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十一·雜證匯參 (43)
卷十一·雜證匯參 (43)
1. 腹痛(附臍痛)
經義
大腸病者,腸中切痛而鳴濯濯。冬日重感於寒,即泄,當臍而痛。○小腸病者,小腹痛,腰脊控睪而痛,時窘之後。○膀胱病者,小腹偏腫而痛,以手按之,即欲小便而不得。○邪在脾胃,則病肌肉痛。陽氣不足,陰氣有餘,則寒中,腸鳴腹痛。(《靈樞》)
哲言
腹痛分為三部:臍以上痛者為太陰脾,當臍痛者為少陰腎,少腹痛者為厥陰肝,及沖、任、大小腸。每部各有五賊之變,七情之發,六氣之害,五運之邪,至紛至搏,苟能辨其氣、血、虛、實、內傷、外感而為之調劑,無不切中病情。(李士材)
腹痛有寒,有熱,有虛,有實,有食積,有濕痰,有死血,有蟲。大抵胃脘下大腹痛者,多屬食積外邪;繞臍痛者,多屬痰火積熱;臍下少腹痛者,多屬寒,或瘀血,或溺澀。(《醫方集解》)
腹痛乃脾家受病。或受有形而痛,或受無形而痛。蓋暴傷飲食,則胃脘先痛而後入腹。暴觸怒氣,則兩脅先痛而後入腹。血積上焦,脾火熏蒸,則痛從腹而上攻。血積下部,胃氣下陷,則痛從腹而下墜。傷於寒者,痛無間斷,得熱則緩。傷於熱者,痛作有時,得寒則減。因飢而痛者,過飢即痛,得食則止。
因食而痛者,多食則痛,得便乃安。吞酸腹痛,為痰鬱中焦。痞悶腹痛,為氣搏中州。火痛,腸內雷鳴,沖斥無定,痛處覺熱,心煩口渴。蟲痛,肚大青筋,飢即咬齘,痛必吐水,痛定能食。氣虛痛者,痛必喜按,呼吸短促。血虛痛者,痛如芒刺,牽引不已。○腸癰痛者,腹重而痛,身皮甲錯,繞臍生瘡,小便如淋。
疝痛者,大腹脹,小腹急,下引睪丸上衝而痛。痧痛者,或吐或瀉,絞痛轉筋。陰毒痛者,爪甲青,面唇黑,厥逆嘔吐。積聚痛者,有形可按。痢疾痛者,後重逼迫。婦人腹痛,多關經水。胎孕。宜審之。○小腹為至陰之位,厥陰所屬。有沉寒下虛,有積熱內郁,或忿怒所致。
或房勞損傷,致中上二焦清純之氣,下陷於至陰之地,郁久不舒,痛連陰器,久則元氣愈虛,不能歸複本位,所以痛無休止耳。然肝主疏泄,不利峻補,總宜調和氣血為主。(《證治匯補》)
補編
腹中寒氣,雷鳴切痛,胸脅逆滿嘔吐;附子粳米湯主之。○痛而閉者,厚朴三物湯主之。(《金匱》)
腹痛非一,須知患之無形、有形。無形者,如寒凝火鬱,氣阻營虛,及夏秋暑濕痧穢之類是也。有形者,如蓄血食滯,癥瘕、蛔、疝,及偏好成積之類是也。審其痛勢之高下,辨其色脈之衰旺,究因何起?大都在臟者,以肝、脾、腎為主;在腑者,以腸胃為先。夫臟有賊克之情,非比腑病而以通為用也。
此通字勿執攻下之謂。若通陽泄濁者,如吳茱萸湯及四逆湯法;清火泄郁者,如左金丸及金鈴散法;開通氣分者,如四七湯及五磨飲法;宜攻營絡者,如山甲、桃仁、歸鬚、韭根及下瘀血湯法;緩而和者,如甘芍湯及甘麥大棗湯法;柔而通者,如蓯蓉、柏子、肉桂、當歸及復脈湯加減法。
白話文:
腹痛(含肚臍周圍疼痛)
經文要義
大腸生病時,會感到腸子裡絞痛,並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。冬天如果受寒,就容易拉肚子,並且肚臍周圍會疼痛。小腸生病時,會感到小腹疼痛,腰部、脊椎、甚至睪丸都會牽引著疼痛,有時會有急著想排便的感覺。膀胱生病時,小腹會局部腫脹疼痛,用手按壓時,會想小便卻又排不出來。如果邪氣侵犯脾胃,就會導致肌肉疼痛。陽氣不足而陰氣過盛時,身體會感到寒冷,腸鳴腹痛。《靈樞》
哲理名言
