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六·雜證匯參 (7)
卷六·雜證匯參 (7)
1. 中風
中風之風,乃內虛暗風,系陰陽兩虛,五臟本氣自病,為內奪暴厥也。與外來風邪迥別。急者,參、耆、朮、附固本為先;緩者,順氣化痰以治其標,補陽養陰以固其本。陰虛甚者偏於陰,陽虛甚者偏於陽,陰陽兩虛甚者,氣血峻補。雖外有風候之假象,不治自愈。○中臟陰寒之證,藥宜純陽,忌用陰藥。
蓋略兼陰藥,則陽藥便難見效,甚有益令陽亡。試思無陰則陽無以化,當此依希之陽,能經陰藥之化乎?所以參、朮、耆、附等湯,不入地黃、當歸者此耳。○有少壯中風不治者,男子乃色欲過多,下元水虧,不能制火;女人乃產後、經後,去血過多,不能配氣,適因忿怒動火,氣無所附,故隨火而發越矣。陰也,血也,豈不為陽氣之根本乎?《經》曰:腎氣內奪,則舌喑足廢。
大概以氣藥治風猶可,以風藥治氣則不可;以血藥治風、以氣藥治痰均可,以風藥治血、以痰藥治氣均不可也。(《馮氏錦囊》)
風為百病之長,證有真中、類中、中經絡、血脈、臟腑之分;治有攻風、劫痰、養血、潤燥、補氣、培元之法。蓋真中之病,南少北多。其類中之證,河間立論:因煩勞則五志過極,動火而卒中。東垣立論:因元氣不足,則邪湊之。丹溪云:東南氣溫多濕,由濕生痰,痰生熱,熱生風。
三者皆辯明類中之由也。類者偽也,近代不分真偽,每用祛風豁痰,虛證實治,不啻枘鑿之殊矣。今葉氏發明內風,乃身中陽氣之變動。肝為風木之臟,因精血衰耗,水不涵木,木少滋榮,故肝陽偏亢,內風時起。治以滋液熄風,濡養營絡,補陰潛陽,如虎潛、固本、復脈之類。
若陰陽並損,無陰則陽無以化,故以溫柔濡潤之通補,如地黃飲子、還少丹之類。更有風木過動,中土受戕,不能御其所勝,如不寐不食,衛疏汗泄,飲食變痰,治以六君、玉屏風、茯苓飲、酸棗仁湯之類。或風陽上僭,痰火阻竅,神識不清,則有至寶丹芳香宣竅,或辛涼清上痰火。
至於審證,有體縱不收,耳聾目瞀,口開眼合,撒手遺尿,失音鼾睡,此本實先撥,陰陽樞紐不交,與暴脫無異,並非外中之風,乃純虛證也。故急用大劑參附以回陽,恐純剛難受,必佐陰藥,以挽回萬一。若肢體拘攣,半身不遂,口眼喎斜,舌強言謇,二便不爽,此本體先虛,風陽夾痰火壅塞,以致營衛脈絡失和。
急則先用開關,繼則益氣養血,佐以消痰清火,宣通經隧,氣充血盈,脈絡通利,則病可愈。(《臨證指南》)
風自火出,故熱則風生。試觀天道,每遇伊鬱之極,則發大風,必然之理。故中風之證,多生於內熱。若血涼水足,風自何生?風不必皆由外感,常從內生,不可不知。(《折肱漫錄》)
白話文:
所謂「中風」的「風」,其實是體內虛弱造成的暗風,是因為陰陽兩方面都虛弱,五臟自身的機能出了問題,導致體內氣機突然紊亂、昏厥。這和外來的風邪是完全不同的。遇到病情緊急的,要先用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附子等藥來固本培元;病情緩和的,則要用疏通氣機、化痰的藥來治療症狀,同時補陽養陰來鞏固根本。陰虛嚴重的就偏向補陰,陽虛嚴重的就偏向補陽,陰陽兩虛都很嚴重的,就要用強力的補氣血藥。雖然外在看起來有類似風邪的現象,但不用特別治療也會自己好。如果是中臟腑陰寒的症狀,用藥要純陽,絕對不能用陰藥。
