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十一·雜證匯參 (13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一·雜證匯參 (13)

1. 脅痛

經義

春脈不及,則令人胸痛引背,下則兩脅胠痛。○南風生於夏,病在心,俞在胸脅。○肝病者,兩脅下痛引少腹,令人善怒。○心病者,胸中痛,脅支滿,脅下痛。○膽足少陽也,是動則病口苦,善太息,心脅痛不能轉側。(《素問》)

邪在肝則兩脅中痛。○肝小則臟安,無脅下之病;肝大則逼胃迫咽,苦膈中,且脅下痛;肝偏傾則脅下痛。○脾小則臟安,脾大則苦湊䏚而痛,脾高則䏚引季脅痛。(《靈樞》)

哲言

傷寒脅痛屬少陽膽經,以脅居少陽之部。雜證脅痛屬厥陰肝經,以肝脈布於脅肋。其證有虛、實、寒、熱,不可概論。(《臨證指南》)

白話文:

春季脈象不足,容易導致胸痛並延伸至背部,向下則兩側肋骨下方疼痛。夏季受南風影響,容易患心病,症狀表現在胸部和肋骨兩側。肝病患者會感覺兩側肋骨下方疼痛,並延伸至小腹,容易發怒。心病患者則會感到胸部疼痛,肋骨兩側脹滿,肋骨下方疼痛。膽經屬足少陽,若膽經氣血運行不暢,會出現口苦、易嘆氣、心肋部疼痛,且無法翻身的症狀。

邪氣入侵肝臟,會導致兩側肋骨中間疼痛。肝臟小則臟腑安寧,不會出現肋骨下方疼痛;肝臟過大則會壓迫胃部,導致咽喉不適,感到胸膈部堵塞,並伴隨肋骨下方疼痛;肝臟偏斜則會導致肋骨下方疼痛。脾臟小則臟腑安寧,脾臟過大則會感到肋骨下方脹滿疼痛;脾臟位置偏高則會感到肋骨下方疼痛,並延伸至季肋部。

傷寒導致的肋骨疼痛,屬於少陽膽經,因為肋骨屬於少陽膽經所管轄的部位。其他原因導致的肋骨疼痛,則屬於厥陰肝經,因為肝經脈絡分布在肋骨和胸部兩側。肋骨疼痛的病因包括虛實、寒熱等,不可一概而論。

脅痛宜分左右、辨虛實。左脅痛者,肝受邪也;右脅痛者,肝邪入肺也;左右脅痛者,氣滯也;左右脅注痛有聲者,痰飲也;左脅下有塊作痛夜甚者,死血也;右脅下有塊作痛飽悶者,食積也。

咳嗽引痛,喘急發熱者,痰結也;時作時止,暴發痛甚者,火鬱也;滿悶懼按,煩躁多怒者,肝實也;耳目䀮聵,爪枯善恐者,肝虛也;隱隱微痛,連及腰胯,空軟喜按者,腎虛也。脅痛,咳嗽腥臭,面赤唾痰者,肺氣傷也;脅內支滿,目眩,前後下血者,肝血傷也;兩脅拘急,腰腿疼痛不能轉側者,濕熱鬱也;胸右近脅一點刺痛,內熱咳嗽者,肺癰也。(《證治匯補》)

白話文:

肋骨疼痛要分左右,還要辨別虛實。左邊肋骨痛,是肝臟受邪氣;右邊肋骨痛,是肝邪侵入肺臟;左右肋骨都痛,是氣滯;左右肋骨都像針扎一樣疼痛,還有聲音,是痰飲;左邊肋骨下方有塊狀物疼痛,晚上加重,是瘀血;右邊肋骨下方有塊狀物疼痛,感覺飽脹,是食積。

咳嗽引發疼痛,呼吸急促發熱,是痰結;時而疼痛,時而停止,突然發作疼痛劇烈,是火鬱;胸部脹滿怕按壓,煩躁易怒,是肝實;耳目失聰,指甲枯萎,容易害怕,是肝虛;隱隱約約疼痛,連接到腰部和髖骨,感覺空虛柔軟,喜歡按壓,是腎虛。肋骨疼痛,咳嗽有腥臭味,臉色發紅,吐痰,是肺氣受傷;肋骨內部脹滿,頭昏眼花,前後都有出血,是肝血受傷;兩側肋骨緊繃,腰腿疼痛不能翻身,是濕熱鬱結;右邊胸部靠近肋骨處有針刺般的疼痛,內熱咳嗽,是肺癰。

