手臂如同被拔,手無法自如上下,養老穴可治療。肩背頭痛,偶爾眩暈,湧泉穴可治療。(《甲乙經》)
患者常常用手指按壓手臂腫脹處,身體震顫,可用藜蘆甘草湯治療。(《金匱》)
肺臟主管全身的脈絡。肺病時,無法控制全身,因此肺俞穴病變,即會出現肩背疼痛。背是陽明經的區域,陽明經若有損失,無法束縛筋骨、調節關節,即會導致肩膀下垂、背部彎曲。至於手臂,經絡複雜多樣,而陽明經是十二經絡中最長的,手臂疼痛應歸咎於陽明經。然而疼痛的原因有內外之分,虛實不同;治療方法需分清氣血,通補有別。如營氣虛弱,脈絡失養,風動筋急,不宜使用辛寒藥物,應參考東垣舒筋湯的原則,輔以活絡丹。
勞累疲倦損傷陽氣,脈絡瘀塞,肩臂疼痛,可用辛甘藥物為主,輔以沿經絡進入的藥物。陽明氣衰,厥陰風動,右肩疼痛麻木,可用枸杞、當歸、黃耆、羚羊角、桑枝,針對陽明、厥陰營氣雙虛進行治療。血虛風動,由於陽明絡虛,受到肝臟風陽的幹擾,可用首烏、枸杞、當歸、胡麻、柏子仁、蒺藜等,以滋潤溫養。
失血導致背痛,其虛弱也在陽明絡,可用人參、當歸、酸棗仁、白芍、炙甘草、茯神,以補充陽明經絡。
若腎氣上逆,督脈虛弱是主要問題,宜使用奇經藥物來強烈補充陽氣。對於口鼻吸入寒冷,阻塞氣道,疼痛從胸部延伸到背部的情況,遵循《內經》認為所有疼痛都與寒氣有關,使用溫暖藥物調節氣血。還有古法,如防風湯散去肺俞穴的風,指迷丸治療痰流臂痛,控涎丹治療流痹牽引,這些都是從實證的角度進行治療,即所謂的「通則不痛」。(《臨證指南》)
手臂疼痛有六條經絡相關。確定疼痛在何經絡,使用該經絡的藥物調理氣血,血氣通暢即會痊癒。將雙手伸直,貼身垂下,大拇指在前,小拇指在後,以此定位。手臂前側疼痛,屬於陽明經,可用升麻、白芷、乾葛來治療。後側疼痛,屬於太陽經,可用藁本、羌活來治療。外側疼痛,屬於少陽經,可用柴胡來治療。內側疼痛,屬於厥陰經,可用柴胡青、皮來治療。
內前側疼痛,屬於太陰經,可用升麻、白芷、蔥白來治療。內後側疼痛,屬於少陰經,可用細辛、獨活來治療。同時使用針灸法,根據不同的經絡選擇相應的穴位。(李東垣)
肩膀背部疼痛,無法回頭,這是太陽氣鬱結不流通所致。或者脊椎疼痛、項部僵硬,腰部像被折斷、項部像被拔起,適合使用通氣防風湯。因為濕熱導致肩背沉重疼痛,適合使用當歸拈痛湯。因為汗出頻繁小便增多而疼痛,是風熱侵犯脾臟,脾氣鬱結導致肩背疼痛,應該清除風熱,可用升麻柴胡湯。因為痰飲流入肩背引起疼痛,適合使用星香散,或者導痰湯。
因為腎氣不循常道,氣逆夾背而上,導致肩背疼痛,適合使用和氣飲,加鹽炒小茴香。因為勞力或長時間閱讀、下棋導致脊背疼痛,適合使用補中益氣湯,或者八味湯加黃耆。背部是胸部的對應部位,肺主氣,位於胸中,肺氣阻滯則血脈不暢,肺氣虛弱則無法運行陽道,肺中有痰,流入肩背都會造成脹痛。手臂受到風寒濕邪的侵襲,或者痰液阻滯氣血,或者因為提起重物,都會導致手臂疼痛。
有的腫脹,有的不腫脹。因為風寒,適合使用五積散加羌活。因為濕氣,蠲痹湯加蒼朮。因為痰液,導痰湯。因為氣滯,烏藥順氣散。因為提重物傷及筋絡,可用劫勞散或和氣飲加薑黃,因為薑黃能深入手臂。(《赤水玄珠》)
[脈候]
寸口脈中手促上擊,表示肩背疼痛。(《素問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