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十一·雜證匯參 (11)
卷十一·雜證匯參 (11)
1. 心胃痛
經義
厥心痛,與背相控,善瘛,如從後觸其心;傴僂者,腎心痛也。○腹脹胸滿,心痛尤甚,胃心痛也。○如以錐針刺其心,心痛甚者,脾心痛也。○色蒼蒼如死狀,終日不得太息,肝心痛也。○臥若徒居,心痛間,動作痛益甚,色不變,肺心痛也。○真心痛,手足青至節。心痛甚,旦發夕死、夕發旦死。(《靈樞》)
哲言
心寂則痛微,心躁則痛甚。百端之起,皆自心生。(王太僕)
諸經心痛,心與背相引,心痛徹背、背痛徹心。諸腑心痛,難以俯仰,小腹上衝,卒不知人,嘔吐泄瀉。(陳無擇)
心包絡痛,痛徹背,寒熱皆痛。胃痛,胃脘當心處痛,其因多端。脾痛,脾脈絡心,痛不下食。胸痛,心之俞,膽之脈絡,痛引背脅。膈痛,心胃之間,橫滿而痛。(《醫階辨證》)
白話文:
心臟疼痛,會與背部相互影響,容易抽搐,感覺像有人從後面觸碰了心臟;駝背的人,是腎臟和心臟疼痛。腹部脹滿、胸部飽脹,心臟疼痛更嚴重,這是胃心痛。像是用錐子針刺心臟一樣,疼痛非常劇烈,這是脾心痛。臉色蒼白如死人般,整天無法喘氣,這是肝心痛。躺著像個木偶,偶爾心痛,一動就加劇疼痛,臉色沒有變化,這是肺心痛。真正的心臟疼痛,手腳會發青,青色會蔓延到關節。心痛嚴重,早上發作晚上就會死去,晚上發作早上就會死去。
心靜則疼痛輕微,心躁則疼痛加劇。各種疾病的產生,都源於心臟。
所有經脈的心臟疼痛,心臟和背部會相互牽引,心臟疼痛穿透到背部,背部疼痛穿透到心臟。所有臟腑的心臟疼痛,難以低頭抬頭,小腹向上衝,突然失去意識,嘔吐腹瀉。
心包絡疼痛,疼痛穿透到背部,無論寒熱都會疼痛。胃痛,胃脘正對心臟的位置疼痛,原因很多。脾臟疼痛,脾臟的經脈連接到心臟,疼痛導致吃不下東西。胸痛,心俞穴、膽經的經脈,疼痛會牽引到背部和脅肋。膈肌疼痛,心臟和胃之間,橫著脹滿疼痛。
《內經》論心痛,未有不兼五臟為病者。獨詳於心,而略於胸腹,舉一以例其餘也。心為君主,義不受邪;受邪則本經自病,名真心痛,死不治。然《經》有云:邪在心則病心痛,喜悲,時眩僕。此言包絡受邪,在腑不在臟也。又云:手少陰之脈,動則病嗌乾,心痛,渴而欲飲。
此言包絡受邪,在絡不在經也。其絡與腑之受邪,皆因怵惕思慮,傷神涸血,是以受如持虛。而方論復分九種:曰飲、曰食、曰熱、曰冷、曰氣、曰血、曰悸、曰蟲、曰疰。苟不能遍識病因,將何以為治耶?胃屬濕土,列處中焦,為水穀之海。五臟六腑十二經脈,皆受氣於此。
白話文:
《內經》提到心痛,沒有哪種心痛不牽涉到五臟的病變。只詳細論述了心,而略過了胸腹,這是以一例推及其他。心是君主,按理說不會受到邪氣侵襲;如果受到邪氣侵襲,就會導致心經本身生病,稱為真心痛,這種病是治不好的。
不過《經》中也說:邪氣在心就會導致心痛,感到喜怒無常,時常頭昏眼花。這句話的意思是說,包絡受到邪氣侵襲,是在腑而不是在臟。書中還說:手少陰經的脈絡,活動就會導致咽喉乾燥、心痛、口渴想喝水。
這句話的意思是說,包絡受到邪氣侵襲,是在絡而不是在經。包絡和腑受到邪氣侵襲,都是因為過度驚恐、思慮過度,傷神耗血,所以就像空虛的容器一樣容易受到侵襲。而治療心痛的方法又可以分為九種:飲、食、熱、冷、氣、血、悸、蟲、疰。如果不能全面了解病因,又怎麼能對症下藥呢?
