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六·雜證匯參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·雜證匯參 (8)

1. 中風

中風大綱有三:曰氣衰,曰火暴,曰痰逆。河間之地黃飲子,為下虛上盛,陰火暴逆而設;東垣之三生飲,為脾肺氣衰,痰積於中而設;丹溪之星香、二陳,為形盛氣阻,痰盛於外而設。總皆陽虛邪害空竅所致。

肥人多中風者,以其氣盛於外而歉於內也。肺為氣出入之道,人胖氣必急,急則肺氣盛,肺金克肝木,膽為肝之腑,故痰涎壅盛,治法先須理氣。○治風之法,初當順氣,久當活血。若不順氣遽用烏、附,若不活血遽用羌、防,未見其能治也。然順氣則可,破氣、瀉氣則不可。(戴復庵)

中風,大便必然結燥,蓋由痰熱鬱結於中。宜服潤腸丸,使大便常潤,則風亦易愈。此釜底抽薪之法,屢試驗者。(汪雙泉)

中風自汗,小便不利,不可利之。既已自汗,則津液外亡,小便自少。若複利之,使營衛枯竭,無以制火,則煩熱愈甚。當俟熱退汗止,小便自行。○中風多食,其因有二:一由肝木盛,木盛則克脾土,脾受敵,故求助於食,當瀉肝安脾;一因脾氣盛,脾盛則克腎水,水虧不能制火,故食多,宜安土滋水。(張潔古)

中風多養,《經》曰:諸養為虛,血不榮於肌腠故也。當服滋補藥以養陰血,血和肌潤,癢自不作。(薛立齋)

中風之證,成於跌後者居多。○凡中風,不可有呵欠之證,有之多死。(《見聞錄》)

凡治外中於風,不辨內挾何邪,誤執一家方書,冀圖弋獲,其失必多,醫之過也。○凡風初中經絡,不行外散,反從內奪,引邪深入者,醫之過也。○凡治中風,四肢不舉,不辨虛實,妄行補瀉者,醫之過也。(《醫門法律》)

半身不遂

痱,廢也,即偏枯之邪氣深者也。痱與偏枯是二疾:偏枯,身偏痛,言不變,志不亂,邪在分腠之間,即中腑也;痱病,身無痛,手足不遂,言喑志亂,邪入於裡,即中臟也。(《醫學綱目》)

偏枯,與痿異。偏枯者,手足脈道為邪氣阻塞而然;痿則陽明虛,宗筋縱,帶脈不引而然。痱有言變、志亂之證,痿則無之。蓋痱發於擊僕之暴,痿發於怠惰之漸,是兩證也。(婁全善)

《內經》言偏枯者不一,曰汗出偏沮;曰陽盛陰不足;曰胃脈內外大小不一;曰心脈小堅急;曰腎水虛。《靈樞》敘偏枯於《熱病篇》中,皆不言風,皆不言其本於何邪,豈非以七情、飢飽、房室,凡能虛其臟氣,致營衛經脈痹而不通者,皆可以言邪耶?○四肢不舉,有虛有實。

陽明虛,則宗筋失潤,不能束骨而利機關;陽明實,則腠理致密,加以風邪內淫,正氣自不周流也。(喻嘉言)

朱丹溪曰:半身不遂,大率多痰,在左屬死血與無血,在右屬痰與氣虛。其說似乎近理,而不知其有不然也。夫人身氣血,本不相離,焉有以左為血病右為痰氣耶?蓋丹溪之意,以為肝屬木而位左,肺屬金而位右,肺主氣也;脾屬土而寄位西南,故亦在右而脾主濕與痰也。

白話文:

中風大致有三種原因:一是氣虛衰弱,二是火氣暴烈,三是痰液逆行。河間學派的地黃飲子,是針對下焦虛弱、上焦氣盛、陰火暴逆的情況而設;東垣學派的三生飲,是針對脾肺氣虛衰弱,痰液積聚在體內的情況而設;丹溪學派的星香散和二陳湯,是針對體格壯實但氣機阻滯,痰液壅盛在外的情況而設。總而言之,這些都是由於陽氣虛弱,邪氣侵入而阻塞了孔竅所導致。