腹痛可以分為三個部位:肚臍以上疼痛,多半是太陰脾的問題;肚臍周圍疼痛,多半是少陰腎的問題;小腹疼痛,多半是厥陰肝,以及沖脈、任脈、大小腸的問題。每個部位都有五種「賊邪」的變化、七情(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)的影響、六氣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的危害、五運(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)的邪氣侵擾,這些都會互相影響、糾纏不清。如果能夠辨別出腹痛的原因是氣、血、虛、實,還是內傷、外感,並針對病因進行調理,就能夠準確地對症下藥。——李士材
腹痛有寒、熱、虛、實、食積、濕痰、瘀血、蟲積等多種原因。一般來說,胃部下到整個腹部疼痛,大多是飲食積滯或外邪侵入;肚臍周圍疼痛,大多是痰火積熱;肚臍以下小腹疼痛,大多是寒冷,或瘀血,或小便不暢。《醫方集解》
腹痛多半是脾胃出了問題。有時因為有形的東西(如食物)而痛,有時則因為無形的東西(如情緒)而痛。暴飲暴食會先導致胃脘疼痛,然後蔓延到整個腹部。突然發怒會先導致兩側脅肋疼痛,然後蔓延到整個腹部。如果血瘀積在上焦,脾火向上熏蒸,就會導致腹痛向上蔓延。如果血瘀積在下部,胃氣下陷,就會導致腹痛向下墜落。因為受寒而導致的腹痛,會持續不斷,遇熱會有所緩解。因為受熱而導致的腹痛,會時痛時止,遇冷會有所減輕。因為飢餓而導致的腹痛,過度飢餓會疼痛,吃東西後就會停止。
因為飲食而導致的腹痛,吃太多就會疼痛,排便後就會舒服。吞酸而導致的腹痛,多半是痰濕鬱積在中焦。胸悶腹痛,多半是氣機在中焦受阻。火熱引起的腹痛,會伴隨腸鳴、腹部亂竄、疼痛處發熱、心煩口渴。蟲引起的腹痛,肚子會脹大,有青筋,肚子餓的時候會磨牙,疼痛的時候會吐水,疼痛過後就能進食。氣虛引起的腹痛,喜歡按壓疼痛部位,呼吸短促。血虛引起的腹痛,會像針刺一樣,牽引著疼痛。腸癰引起的腹痛,會感到腹部沉重疼痛,皮膚粗糙,肚臍周圍會長瘡,小便如淋。
疝氣引起的腹痛,會感到腹部脹大,小腹急迫,疼痛向下牽引睪丸,向上衝擊。痧引起的腹痛,會伴隨嘔吐或腹瀉,絞痛,肌肉抽搐。陰毒引起的腹痛,指甲會變青,面色和嘴唇會發黑,四肢冰冷,嘔吐。積聚引起的腹痛,按壓腹部可以摸到腫塊。痢疾引起的腹痛,會有便後重墜的感覺。婦女腹痛,多與月經、懷孕有關,需要仔細辨別。小腹是陰氣最盛的地方,歸屬於厥陰肝。這裡可能會有寒冷沉積、虛弱、積熱內鬱,或是因憤怒導致。
也有可能是因為性生活過度而損傷,導致中焦和上焦的清純之氣下陷到小腹,鬱積久了不能疏散,疼痛會牽連到陰部。時間久了,元氣會越來越虛弱,不能回到原位,所以疼痛會持續不斷。然而,肝主疏泄,不宜過度進補,所以總的來說,應該以調理氣血為主。《證治匯補》
補充說明
腹中寒氣導致腸鳴、絞痛,胸脅脹滿,想嘔吐,可以用附子粳米湯來治療。如果腹痛伴隨便秘,可以用厚朴三物湯來治療。《金匱要略》
腹痛的原因有很多,必須知道它是無形的還是有形的。無形的腹痛,如寒氣凝結、火氣鬱結、氣機阻滯、營血虛弱,以及夏天秋天的暑濕、痧穢等。有形的腹痛,如瘀血積滯、食物積滯、腫塊、蛔蟲、疝氣,以及偏食導致的積聚等。要仔細辨別腹痛的部位、疼痛的程度、氣色和脈象的盛衰,並深入探究病因。腹痛發生在內臟,主要與肝、脾、腎有關;腹痛發生在腸胃,則主要與腸胃有關。內臟之間有相互制約的關係,不像腸胃的疾病那樣可以用疏通的方法來治療。
這裡說的疏通,並不是單純的攻下。如果是要疏通陽氣、排除濁氣,可以用吳茱萸湯或四逆湯;如果是要清除火熱、疏解鬱結,可以用左金丸或金鈴散;如果是要疏通氣分,可以用四七湯或五磨飲;如果是要疏通營血經絡,可以用穿山甲、桃仁、當歸鬚、韭菜根,或下瘀血湯;如果是要緩和和調理,可以用甘芍湯或甘麥大棗湯;如果是要滋潤和疏通,可以用肉蓯蓉、柏子仁、肉桂、當歸,或復脈湯加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