胃屬於濕土,位於中焦,是水穀之海。五臟六腑十二經脈都從胃中吸取氣息。
壯者邪不能幹,弱者著而為病。偏熱、偏寒、水停、食積,皆與真氣相搏而痛。肝木相乘為賊邪,腎寒厥逆為微邪。挾他臟而見證,當與心痛相同。但或滿、或脹、或嘔吐、或不能食、或吞酸、或大便難、或瀉痢,面浮而黃,本病與客邪必參雜而見也。胸痛即膈痛,其與心痛別者:心痛在岐骨陷處,胸痛則橫滿胸間也。
其與胃脘痛別者,胃脘痛在心下,胸痛在心上也。《經》曰:南風生於夏,病在心,俞在胸脅。此以胸屬心也。肝虛則胸痛引背脅,肝實則胸痛不得轉側。此以胸屬肝也。夫胸中實肺家之分野,其言心者,以心脈從心系上肺也;其言肝者,以肝脈貫膈注肺也。(李士材)
白話文:
身體強壯的人,邪氣不容易入侵,身體虛弱的人則容易被邪氣侵襲而生病。身體偏熱、偏寒、水腫、食積,這些都與人體真氣相沖撞而導致疼痛。肝木過盛則成為賊邪,腎寒厥逆則成為微邪。邪氣侵犯其他臟腑就會出現不同的症狀,與心痛症狀相似。但可能會有胸悶、脹痛、嘔吐、食慾不振、反胃、便秘、腹瀉、面部浮腫發黃等症狀,這是因為本病與外來的邪氣相互影響所致。胸痛就是膈肌疼痛,它和心痛的區別在於:心痛位於胸骨凹陷處,而胸痛則橫向遍布整個胸部。
胸痛和胃脘痛的區別在於:胃脘痛位於心窩處,而胸痛則位於心臟上方。經書記載:「南風生於夏季,病在心,俞穴在胸脅。」這說明胸部屬於心臟。肝臟虛弱就會導致胸痛牽連到背部和肋骨,肝臟實熱就會導致胸痛難以轉側。這說明胸部也與肝臟有關。胸部是肺部的分支,之所以說心臟,是因為心脈從心臟連接到肺部;之所以說肝臟,是因為肝脈穿過膈肌連接到肺部。
胃痛有食、痰、死血、氣、寒、火、中氣虛之別,方書載列甚明。獨有一種肝膽之火,移入於胃。肝藏血,血少則肝葉硬不肯下垂,肝葉抵胃,胃受肝抵,得食則滿,愈與肝相逼,殷殷而痛者,久變燥證而成隔矣。(《己任編》)
補編
心胸中大寒痛,嘔不能飲食,腹中寒,上衝皮起,出見有頭足,上下痛不可觸近,大建中湯主之。○心中寒者,其人病心如啖蒜狀。劇者心痛徹背、背痛徹心,譬如蟲疰。其脈浮者,自吐乃愈。○心痛徹背,背痛徹心,烏頭赤石脂圓主之。(《金匱》)
白話文:
胃痛的原因很多,像是吃錯東西、痰濕、瘀血、氣滯、寒邪、火熱,以及脾胃虛弱等等,醫書裡都有詳細記載。但還有一種情況是肝膽之火移入胃中,因為肝臟藏血,血少導致肝葉硬化下垂,肝葉壓迫胃部,吃東西就會覺得胃脹,越吃越壓迫,疼痛難忍,久而久之就會變成胃燥,甚至造成隔食。
心胸部位寒冷疼痛,嘔吐不能進食,腹部也寒冷,寒氣上衝皮膚,表面出現頭足狀的寒氣,上下都疼痛難忍,可以服用大建中湯治療。如果心寒,患者會感覺心臟像是吃了蒜一樣,嚴重時會心痛徹背,背痛徹心,像是蟲子在咬一樣。脈象浮的話,只要吐出來就好了。心痛徹背,背痛徹心,可以用烏頭和赤石脂治療。
五臟之滯,皆為心痛。腎心痛者,多由陰火上衝。胃心痛者,多由停滯。脾心痛者,多由寒逆中焦。肝心痛者,多由木火之郁,病在血分。肺心痛者,多由上焦不清,病在氣分。知其在氣則順之,在血則行之,鬱則開之,滯則通之,火多實則或散、或清,寒多虛則或溫、或補。必真心痛也,乃不可治。否則,但得其本,則必隨手而應也。(張路玉)