脅痛病屬肝、膽二經,以二經之脈皆循脅肋故也。然而心、肺、脾、胃、腎與膀胱,亦皆有脅痛之病,以邪在諸經,氣逆不解,傳及少陽,厥陰,乃致脅肋疼痛耳。故凡以焦勞憂慮而致脅痛者,此心肺所傳也。以飲食勞倦而致脅痛者,此脾胃之所傳也。以色欲內傷、水道壅閉而致脅痛者,此腎與膀胱之所傳也。

傳至本經,則無非肝、膽之病矣。至於忿怒、疲勞、傷血、傷氣、傷筋,或寒邪在半表半裡之間,此自本經之病。病在本經者,直取本經。傳至他經者,以拔其所病之本,自無不愈。○脅痛,諸家有左、右、血、氣之辨。謂肝位於左而藏血,肺位於右而藏氣,故病在左者為血積,病在右者為氣鬱。

白話文:

脅痛屬於肝經和膽經的病症,因為這兩條經脈都循行於脅肋部位。然而,心、肺、脾、胃、腎和膀胱,也會出現脅痛,因為邪氣在這些經脈中,氣逆不通,傳到少陽、厥陰經脈,就會導致脅肋疼痛。所以,如果因為焦慮勞累而導致脅痛,這是心肺經傳來的。如果因為飲食勞倦而導致脅痛,這是脾胃經傳來的。如果因為房事過度、水路阻塞而導致脅痛,這是腎經和膀胱經傳來的。

如果病症傳到肝經和膽經,那就一定是肝、膽的病症了。至於因為生氣、疲勞、傷血、傷氣、傷筋,或者寒邪停留在半表半裡之間,這些都是肝膽經本身的病症。病症在肝膽經的,就直接治療肝膽經。病症傳到其他經脈的,就拔除病症的根本,自然就會痊癒。

關於脅痛,各家醫書有左右、血氣之分。認為肝臟位於左側,主藏血,肺臟位於右側,主藏氣,所以病在左側的是血積,病在右側的是氣鬱。

脾氣亦繫於右,故濕痰流注者亦在右。若執此說,則左豈無氣?右豈無血?食積、痰飲,豈必無涉於左乎?古無是說,此後世之謬談,不足憑也。然則在氣、在血,何以辨之?但察其有形、無形,可知之矣。蓋血則有形而不移,或堅硬而拒按;氣則流行而無跡,或倏聚而倏散。

若食積、痰飲,皆屬有形,詳察所因,自可辨識。且凡屬有形,無非由氣之滯。但得氣行,則何聚不散?凡治此者,無論是血、是痰,必兼治氣為主。(張景岳)

脅痛者:瘀血,按之痛,不按亦痛,痛無休息而不膨;氣痛則時止而膨,噯即寬,旋覆痛。以此辨驗氣血為妙。(《見聞錄》)

白話文:

脾氣也與右側相關,所以濕痰流注也多在右側。但如果執著於這種說法,那麼左側就沒有氣了嗎?右側就沒有血了嗎?食積、痰飲,難道一定不會涉及左側嗎?古時候沒有這樣的說法,這是後世錯誤的言論,不足為憑。

那麼如何辨別是氣痛還是血痛呢?只要觀察它是否有形體,就能夠知道了。血是有形的,不會移動,或是堅硬而按壓時有阻礙;氣則是流動的,沒有跡象,或者突然聚集又突然散開。

如果食積、痰飲,都是有形的,仔細觀察其原因,就能夠辨識。而且所有有形的東西,都是由於氣的阻滯。只要氣能運行,那麼有什麼東西不能散開呢?治療這些病症,不論是血還是痰,都必須兼顧調理氣為主。

