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十三·女科原旨 (16)
卷十三·女科原旨 (16)
1. 胎前
惡阻一證,古人以形病而脈不病別之。余謂惡阻無不喜食酸物,不若以嗜酸別之,更為明切。亦有妊婦氣血調和,不患惡阻者,亦有雖患,輕而暫者,又不可不知。(沈金鰲)
婦人懷孕,其始證見惡阻,而惡阻自《金匱》有"絕之"之法,以下巢元方主於氣凝血聚,陳良甫主於停飲積痰,仲景作寒治,太無、養葵作火論,病機可謂詳悉。但胎前無寒,產後無熱,此常法也。故惡阻嘔吐,大抵寒少熱多,總屬血壅胎元,臟氣不能宣通,停痰積飲,鬱熱壅滯,變而為火。故丹溪、立齋治以枳殼、紫蘇、香、砂,為降氣順氣之法。
所謂胎前須順氣者此也。(蕭慎齋)
選案
汪姓婦,經阻數月,發熱嘔吐,水漿不入,臥床不起,大肉盡脫。凡古方治惡阻者,試之殆遍,而無一效,轉疑非孕。擬用真武重鎮,藥熟瓶破,因而中止。然氣不相接,手足冷,形神敗,冷汗出,已制木矣。診尺中,尚有滑意。余曰:果真陽脫胃絕,詎有尺滑之理?《經》曰:食不得入,是有火也。
吐甚胃傷,四肢主脾,故作厥耳。且嘔吐一證,人惟責之胃,不知責之腎,而惡阻之病,多有衝陽上升而胃不安者,尤當求之於腎。爰酌嘉禾飲,君以熟地,臣以人參,佐以粟米,使以甘蔗汁,緩令呷盡。一日而嘔定,凡三月而康,腹中生氣躍動矣。是冬產一男。(汪廣期)
胎動不安
妊娠胎動不安者,多由衝任血虛,受胎不實故也。然有飲酒、房室過度,損動不安者;有忤觸傷僕,動而不安者;有怒氣傷肝,或鬱結不舒,觸動血脈不安者;有過服暖藥,並犯禁之藥,動而不安者。有因母病而胎動者,但治母病,其胎自安;有因胎不堅固,動致母病者,但當安胎,其母自愈。(陳良甫)
妊娠胎氣不安者,證本非一,治亦不同。蓋胎氣不安,必有所因:或虛、或實、或寒、或熱,皆能為病。去其所病,便是安胎之法。故安胎之方,不可執,亦不可泥,但當隨證隨經,因其病而治之,乃為至善。若謂白朮、黃芩乃安胎之聖藥,執而用之,鮮不誤矣。(張景岳)
胎前大約以涼血順氣為主,而肝、脾、胃三經,尤為所重。因肝藏血,血以護胎,肝血失榮,胎無以蔭矣;肝主升,肝氣橫逆,胎亦上衝矣。胎氣繫於脾,如寄生之託於苞桑,女蘿之施於松柏,脾虛胎無所附,滑墮難免矣。胃為水穀之海,妊婦全賴水穀之精華以養胎,如兵家餉道,不容一刻緩也。
其餘有邪去邪,有火去火,陰虛清滋,陽虛溫補,隨機應變,法盡善矣。(《臨證指南》)
選案
閔介眉甥媳,素稟氣虛多痰,懷妊三月,因臘月受寒,惡寒不食,嘔逆清血,腹痛下墜,脈細如絲。與乾薑人參半夏丸,二服不應。更與附子理中湯,加苓、半、肉桂,調理而安。門人問曰:嘗聞桂、附、半夏,孕婦禁服,而此並行無礙,何也?曰:舉世皆以黃芩、白朮為安胎聖藥,桂、附為隕胎峻劑,孰知反有安胎妙用哉?蓋子氣之安危,系乎母氣之偏勝。
白話文:
[胎前]
懷孕初期的不適症狀,古人會用身體的表現和脈象是否異常來區分。我認為孕吐通常會想吃酸的東西,不如用嗜酸來區分,會更明確。也有些孕婦氣血調和,不會有孕吐,也有些雖然有,但症狀輕微而且時間短,這些也都必須知道。(沈金鰲)