凡心痛乃包絡病,不在心也。或因君火衰微,大寒觸犯,抑或瘀血衝心,卒然大痛無聲,舌青氣冷,汗出不休,手足青冷過節,此為真心痛。旦發夕死,夕發旦死。若不忍坐視,或使心經寒散,亦可死中求活:用豬心湯煎麻黃、桂、附、乾薑。如面無青色,四肢不厥,痛亦不至無聲,則非真心痛。或寒、痰、蟲、食,上干包絡,各從其類,審脈用藥。(沈金鰲)
白話文:
五臟積滯都會導致心痛。腎臟引起的心痛,大多是陰火上炎。胃部引起的心痛,大多是食物停滯。脾臟引起的心痛,大多是寒氣逆上中焦。肝臟引起的心痛,大多是肝火鬱結,病在血液。肺臟引起的心痛,大多是上焦不清,病在氣分。了解病症是因氣分還是血分受阻,就要順氣或行血;氣鬱則要疏解,氣滯則要通暢;火氣過盛則要散火或清熱;寒氣過虛則要溫補。如果真的是真心痛,就無藥可治。否則,只要找到病根,就能對症下藥。
凡是心痛都是包絡受損,並非心臟本身病變。可能是君火衰弱,寒氣侵犯,也可能是瘀血衝擊心臟,突然劇烈疼痛,沒有聲音,舌頭青紫、氣息冰冷、汗流不止、手腳冰冷,這才是真心痛。一旦發病,很快就會死亡。如果實在不忍心坐視不管,可以用一些藥物散寒,或許能死中求生,例如豬心湯加入麻黃、桂枝、附子、乾薑等藥材。如果患者臉色沒有發青,四肢沒有厥冷,疼痛也沒有無聲,就不是真心痛。可能是寒氣、痰濕、蟲積、食物積滯等因素影響包絡,就要根據不同的情況,仔細診脈,對症用藥。
厥心痛一證,古人辨論者,多且精矣!茲不復贅。但厥心痛與胃脘痛,情狀似一,而證實有別。世人因《內經》胃脘當心而痛一語,往往混視。不知厥心痛為五臟之氣厥而入心包絡,胃實與焉。則心痛與胃痛,不得不各分一門。案中聞雷被驚者,用逍遙散去柴胡,加鉤藤、丹皮治之;以其肝陽上逆,不容升達,為之養血以平調也。
積勞損傷者,用歸、鹿、薑、桂、桃仁、半夏治之;以其勞傷血痹,無徒破氣,為之通絡以和營也。脾厥心痛者,用良薑、薑黃、茅朮、丁香、草果、厚朴治之;以其脾寒氣厥,病在脈絡,為之辛香以開通也。重按而痛稍衰者,用人參、桂枝、川椒、炙草、白蜜治之;以其心營受傷,攻劫難施,為之辛甘以化陽也。○陽明乃十二經脈之長,其作痛之因甚多。
白話文:
心痛的病症,古人研究得很透彻,这里不再赘述。但心痛和胃痛,症状相似,但本质不同。很多人因为《内经》中“胃脘当心而痛”这句话,就混淆了两者。其实,心痛是五脏之气逆流入心包络,而胃气也随之受影响。所以,心痛和胃痛必须分开讨论。
比如,遇到因雷声受惊而心痛的患者,可以用逍遥散去除柴胡,再加入钩藤、丹皮治疗,因为肝阳上逆,不能升达,需要滋养血液来调和。
如果是劳损过度导致的心痛,则可用当归、鹿茸、生姜、桂枝、桃仁、半夏治疗,因为劳损损伤血液循环,不能只用破气的药,需要通络来调和营气。
脾脏虚寒导致的心痛,则要用良姜、姜黄、茅术、丁香、草果、厚朴治疗,因为脾寒气逆,病症在经络,需要辛香之物来开通经络。
按压心脏疼痛减轻的患者,可以用人参、桂枝、川椒、炙甘草、白蜜治疗,因为心营受损,不能强攻,需要辛甘之物来化解阳气。
阳明经是十二经脉之首,它疼痛的原因有很多。
蓋胃者匯也,乃沖繁要道,為患最易。習俗辛香溫燥,不容一例而施。然其要在初病在經,久痛入絡。以經主氣,絡主血,凡氣既久阻,血亦應病,循行之脈絡自痹,而辛香理氣、辛柔和血之法,實為必然之理。又如飽食痛甚,得食痛緩,有宜補、不宜補之分。寒、溫兩法,從乎喜暖、喜涼;滋、燥之殊,詢其便澀、便滑。
