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二·醫學溯源 (33)
卷二·醫學溯源 (33)
1. 治法
(李士材)
乙癸同源說,究不得其理之所以然。肝者巽木,腎者坎水;河圖二七同宮,洛書二七相連,此水木所以同根,故二火亦同根也。人知水能生木,不知木亦能生水,同氣相求。以五行驗之:甲木生在亥,此以陽水生陽木;癸水生在卯,此以陰木生陰水,其理固昭然矣。更以人身驗之:酸者木之味也,言酸思酸,則齒齪而津液即生,木之生水,其感召有甚神速者,故水固所以生木,補木亦所以生水。
六味丸補腎之劑,而用山茱萸以補肝,其理微矣!觀乙癸之同源,醫家其可輕言伐木、平肝乎?(《河洛精蘊》)
肝之治有數種:水衰而木無以生者,用地黃丸,乙癸同源是也;土衰而木無以植者,用參苓白朮散,緩肝培土是也;本經血虛有火者,用逍遙散清火;血虛無火者,用歸脾湯養陽。至於補火之法,亦下同乎腎;而瀉火之治,則上類乎心。左金丸獨用黃連為君,從實則瀉子之法,以直折其上炎之勢;吳茱萸從類相求,引熱下行,並以辛溫開其鬱結,懲其杆格,故以為佐。然必木氣實,而土不虛者,庶可相宜。
(胡天錫)
《內經》:濁氣在上,則生䐜脹;清氣在下,則生飧泄。此四句,乃治上、下二焦緊要之法。故治胸膈脹滿,多用降下藥,如牛膝、茯苓之類;治瀉利日久,多用升上藥,如升麻、柴胡之類,不可不知。(吳篁池)
今之治氣疾,惟知求之脾肺,而不知求之腎,所以鮮效。夫腎間動氣,為五臟六腑之本,十二經脈之根,呼吸之門,三焦之原。有因房勞過度,或稟受素弱,腎經不足,氣無管束,遂多鬱滯,致生諸病。醫者止知理氣,而氣愈不可理,又以快藥下之,而死者過半矣。復有以為脾虛不能運化之故,而從事補脾,僅可苟延歲月,終不免於死亡。
此不知補腎之過也,宜用破故紙、茴香、胡蘆巴之類主之。○凡用調氣藥,須兼用和血藥佐之。蓋未有氣滯而血能和者,血不和則氣益滯矣。(王宇泰)
治氣虛有三法:上氣虛者,升而舉之;下氣虛者,納而歸之;中氣虛者,溫而補之。○用藥之妙,須從虛著力。一落在實處,再難長進。頭痛醫頭,此醫家之大忌。(周慎齋)
見痰休治痰,見血休治血,無汗莫發汗,有熱莫攻熱,喘生毋耗氣,精遺毋止澀。(王應震)
大熱利小便亦釜底抽薪之義。○治風藥須兼養血藥,制其燥也;養血藥須兼搜風藥,行其滯也。(《醫方集解》)
治風先治血,血行風自滅。(陳良甫)
肥人之身,以火為寶;瘦人之身,以濕為寶。故肥人不任清涼,瘦人不任溫補。○肝以散為補,心腎以收為補,脾以燥為補,肺以潤為補,腸胃以通為補。古人有以大黃為補劑者,腸胃閉結,氣不行也。(《怡堂散記》)
白話文:
治法
(李士材)
「乙癸同源」的說法,其實難以理解其中的道理。肝屬巽木,腎屬坎水;河圖中二和七同處一個宮位,洛書中二和七也相連,這就是水和木同根的原因,所以肝火和腎火也同根。人們只知道水能生木,卻不知道木也能生水,因為它們氣息相同,互相吸引。用五行來驗證:甲木生於亥,這是用陽水生陽木;癸水生於卯,這是用陰木生陰水,道理很明顯。再用人體來驗證:酸味是木的味道,想到酸味就會流口水,這就是木生水的例子,它的感應非常快速,所以水可以生木,補木也能生水。
六味丸是補腎的藥,卻用山茱萸來補肝,道理很深奧!看到乙癸同源的道理,醫生們怎麼可以輕易說要砍伐木、平肝呢?(出自《河洛精蘊》)
治療肝病有幾種方法:水衰弱而木沒有養分生長時,用六味地黃丸,這就是乙癸同源的道理;土衰弱而木沒有根基生長時,用參苓白朮散,這是用來緩肝並培補脾土;肝經血虛又有火時,用逍遙散來清火;血虛沒有火時,用歸脾湯來補養陽氣。至於補火的方法,也和補腎相同;而瀉火的方法,則和治療心火類似。左金丸單獨用黃連做君藥,是從實證瀉其子(肝火)的方法,直接壓制它向上燃燒的勢頭;吳茱萸是從同類中尋求幫助,引導熱往下走,同時用辛溫的性質打開鬱結,懲罰它的阻礙,所以作為佐藥。但必須是肝氣實在,而脾土不虛弱的人,才適合使用。
(胡天錫)
《內經》說:「濁氣在上,就會產生胸腹脹滿;清氣在下,就會產生泄瀉。」這四句話是治療上、下二焦的重要方法。所以治療胸膈脹滿,多用降下的藥,例如牛膝、茯苓之類;治療久瀉,多用升上的藥,例如升麻、柴胡之類,不能不知道。(吳篁池)
現在治療氣的疾病,只知道從脾肺下手,卻不知道從腎入手,所以效果不佳。腎中的動氣,是五臟六腑的根本,十二經脈的根源,呼吸的門戶,三焦的起始。有些人因為性生活過度,或是先天體質虛弱,導致腎經不足,氣就沒有約束,容易鬱積停滯,產生各種疾病。醫生只知道理氣,但氣反而更難理順,又用瀉藥攻下,結果死了一半以上。有些人認為是脾虛不能運化,所以就去補脾,只能勉強維持生命,最終還是會死亡。
這是因為不懂得補腎的過錯,應該用破故紙、茴香、胡蘆巴之類的藥物來治療。凡是用來調理氣的藥,必須同時搭配調和血的藥。因為沒有氣滯而血能調和的,血不調和,氣會更滯。(王宇泰)
治療氣虛有三種方法:上焦氣虛的,要提升它;下焦氣虛的,要收納它;中焦氣虛的,要溫補它。用藥的關鍵,必須從虛證著手。一旦落到實證,就很難進步了。頭痛醫頭,這是醫生的大忌。(周慎齋)
看到痰就不要只治痰,看到出血就不要只治血,沒有汗就不要發汗,有熱就不要攻熱,喘氣不要耗氣,遺精不要只用固澀的藥。(王應震)
用大熱的藥來利小便,就像從鍋底抽柴一樣,是一種飲鴆止渴的方法。治療風的藥必須同時養血,來控制它的燥性;養血的藥必須同時用一些祛風的藥,來促進它的運行。(出自《醫方集解》)
治療風病,要先調治血,血運行順暢了,風自然就會消失。(陳良甫)
肥胖的人,身體是以火為寶;瘦弱的人,身體是以濕為寶。所以肥胖的人不適合用清涼的藥,瘦弱的人不適合用溫補的藥。肝臟以疏散為補,心腎以收斂為補,脾臟以乾燥為補,肺臟以滋潤為補,腸胃以通暢為補。古人有用大黃做補藥的,是因為腸胃閉塞不通,氣運行不暢。(出自《怡堂散記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