如果稍微用到一點陰藥,陽藥就會難以見效,甚至有可能使陽氣衰亡。試想,沒有陰氣,陽氣就無法產生變化,當身體內陽氣微弱時,怎能承受陰藥的耗損呢?這就是為什麼像人參、白朮、黃耆、附子等補陽的藥方,不加入地黃、當歸等補陰的藥材的原因。有些人年輕時得了中風卻治不好,這是因為男子縱慾過度,導致腎水虧虛,不能制約火氣;女子則是因為產後或月經後失血過多,導致氣血不足,加上情緒激動引動火氣,氣無所依附,就隨著火氣向上發散了。陰氣和血氣,難道不是陽氣的根本嗎?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腎氣內虛,就會導致舌頭不能動、腳不能走。」
總的來說,用補氣的藥來治療風還可以,但用祛風的藥來治療氣就不行;用補血的藥來治療風,用補氣的藥來治療痰都可以,但用祛風的藥來治療血,用化痰的藥來治療氣就不可以。《馮氏錦囊》裡這樣說。
「風」是各種疾病的源頭,中風有真中、類中、中經絡、血脈、臟腑等不同的情況。治療方法有祛風、化痰、養血、潤燥、補氣、培元等。真正的中風病,南方比較少,北方比較多。而類似中風的病症,金代醫家劉河間認為,是因為過度勞累導致五種情志過度,引動火氣而突然中風。元代醫家李東垣認為,是因為元氣不足,邪氣乘虛而入。明代醫家朱丹溪認為,東南地區氣候溫熱潮濕,容易產生痰,痰會生熱,熱會生風。
以上三位醫家的說法都是在說明類似中風的原因。所謂「類」就是假的意思,現在的人不分真假,一律用祛風化痰的藥物來治療,把虛證當作實證來治,就像把榫頭裝到鑿孔裡,完全不合適。現在葉天士提出了「內風」的說法,認為是體內陽氣的變動。肝臟屬木,肝的精血衰弱,水不能涵養木,木失滋潤,就會導致肝陽偏盛,內風時起。治療方法要用滋養陰液、熄滅內風、濡養經絡、補陰潛陽的藥物,例如虎潛丸、固本丸、復脈湯等。
如果陰陽兩方面都損傷,沒有陰氣,陽氣就無法轉化,就要用溫和滋潤的補藥來調養,例如地黃飲子、還少丹等。還有一種情況是肝風過盛,影響到脾胃,導致脾胃功能失常,無法抵禦肝木的侵犯,出現失眠、不思飲食、體表防禦功能薄弱、容易出汗、飲食轉變成痰等症狀。治療要用六君子湯、玉屏風散、茯苓飲、酸棗仁湯等。如果肝風陽氣向上侵犯,痰火阻塞竅道,導致神志不清,就要用至寶丹這類芳香開竅的藥物,或者用辛涼的藥物來清除上焦的痰火。
至於如何辨別病情,如果病人身體癱軟無力、兩耳失聰、眼睛昏花、口開眼閉、手無力張開、大小便失禁、失音、打鼾,這是因為身體根本虛弱,陰陽樞紐不交,和突然脫陽的症狀沒有什麼不同,並非外來風邪所致,而是純虛的症狀。這種情況要趕緊用大劑量的人參和附子來回陽,擔心純陽的藥物過於剛猛,身體難以承受,必須輔助一些陰藥,來挽回一點希望。如果病人肢體拘攣、半身不遂、口眼歪斜、舌頭僵硬說不出話、大小便不通暢,這是因為身體根本虛弱,風陽夾雜痰火,導致營衛和經脈失調。
這種情況,急則先用開竅藥,然後補益氣血,輔以化痰清火的藥物,使經絡暢通。等氣血充足,經脈通暢,病就可以治好了。《臨證指南》裡這樣說。
「風」是從「火」產生的,所以身體發熱就會產生風。看看自然界的規律,每次遇到氣機鬱結到極點的時候,就會颳大風,這是必然的道理。所以中風的症狀,多半是從體內發熱引起的。如果身體內血氣平和、水分充足,風又從哪裡產生呢?風不一定都是外感引起的,常常是從內部產生的,這點不可不知。《折肱漫錄》裡這樣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