脅痛是指肋骨兩側疼痛,如果是有瘀血,按壓時會痛,不按壓也痛,疼痛持續不斷,而且沒有腫脹;如果是氣痛,則時而疼痛時而停止,並且有腫脹,打嗝之後就會緩解,旋轉翻滾時也會疼痛。以此方法來辨別氣血是最好的。

每驗怒氣易動者,最多肝痛之證。其左脅骨下痛而有塊,扁大如痞,實非痞也;乃肝葉血燥不下垂故也。(《己任編》)

損證,脅下常有一點痛不止者,名干脅痛,甚危。(《醫學入門》)

補編

脅下偏痛發熱,其脈緊弦,此寒也;以溫藥下之,宜大黃附子湯。(《金匱》)

按:脅下偏痛之偏字,當是滿字,當改之。(《醫宗金鑑》)

脅痛一證,不徒責在肝膽,而他經亦累及之。有寒、熱、虛、實之不同,痰積、瘀血之各異。嘗考經旨,謂肝脈挾胃、絡膽,上貫膈,布脅肋。膽脈貫膈、絡肝,循脅裡,其直者循胸過季脅。是兩脅之痛,皆屬肝膽為病。內傷不外氣、血兩端,外感責在少陽一經而已。蓋肝為將軍之官,其性暴怒。

白話文:

容易發怒的人,最容易出現肝痛的症狀。左邊肋骨下方疼痛,摸起來有硬塊,扁平且大,像是痞塊,但其實不是痞塊,而是肝葉血液乾燥,無法下垂造成的。

如果脅下經常有一點疼痛,而且持續不斷,稱為干脅痛,非常危險。

脅下偏痛且發熱,脈象緊而弦,屬於寒症,可以用溫藥治療,建議服用大黃附子湯。

需要注意的是,脅下偏痛的“偏”字應該改為“滿”字。

脅痛是一種常見的症狀,不只是肝膽的問題,其他經絡也可能牽連到。它可以分為寒、熱、虛、實,以及痰積、瘀血等不同類型。經書記載,肝經連接胃經,絡於膽經,向上貫穿膈膜,分布於脅肋。膽經貫穿膈膜,絡於肝經,沿著脅肋內側走行,直行部分則循胸部經過季脅。因此,兩脅的疼痛都屬於肝膽疾病。內傷主要來自氣血兩方面,外感則屬於少陽經病變。肝臟是將軍之官,其性暴躁易怒。

非怫意交加,則憂鬱莫解;非酒色耗擾,則風寒外襲,痛之所由生也。使其人而虛寒也者,則內臟虧而痛矣;使其人而虛熱也者,則隧道塞而痛矣;使其人而實熱也者,或邪氣入而痛,或鬱火發而痛矣。痛在氣分者,治在氣:寒者溫之、虛者補之、熱者清之、實者泄之,血藥不宜用也。

使其人而血虛也者,則肝少血養而痛矣;使其人而血熱也者,則木火內灼而痛矣;使其人而血分實熱也者,或邪在半表半裡而痛,或滿悶懼按多怒而痛矣。痛在血分者,治在血。血虛者以血藥補之,血熱者以陰藥滋之,血實者以苦藥通之,氣藥不宜用也。更有瘀血內蓄,痰飲內聚,及肥氣、痞氣,皆屬有形之積。

白話文:

不光是心情鬱悶,才會讓人憂愁難解,酒色過度也會造成身體虛弱,讓風寒入侵,引發疼痛。 如果體質虛寒,就會導致內臟虧損而疼痛;如果體質虛熱,就會造成經絡阻塞而疼痛;如果體質實熱,則可能是外邪入侵導致疼痛,也可能是心火鬱結所致。 疼痛位於氣分,就需要調理氣機,寒則溫之,虛則補之,熱則清之,實則泄之,血藥不宜使用。

如果血虛,就會導致肝臟缺乏血液滋養而疼痛;如果血熱,就會導致內火灼傷而疼痛;如果血分實熱,可能是外邪入侵半表半裡導致疼痛,也可能是胸悶、害怕按壓、容易發怒所致。 疼痛位於血分,就需要調理血液,血虛者需要用血藥補血,血熱者需要用陰藥滋陰,血實者需要用苦藥通泄,氣藥不宜使用。 此外,瘀血內積、痰飲內聚,以及肥氣、痞氣,都屬於有形之物積聚在體內。

