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二·醫學溯源 (32)
卷二·醫學溯源 (32)
1. 治法
凡診脈左右俱病者,治在右,以天地之氣自右行左耳;上下俱病者,治在下,以萬物之氣自下行上耳。故心肺俱病,治在膻中;肝脾俱病,治在胃;兩腎俱病者,治在右腎,此重在右也。心肝俱病,治在肝;肝腎俱病,治在腎;心腎俱病,亦治在腎;脾肺俱病,治在脾;脾腎俱病,治在腎;肺腎俱病,亦治在腎,此重在下也。又肺與左腎俱病,治在左腎;心與右腎俱病,治在右腎,亦重下也。
肺與肝俱病,治在肺;腎與脾俱病,治在脾;亦重右也。或曰心脾俱病,治火補土,何反言之?然。治火補土,乃治足少陰,亦上病治下也。若治手少陰,則不能補脾,且將克肺,故心脾俱病,治土除濕,心邪自旺,脾土亦燥,二臟俱理。所以治下可以理上,治右可以理左,均為本治,其標治不與此並論焉。
(魏荔彤)
若夫土者從火寄生,即當隨火而補,然有至妙之理。陽明胃土,隨少陰心火而生,故補胃土者,當補心火,而歸脾一方,又從火之外家而補之,俾木生火,火生土也。太陰脾土,隨少陽相火而生,故補脾土者,當補相火,而八味丸一方,合水火既濟而蒸腐之也。○今之言補肺者,人參、黃耆;清肺者,黃芩、麥冬;斂肺者五味、訶子;瀉肺者葶藶、枳殼。病之輕者,豈無一效!若本原虧損,毫不相干。
蓋肺金之氣,夜臥則歸藏於腎水之中,丹家謂之母藏子宮,子隱母胎。肺名嬌臟,畏熱畏寒,腎中有火,則金畏火刑而不敢歸;腎中無火,則水冷金寒而不敢歸。或為喘脹,為咳噦,為不寐,為不食,如喪家之狗。斯時也,欲補土母以益子,則喘脹愈甚;若清之、瀉之,則肺氣日消,死期迫矣。
惟收斂者,僅似有理,然不得其門,從何而入?《仁齋直指》云:肺出氣也,腎納氣也;肺為氣之主,腎為氣之本。凡氣從臍下逆奔而上者,此腎虛不能納氣歸元也。毋徒從事於肺,或壯水之主,或益火之原,火向水中生矣。
○咳血發熱,未必成瘵,服四物、知柏之藥不已,則瘵成矣;胸滿膨脹,悒悒不快,未必成脹,服山楂、神麯之藥不已,則脹成矣;面浮胕腫,小便閉澀,未必成水,服滲利之藥不已,則水成矣;氣滯膈塞,未必成噎,服青皮、枳殼之藥不已,則噎成矣。(趙養葵)
人知補之為補,而不知瀉之為補;知瀉之為瀉,而不知補之為瀉。故補血以益營,非順氣則血凝;補氣以助衛,非活血則氣滯。(《醫學入門》)
治虛邪者,當先顧正氣,正氣存則不致於害。且補中自有攻意,蓋補陰即所以攻熱,補陽即所以攻寒。世未有正氣復而邪不退者,亦未有正氣竭而命不傾者。○東方之木,無虛不可補,補腎即所以補肝;北方之水,無實不可瀉,瀉肝即所以瀉腎。故曰肝腎同治。腎應北方癸水,於卦為坎,於象為龍,龍潛海底,龍起而火隨之;肝應東方乙木,於卦為震,於象為雷,雷藏澤中,雷起而火隨之。故曰乙癸同源。
白話文:
治法