至於飲停必吞酸,食滯當噯腐。厥氣無形,瘀傷有象。蛔蟲動擾,痛而吐沫。痰濕壅塞,吐而脈滑。營氣兩虛,𩞄辣動悸。肝陽沖剋,煩渴嘔逆。陰邪之勢,其來必速;鬱火之患,由漸而劇。(《臨證指南》)
胃脘痛證,多有因食、因寒、因氣不順者。然因食、因寒,亦無不皆關於氣。蓋食停則氣滯,寒留則氣凝。所以治痛之要,但察其果屬實邪,皆當以理氣為主。食滯者兼乎消導,寒滯者兼乎溫中。(張景岳)
白話文:
胃是食物匯集的地方,也是重要的通道,因此容易生病。人們習慣吃辛辣香燥的食物,但不能一概而論。治病的关键在于早期病症还在经络中,久病则会进入血脉。经络主气,血脉主血,如果气长期阻滞,血也会随之生病,经络的运行就会受阻,所以用辛辣理气、辛温和血的方法,是必然的道理。例如饱食后疼痛加重,吃东西后疼痛减轻,就要根据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补充。寒、温两种方法,根据患者喜暖或喜凉来选择;滋补、燥热两种方法,根据患者大便是否便涩或便滑来选择。
另外,如果体内有水停滞,就会吞酸;如果食物积滞,就会嗳腐。厥气无形,瘀伤有迹象。蛔虫扰动,会疼痛并吐口水。痰湿阻塞,会呕吐并且脉象滑。营气两虚,会心慌心跳。肝阳上亢,会烦渴呕吐。阴邪入侵,速度很快;郁火病症,会逐渐加重。
胃脘疼痛,大多是因为饮食、寒气、气机不顺导致。但无论是饮食问题还是寒气问题,都与气机有关。因为食物积滞就会导致气机阻滞,寒气停留就会导致气机凝滞。所以治疗胃痛的关键,在于观察是实邪还是虚邪,都要以理气为主。食物积滞者,还要配合消导;寒气滞留者,还要配合温中。
胃脘痛大率氣、食居多,不可驟用補劑。蓋補之則氣不通而痛愈甚。若曾服攻擊之品,屢發屢攻,漸至脈大空虛者,又當培補。蓋脾得補而氣自運,痛自緩。此虛實之分也。(《證治匯補》)
胃與包絡近,俗謂之心痛,非也。真心痛則旦發夕死,夕發旦死,無藥可救者也。蓋陽明中土,乃水穀之道路。多氣多血,運化精微,通於脾而灌溉四臟,為後天之本。人生酒色過度、七情乖違、飢飽不節,胃脘因之而痛,有寒、熱、氣、血、痰、蟲、食滯、內虛之不同。治雖各別,然總不外虛、實、寒、熱、氣、血之辨也。
夫痛而虛者必喜按,痛而實者必拒按。寒者得溫稍定,熱者飲冷稍安。中焦寒則氣虛不運,或生痰飲,或蓄瘀血或蛔蟲上逆。中焦熱,則氣阻不行,或吐酸味,或吐苦汁,或食停蛔動。如真如其為虛寒痛也,則塞因塞用以補之;真知其為實熱痛也,則通因通用以瀉之。虛寒而挾食、挾瘀、生痰、生蟲者,以溫補藥中消之、逐之;實熱而挾食、挾瘀、吐蛔、嘔酸者,以清涼藥中攻之、伐之。雖然,胃間受病,人所易知;肝木凌脾,人亦易曉。
白話文:
胃痛大多是因為氣滯或食積造成的,不能急著使用補藥。因為補藥會讓氣機不通,反而加重疼痛。如果之前服用過攻伐性的藥物,反复發作,導致脈象空虛,就應該考慮補益。因為脾胃得到補益,氣血就能正常運行,疼痛自然緩解。這就是虛實之分。
胃與包絡相鄰,俗稱心痛,其實是錯誤的。真正的真心痛,會在早晨發病晚上死亡,或晚上發病早晨死亡,是無藥可救的。因為陽明經是脾胃所在的部位,是水谷的通道。這裡氣血充盈,運化精微物質,供給脾臟,再滋養全身各臟腑,是後天之本。如果過度飲酒縱欲、七情不遂、飲食無度,就會導致胃脘疼痛。胃痛的病因很多,包括寒、熱、氣、血、痰、蟲、食積、內虛等。治療方法雖然各不相同,但總的來說,還是要區分虛實、寒熱、氣血等方面。