肥胖的人容易中風,是因為他們體表氣盛而體內氣虛。肺是氣體出入的通道,人肥胖氣息必然急促,急促則肺氣過盛,肺金會剋制肝木,而膽是肝的附屬器官,因此痰液就會壅盛。治療方法首先要調理氣機。治療中風的方法,初期應該先順氣,後期應該活血。如果不先順氣就使用烏頭、附子等藥物,如果不先活血就使用羌活、防風等藥物,都不會見效。然而,順氣可以,但破氣、瀉氣卻不可以。(戴復庵)

中風時,大便必然會乾燥,這是因為痰熱鬱積在體內的緣故。應該服用潤腸丸,使大便保持潤滑,那麼中風也容易痊癒。這是一種釜底抽薪的方法,屢試驗都有效。(汪雙泉)

中風後如果自汗,小便不利,就不能利尿。既然已經自汗,表示津液外泄,小便自然會減少。如果再利尿,會使營衛之氣枯竭,無法控制火氣,反而會使煩躁發熱更加嚴重。應該等到熱退汗止,小便自然恢復正常。中風後食慾大增,原因有二:一是因為肝木過盛,肝木會剋制脾土,脾受到侵犯,所以會求助於食物,這時應該瀉肝火、安脾氣;二是因脾氣過盛,脾氣會剋制腎水,腎水虧虛無法制約火氣,因此食慾大增,這時應該健脾益氣、滋養腎水。(張潔古)

中風後要多加調養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諸養為虛」,是因為氣血無法滋養肌肉的緣故。應該服用滋補藥來滋養陰血,使氣血調和,肌肉得到滋潤,自然就不會發癢。(薛立齋)

中風的病症,多半是跌倒後引起的。凡是中風,不應該有打呵欠的症狀,如果有,多半會死亡。(《見聞錄》)

凡是治療外感風邪的中風,如果不辨別內在挾帶什麼邪氣,只是照搬書本上的藥方,想要碰運氣,一定會有很多失誤,這是醫生的過錯。凡是風邪剛侵入經絡時,如果不讓邪氣從體表散發出去,反而讓它從內侵入,深入體內,這是醫生的過錯。凡是治療中風導致四肢不能活動的情況,如果不辨別虛實,就盲目地進行補瀉,這是醫生的過錯。(《醫門法律》)

半身不遂

「痱」的意思是廢,也就是偏枯的邪氣深入體內的表現。痱和偏枯是兩種不同的疾病:偏枯是指身體某側疼痛,說話沒變化,神志清楚,邪氣停留在肌肉淺表之間,也就是侵犯到腑;痱是指身體不痛,手腳無法活動,說話不清,神志不清,邪氣進入體內深處,也就是侵犯到臟。(《醫學綱目》)

偏枯和痿是不同的疾病。偏枯是由於手足的經脈被邪氣阻塞而造成的;痿則是由於陽明氣虛,宗筋鬆弛,帶脈沒有力量導致的。痱會有言語不清、神志錯亂的症狀,痿則沒有。痱多發生於跌倒後,痿則多發生於怠惰之後,這是兩種不同的病症。(婁全善)

《黃帝內經》中關於偏枯的描述不盡相同,有的說是「汗出偏沮」,有的說是「陽盛陰不足」,有的說是「胃脈內外大小不一」,有的說是「心脈小堅急」,有的說是「腎水虛」。《靈樞》在《熱病篇》中描述偏枯,都沒有提到風邪,也沒有提到根本的原因是什麼邪氣,難道不是因為七情、飢飽、房事等因素,凡是能使臟氣虛弱,導致營衛經脈阻塞不通的,都可以稱之為邪氣嗎?四肢不能活動,有虛證也有實證。

陽明氣虛,則宗筋失去濡養,無法約束骨骼,使關節活動不利;陽明氣實,則肌肉緊密,再加上風邪從內部侵入,正氣就不能正常運行。(喻嘉言)

朱丹溪說:半身不遂,大多是痰引起的,在左邊屬於死血或無血,在右邊屬於痰或氣虛。他的說法好像有點道理,卻不知道其實並非如此。人體氣血本來就密不可分,怎麼會說左邊是血病,右邊是痰氣病呢?丹溪的意思,是認為肝屬木,位置在左邊,肺屬金,位置在右邊,肺主氣;脾屬土,寄居在西南方位,所以也在右邊,而脾主濕和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