診脈時,若左右兩邊都患病,則應治療右側,因為天地之氣從右側流向左側;若上下都患病,則應治療下部,因為萬物之氣從下往上流動。因此,心肺同時患病,治療部位在膻中;肝脾同時患病,治療部位在胃;兩腎同時患病,治療部位在右腎(右側為主)。心肝同時患病,治療部位在肝;肝腎同時患病,治療部位在腎;心腎同時患病,治療部位也在腎;脾肺同時患病,治療部位在脾;脾腎同時患病,治療部位在腎;肺腎同時患病,治療部位也在腎(下部為主)。此外,肺和左腎同時患病,治療部位在左腎;心和右腎同時患病,治療部位在右腎(下部為主)。
肺和肝同時患病,治療部位在肺;腎和脾同時患病,治療部位在脾(右側為主)。有人說心脾同時患病,應以溫補脾土之法治療,為何這裡卻說相反?這是因為溫補脾土,實際上是治療足少陰經,屬於上病下治的方法。若治療手少陰經,則無法補益脾土,反而會傷害肺氣。因此,心脾同時患病,應以健脾除濕的方法治療,如此心邪自除,脾土亦可恢復正常。所以,下部治療可以調理上部,右側治療可以調理左側,這些都是根本的治療方法,其他的標本兼治方法不在此討論。
關於補土:土的生長依靠火,所以補土應同時補火。陽明胃土依靠少陰心火而生,所以補胃土應補心火,歸脾湯就是這樣做的,它從火的外部入手來補益,以達到木生火、火生土的效果。太陰脾土依靠少陽相火而生,所以補脾土應補相火,八味丸就是這樣做的,它結合水火來調理,起到蒸化腐敗的作用。現在人們說補肺用人參、黃耆;清肺用黃芩、麥冬;斂肺用五味子、訶子;瀉肺用葶藶子、枳殼。但這些方法只對輕症有效,如果根本已經受損,這些方法就無效了。
肺金之氣,夜間睡眠時會歸藏於腎水中,道家稱之為母藏子宮,子隱母胎。肺是嬌弱的臟器,怕冷怕熱。腎中有火,肺金就會被火所傷而無法歸藏;腎中無火,則水寒金冷而無法歸藏。這時可能出現喘脹、咳嗽、失眠、食慾不振等症狀,如同喪家之犬一般。此時,如果想通過補益腎土來滋養肺金,反而會加重喘脹;如果清瀉肺氣,則肺氣會日漸衰竭,危及生命。
只有收斂肺氣的方法似乎有點道理,但如果不得其法,又從何入手呢?《仁齋直指》說:肺主出氣,腎主納氣;肺是氣的主人,腎是氣的根本。如果氣從臍下逆衝向上,這是腎虛不能納氣歸元造成的。不要只治療肺,應該壯其水之主,益其火之原,使火在水中生長。
咳血發熱,不一定會發展成肺癆,但如果長期服用四物湯、知柏地黃丸等藥物,就會導致肺癆;胸悶脹滿,心情鬱悶,不一定會發展成脹滿,但如果長期服用山楂、神麴等藥物,就會加重脹滿;面部浮腫,小便不利,不一定會發展成水腫,但如果長期服用利尿藥物,就會加重水腫;氣滯膈塞,不一定會發展成噎膈,但如果長期服用青皮、枳殼等藥物,就會加重噎膈。
人們知道補是補,卻不知道瀉也是補;知道瀉是瀉,卻不知道補也是瀉。所以,補血以滋養營氣,如果不順氣則血會凝滯;補氣以助衛氣,如果不活血則氣會鬱滯。
治療虛邪,應先顧護正氣,正氣充足則邪氣就不會傷害人體。而且,補中自有攻邪之意,補陰就是攻熱,補陽就是攻寒。正氣恢復後邪氣自然會退,正氣衰竭則性命垂危。東方之木,沒有虛不受補,補腎就能補肝;北方之水,沒有實不受瀉,瀉肝就能瀉腎。所以說肝腎同治。腎應北方癸水,在八卦中為坎卦,在象中為龍,龍潛藏於海底,龍起則火隨之;肝應東方乙木,在八卦中為震卦,在象中為雷,雷藏於澤中,雷起則火隨之。所以說乙癸同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