疼痛而虛弱的人,通常喜歡按壓疼痛部位,疼痛而實證的人,則會拒絕按壓。寒證的人,服用溫熱藥物後會稍微好轉,熱證的人,喝冷飲後會稍微舒服。中焦寒則氣虛不運,可能會出現痰飲、瘀血、蛔蟲上逆等症狀。中焦熱則氣機阻滯,可能會出現吐酸、吐苦、食積、蛔蟲等症狀。如果確診是虛寒性疼痛,就應該採取補益的方法;如果確診是實熱性疼痛,就應該採取瀉下方法。如果是虛寒證,並伴有食積、瘀血、痰飲、蟲積,就應該使用溫補藥物,消食、化瘀、化痰、驅蟲;如果是實熱證,並伴有食積、瘀血、吐蛔、嘔酸,就應該使用清涼藥物,攻伐病邪。總之,胃病是比較容易辨識的,肝木克脾也是比較容易理解的。
若男子肝腎虧,挾虛火而上逆;婦人衝任弱,挾肝陽而上升,多有胃脘痛證。醫家不察病原,非投辛溫耗氣,即用清涼敗血,愈治愈甚。《經》曰:衝脈起於氣街,並少陰之經,挾臍上行,至胸中而散。任脈起於中極,上毛際,循腹裡,上關元,至咽喉。可見胃脘之痛,有自下而上、由腎而胃,勿泥中焦為病,何也?衝任二脈與陽明之脈,兩相照應。衝任虛則鼓動陽明之火結聚不散,而筋脈失榮,痛之所由生也。
治須填補真元,以生津液;導引元陽,以補真氣。又有肝陰久虧,肝葉枯燥,抵塞胃脘,痛不可耐者,法宜六味飲乙癸同治;參乳湯氣血雙救。高鼓峰之論,醫者亦曾聞之乎?大抵肝主疏泄,鬱則木不舒而侮所不勝。腎為胃關,虛則精氣耗而累及中土。至於氣分有餘之痛,延胡、香附有奇驗;不足之痛,人參、桂、附有殊功。
白話文:
如果男性肝腎虛弱,伴隨著虛火上逆;女性衝任虛弱,伴隨著肝陽上升,往往會出現胃脘疼痛。有些醫生沒有察覺病因,不是使用辛溫耗氣的藥物,就是使用清涼敗血的藥物,結果病情反而更加嚴重。《經》上說:衝脈起源於氣街,與少陰經相連,沿著臍部向上行,到達胸腔而散開。任脈起源於中極,上至毛際,循著腹部內側,向上經過關元,到達咽喉。由此可見,胃脘疼痛,有從下往上、由腎臟到胃部的,不要拘泥於中焦生病,為什麼呢?因為衝任二脈與陽明經相互照應。衝任虛弱就會導致陽明之火聚集不散,而筋脈失於滋養,疼痛就由此產生。
治療應該要補益真元,滋生津液;引導元陽,補益真氣。還有一些人因為肝陰長期虧虛,肝葉枯燥,阻塞胃脘,疼痛難忍,這就要用六味飲和乙癸同治;參乳湯可以同時救治氣血。高鼓峰的論述,醫生們都聽過嗎?總之,肝臟主疏泄,鬱結不通就會導致木氣不舒而侵犯脾土。腎臟是胃的關口,虛弱就會導致精氣耗損而影響脾胃。至於氣血充盈引起的疼痛,延胡索和香附有奇效;氣血不足引起的疼痛,人參、桂枝、附子有特殊功效。
血分有餘之痛,桃仁、瓦楞可立應;不足之痛,當歸、熟地亦取效。而敢云通則不痛者盡病之情哉?丹溪曰:諸痛不宜補氣。此惟邪實氣滯者當避之,而曰諸痛皆然,吾不信也。(《會心錄》)
房勞腎虛之人,胸膈多有隱痛。此腎虛不能納氣,氣虛不能生血之故。夫氣與血,猶水也,盛則流暢,虛則鮮有不滯者。宜破故紙之類補腎,地、歸之類補血。若作尋常痛治,殆矣。(戴元禮)
凡胃脘痛、大便燥結者,肝血虛也,疏肝益腎湯主之。逍遙散所不能愈者,此方妙。(高鼓峰)
白話文:
對於血熱導致的疼痛,可以使用桃仁和瓦楞來治療;對於血量不足引起的疼痛,當歸和熟地也有很好的療效。然而,認為「通則不痛」的觀點,並不能全面概括所有疾病的情況。丹溪認為,對於各種疼痛不應僅單純補氣。這只適用於邪氣實在且氣機阻滯的情況,如果說所有疼痛都是如此,我是不相信的。