非益血則邪不退,即令氣寒而得此,亦易補陽在先,補陰在後,陰陽兩補。痰瘀除而積聚消,脅痛豈有不愈者哉?雖然,操心者常有此證,房勞者每有此患。醫家不明肝腎同原、精髓內空、相火易上之理,一味辛香行氣,冀其奏功。不知辛能通竅,香能耗血,肝病不已,復傳於肺,咳嗽喘促,甚至血動,斯時有莫可如何者矣。

是以初起確認為肝腎之病,宜乙癸合治:用六味湯加人乳、河車之屬,俾水生而木榮,母實而子安,此正治之法也。倘氣因精虛者,宜用八味湯加人參、河車之屬,陰中求陽,坎中生火,此從治之法也。或謂內傷脅痛,逍遙散乃不易之方;外感脅痛,小柴胡為必用之藥。二者可以盡病之情乎?而猶未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血液不足,邪氣就不會退去。即使是體寒而患上此病,也應該先補陽後補陰,陰陽兩方面都要調補。痰瘀去除,積聚消散,脅痛怎麼可能不癒呢?然而,操心的人經常會患上這種病,房事過度的人也會經常得此病。有些醫生不明瞭肝腎同源、精髓內虛、相火易於上炎的道理,一味地使用辛香之物來行氣,期望能夠奏效。他們不知道辛味能通竅,香氣能耗血,肝病不僅不會好轉,還會傳染到肺部,導致咳嗽喘促,甚至血動,到那時就無可奈何了。

因此,在初期确诊为肝肾疾病时,应该用乙癸合治的方法:使用六味湯,加入人乳、河车等药物,使水氣滋生,木氣旺盛,母親強壯,孩子安康,这就是正治之法。如果氣虛是由于精虛引起的,应该用八味湯,加入人參、河车等药物,在阴中求阳,在坎中生火,这就是从治之法。有人说,內傷引起的脅痛,逍遙散是最佳的藥方;外感引起的脅痛,小柴胡是必不可少的藥物。這兩種方法能够涵盖所有的病症吗?還沒有達到。

誠以法之運用無窮,方之變化無定。通因通用者,治肝邪之有餘;塞因塞用者,治肝藏之不足。而其間必以拒按、喜按,探虛實之消息;喜溫、喜冷,驗寒熱之假真。更宜以脈之大、小、遲、數、有力、無力為辯,神而明之,勿泥也。且脅痛而及他臟者,亦有之矣。咳唾腥臭者,肺癰也;痛連胃脘、嘔吐酸味者,木凌脾也;痛而寒熱譫語如見鬼狀者,婦人熱入血室也。

舍氣血而何所補救哉?蓋甘可緩中,則木氣條達,自然右降而左升;和能平怒,則疏泄令行,漸次氣充而血潤,脅痛云乎哉?(《會心錄》)

肝之臟在兩脅,肝之治在下焦。腎肝居下,陰中之陰也。滋水所以養肝,腎為肝之母也。世人治脅痛,分左屬血、右屬氣,必用青皮、枳殼破氣之藥,謂肝得疏泄而病愈。然在初起氣實者,亦或有效,久則非培其母不可。

白話文:

醫治疾病的方法和藥方變化多端,要因人而異。針對肝氣過盛的,要疏通肝氣;針對肝血不足的,要滋養肝血。診斷時,要仔細觀察患者對按壓的反應,以及對冷熱的喜好,從中判斷病情的虛實寒熱。還要根據脈象的強弱、快慢、有力無力來分析,要靈活運用,不要死板教條。此外,肋骨疼痛可能還會波及其他臟腑。例如,咳嗽帶有腥臭味,可能是肺部化膿;疼痛連接到胃部,伴隨嘔吐酸味,可能是肝氣犯脾;疼痛伴隨寒熱、神志不清,像看到鬼一樣,可能是女性熱邪入侵血室。