房勞導致腎虛的人,胸部和膈肌經常感到隱隱作痛。這是因為腎虛無法收納氣息,氣虛無法生成血液所導致的。氣和血,就像水一樣,當它們充足時,就會流通暢順;當它們不足時,通常都會有阻滯的現象。應該使用如破故紙這類的藥物來補腎,地黃和當歸這類的藥物來補血。如果將所有疼痛都按照一般的方法來治療,那可能就太危險了。
對於胃部疼痛和大便乾硬的情況,是因為肝血不足所致,可以使用疏肝益腎湯來治療。如果逍遙散無法改善這種情況,那麼這個方子的效果就會非常顯著。
肝痛一證,四明實補胃脘諸痛治法之所未及。予每祖其意,以治肝經血少者,加味逍遙散加生地。血少而燥者,疏肝益腎湯加當歸,或左歸飲加柴、芍。或滋腎生肝,或滋腎清肝,隨證選方,無不立應。若從痰火寒食等因求之,失之遠矣。(楊乘六)
脈候
心痛,脈沉遲者易治;堅大數者難治。(《張氏醫通》)
選案
一婦人胃脘痛,勺水不入,寒熱往來。或從火治,用芩、連梔、柏;或從寒治,用薑、桂、茱萸。輾轉月餘,形體羸瘦,六脈弦數,幾於斃矣。予曰:此肝痛,非胃痛也。其病起於鬱結生火,陰血受傷,肝腎乾枯,燥迫成痛。醫復投以苦寒、辛熱之劑,胃脘重傷,其能瘳乎?急以滋腎生肝飲與之,一晝夜盡三大劑。
白話文:
肝臟疼痛,是四明實補胃脘諸痛治療方法無法觸及的症狀。我通常沿襲其治療理念,針對肝經血虛者,以加味逍遙散加生地黃;血虛且燥者,用疏肝益腎湯加當歸,或左歸飲加柴胡、芍藥。無論是滋腎生肝,還是滋腎清肝,只要根據症狀選方,都能立即見效。如果從痰火寒食等原因尋找病因,就會走錯方向。
心痛,脈沉遲者容易治療;脈沉而有力,脈搏快速者,難以治療。
一位婦女胃脘疼痛,連一勺水都喝不下,時而發熱,時而發冷。有的醫生認為是火症,用黃芩、黃連、梔子、側柏治療;有的醫生認為是寒症,用生薑、桂枝、茱萸治療。經過一個多月的治療,她依然瘦弱不堪,脈象弦緊而快速,幾乎要死了。我說:這是肝痛,不是胃痛。她的病是由於鬱結化火,陰血受損,肝腎虧虛,燥熱迫使疼痛。醫生們卻反復用苦寒、辛熱的藥物,嚴重損傷了她的胃脘,怎麼可能好轉呢?我趕緊用滋腎生肝飲給她服用,一天一夜喝了三劑。
五鼓熟寐,次日痛定。再用加味歸脾湯,加麥冬、五味,十劑而愈。(《己任編》)
宋徽廟食冰,因致胃痛。國醫不效,召楊吉老診之,主理中湯。上曰:服之屢矣。吉老曰:所進湯使不同。陛下之疾,得之食冰,臣請以冰煎藥。一服而愈,此同氣相求之義也。(吳鶴皋)
附方
治心胃痛方,用獺肝焙乾為末,酒沖服即愈。
又方,用牡蠣火煆、研粉,痛時開水調服數錢,立止。
白話文:
五更天就睡熟了,隔天疼痛就止住了。再用加味歸脾湯,加入麥冬、五味子,服用十劑後痊癒。《己任編》記載。
宋徽宗吃冰,結果胃痛。御醫治不好,於是召見楊吉老診治,楊吉老開了理中湯。宋徽宗說:我之前已經服用過很多次了。楊吉老說:所服用的湯藥不同。陛下這病是因吃冰引起的,我建議用冰來煎藥。服用一劑就痊癒了,這就是同氣相求的道理。吳鶴皋記載。
附方:
治療心胃痛,可以用獺肝焙乾研末,用酒沖服,馬上就會痊癒。
另外,可以用牡蠣火煅研成粉末,疼痛時用開水調服幾錢,馬上就能止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