治療肝病,根本在于補益氣血。甘味藥物可以緩解肝氣鬱結,使其下降和上升順暢;和味藥物可以平息肝氣怒火,使氣血運行通暢,從而達到滋養肝臟、缓解肋骨疼痛的目的。

肝脏位于两侧肋骨,主宰着下焦的运作。肾脏和肝脏都位于下焦,是阴中之阴。滋养肾脏可以间接养肝,因为肾脏是肝脏的母亲。有些人治疗肋骨疼痛,会分别用青皮、枳壳等破气药物,认为可以疏通肝气而使病情痊愈。但这种方法只适合初期肝气实证的患者,长期以往,必须滋养肾脏才能彻底治愈。

陽氣變化,內風乘胃為嘔,攻脅為痛。肝居左而痛偏熾與右,肝木犯土之徵。經旨調肝為剛臟,非柔不和,當用鎮陽熄風方法,如牡蠣、阿膠、生地、小麥之類。(葉天士)

內傷脅痛,用生香油、生蜜各一杯和勻,服一、二次即愈。(周慎齋)

脈候

寸口脈弦者,即脅下拘急而痛,其人嗇嗇惡寒也。(《金匱》)

脅痛:脈弦數有力為肝盛有餘;弦數無力為肝虛有火。弦為飲,沉為氣,浮數為風,弦弱為陽虛,沉細為陰虛。(張路玉)

白話文:

陽氣變化,內風侵犯胃部就會嘔吐,攻擊脅肋就會疼痛。肝臟位於左側,疼痛偏向右側,這是肝木犯土的徵兆。經書中指明調治肝臟需剛強,不能柔弱,應當採用鎮壓陽氣、熄滅風邪的方法,例如牡蠣、阿膠、生地、小麥等藥物。

內傷引起的脅肋疼痛,可以使用生香油、生蜜各一杯,混合均勻,服用一到兩次即可痊癒。

寸口脈弦緊的人,就是脅肋下緊繃疼痛,而且畏寒怕冷。

脅肋疼痛:脈象弦緊而有力,代表肝氣旺盛有餘;弦緊而無力,代表肝氣虛弱有火。弦緊屬於飲邪,沉伏屬於氣邪,浮而數屬於風邪,弦弱屬於陽虛,沉細屬於陰虛。

選案

余弟於六月途行,受熱過勞,性躁,忽左脅痛,皮膚一片紅如碗大,發水泡瘡三、五點,脈數而弦,夜重於晝。醫作肝經鬱火,治以黃連、青皮、香附、川芎、柴胡之類。進藥一服,其夜痛極熱增,次早皮膚紅大如盤,瘡加三十餘粒。又以白礬末井水調敷,藥加青黛、龍膽草。

其夜痛苦叫號,次早紅及半身,瘡增百數。予心不懌,載歸詢黃古潭先師。觀脈案藥方。曬曰:切脈認藥則審矣,製藥訂方則未也。夫用藥如用兵,知己知彼,百戰百勝。今病勢有燒眉之急,累卵之危,豈可執尋常瀉肝之法正治耶?是謂驅羊搏虎矣。且苦寒愈資其燥,故病轉增。

白話文:

我弟弟六月間外出旅行,因天氣炎熱勞累,性情煩躁,突然左邊肋骨疼痛,皮膚出現一塊碗口大小的紅色區域,長出三五個水泡。脈象數而弦,晚上症狀比白天嚴重。醫生診斷為肝經鬱火,用黃連、青皮、香附、川芎、柴胡等藥物治療。服用一劑藥後,當晚疼痛加劇,熱度上升,第二天早上紅腫範圍擴大到盤子大小,瘡瘍增加到三十多個。醫生又用白礬末加井水調和敷在患處,並加入青黛、龍膽草。

當晚患者痛苦呻吟,第二天早上紅腫蔓延到半身,瘡瘍增加到上百個。我心裡非常著急,於是帶著弟弟回家,請教黃古潭先生。黃先生看了脈象和藥方後,搖搖頭說:你把脈、認藥都很仔細,但是配藥開方卻失誤了。用藥如同打仗,要了解敵我雙方才能百戰百勝。現在病人病情緊急,危在旦夕,怎麼能用平常瀉肝的方法來治療呢?這就好比用羊去搏虎一樣。而且苦寒藥物反而助長燥熱,所以病症才會加重。

水泡瘡發於外者,肝鬱既久,不得發越,侮所不勝,故皮腠為之潰。至於自焚則死矣。訂方:以大栝蔞一枚,連皮搗爛,加甘草二錢、紅花五分,戌時進藥,少頃得睡,至丑時方醒。問之,已不痛矣。急煎藥渣與服,睡至天明,微利一度,復睡至辰,起視膚紅已釋,瘡亦盡斂,後亦不服他藥。

夫病重三日,飲食不進,呻吟不輟,一劑而愈,可謂神矣!夫栝蔞味甘寒,經云;損其肝者緩其中。且其為物,柔而滑潤,甘緩潤下。考之本草,栝蔞能治插脅之痛。蓋為其緩中潤燥,以致於流通,故痛自止也。(孫一奎)

白話文:

水泡瘡長在皮膚表面,是因為肝氣鬱結久了,無法宣洩,傷及脾胃,導致皮膚潰爛。如果自燃就會死亡。治療方法是:用一個大栝蔞,連皮搗爛,加入甘草二錢、紅花五分,晚上七點到九點之間服用,不久就能入睡,到凌晨一點才醒。詢問病人,已經不痛了。立刻煎藥渣給病人喝,睡到天亮,稍微拉了一下肚子,又睡到早上七點才起床,看皮膚已經紅潤不再疼痛,水泡也完全收斂,之後也不用再服用其他藥物。

這個病人病重三天,不吃不喝,一直呻吟,一劑藥就治好了,真是神效!栝蔞味甘性寒,古書上說:可以緩解肝臟過於旺盛的狀態。而且栝蔞性柔滑潤,甘甜緩和,可以潤燥通便。根據本草綱目記載,栝蔞可以治療脅肋疼痛。因為它可以緩解脾胃,潤燥通便,所以疼痛自然就會消失。

一婦患傷寒,寒熱脅痛,塊堅如石,晝夜呻吟,診脈弦滑,用小柴胡湯去人參,加牡蠣、青皮、枳殼,服藥二劑,塊消病愈。(程星海)

一人脅痛,脈右虛,左微弦小,面色黃。凡久痛必入絡,絡主血,藥不宜剛。用《金匱》旋覆花湯,加柏子仁、歸鬚、桃仁。(葉天士)

一人捕魚為業。起初左肋塊痛,續漸痛甚,控引背俞,諸藥不效。或教取桕樹嫩枝,厚鋪痛處,煮大麥仁飯,乘熱蓋桕枝上,每日兩次。經年之病,數日而愈。(《見聞錄》)

白話文:

一位婦女罹患傷寒,寒熱交加,脅肋疼痛,腫塊堅硬如石,日夜呻吟,把脈弦滑。醫師使用小柴胡湯,去掉了人參,加了牡蠣、青皮、枳殼,服用兩劑後,腫塊消散,病癒。

有一人患有脅肋疼痛,右側脈象虛弱,左側脈象微弦細小,面色發黃。凡是長期疼痛,必定會深入經絡,經絡主掌血液,用藥不宜過於猛烈。醫師使用《金匱要略》中的旋覆花湯,加入柏子仁、川芎、桃仁。

有一人以捕魚為業。起初左肋疼痛,逐漸加重,疼痛引向背部,服用各種藥物都無效。有人教他取桕樹嫩枝,厚厚地鋪在疼痛處,煮大麥仁飯,趁熱將桕枝蓋在飯上,每日兩次。這個人患病多年,僅僅數日便痊癒。

一人左脅痛,後傳於右,斷為不起。按:肝有七葉,左三、右四。其治在左,其臟在右,痛傳於右,邪入臟矣,後果死。(周慎齋)

白話文:

一個人出現左側腹部疼痛,後來疼痛傳到右側,預測他無法痊癒。根據古籍記載,肝有七葉,其中左邊有三葉,右邊有四葉。這代表,如果治療主要針對左側問題,而實際病竈在右側,那麼疼痛傳至右側表示病徵已經深入內臟。結果,這樣的病人通常會死亡。這是出自周慎齋的觀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