婦女懷孕初期會出現孕吐,關於孕吐,《金匱要略》有「使之停止」的方法,後面的巢元方認為是氣血凝滯,陳良甫認為是停飲積痰,張仲景用寒症來治療,太無和養葵則認為是火症,對病因的分析可謂詳盡。但懷孕期間通常不會有寒症,產後通常不會有熱症,這是普遍的原則。所以孕吐,大多寒症少熱症多,總體來說是血氣壅塞導致胎兒的發育空間受阻,臟腑之氣無法暢通,停滯的痰飲造成鬱熱,鬱熱又轉為火。所以朱丹溪和李時珍用枳殼、紫蘇、香附、砂仁來治療,用來降氣理氣。
所謂懷孕初期要順氣,就是這個道理。(蕭慎齋)
[案例]
汪姓婦女,月經停了好幾個月,發燒、嘔吐,水和食物都吃不下,臥床不起,肌肉都消瘦了。試過所有治療孕吐的古方,都沒有效果,反而懷疑她沒懷孕。原本想用真武湯重鎮安神,但藥還沒煮好,病況就惡化而停止。結果她氣息微弱,手腳冰冷,精神萎靡,全身出冷汗,身體機能已經衰敗。診斷脈象,尺部還有滑脈的跡象。我說:如果真是陽氣脫失、胃氣衰竭,怎麼會有尺部滑脈呢?《黃帝內經》說:吃不下東西,是因為體內有火。
嘔吐太嚴重,傷了胃,四肢是脾主宰的,所以才會出現手腳冰冷的症狀。而且,嘔吐這件事,人們只怪罪於胃,卻不知道問題也可能在腎,而孕吐,很多情況是衝脈的陽氣上逆導致胃部不適,更應該從腎來找原因。因此我開了嘉禾飲,用熟地做主藥,人參為輔藥,搭配小米,再用甘蔗汁引導藥效,慢慢喝下。一天後嘔吐停止了,三個月後身體康復,腹中的胎兒也開始活動。這年冬天生了一個男孩。(汪廣期)
[胎動不安]
懷孕期間胎動不安,多半是衝脈和任脈的血虛,導致胎兒不穩固。但也有些是因為喝酒、房事過度,損傷胎兒導致胎動不安;有些是受到撞擊跌倒,導致胎動不安;有些是因為生氣傷肝,或情緒鬱結不舒,擾動血脈導致胎動不安;有些是服用過多的溫熱藥,或禁忌的藥物,導致胎動不安。有些是母親生病導致胎動不安,只要治療母親的病,胎兒自然就安穩了;有些是胎兒本身不穩固,導致母親生病,只要安胎,母親的病自然就好了。(陳良甫)
懷孕期間胎氣不安,原因有很多種,治療方法也不同。胎氣不安,一定有其原因:可能是虛症,可能是實症,可能是寒症,也可能是熱症,這些都可能導致疾病。去除病因,就是安胎的方法。所以,安胎的方子不能固執,也不能死板,而是應該隨證狀和經絡,針對病因治療,才是最好的方法。如果認為白朮、黃芩是安胎的聖藥,就只用它們,很可能會有錯誤。(張景岳)
懷孕初期,大致以涼血順氣為主,而肝、脾、胃三經,尤其重要。因為肝臟儲藏血液,血液用來保護胎兒,肝血不足,胎兒就沒有滋養了;肝主疏洩,肝氣橫逆,胎兒也會上衝。胎氣依賴於脾,就像寄生在桑樹上的菟絲子,或纏繞在松柏上的女蘿,脾虛胎兒就沒有依附,容易滑胎。胃是水穀之海,孕婦完全仰賴水穀的精華來養胎,就像軍隊的糧道,一刻都不能耽誤。
其他像是,有邪氣就祛除邪氣,有火氣就去除火氣,陰虛就清熱滋陰,陽虛就溫補陽氣,根據情況變化,治療方法就完善了。(《臨證指南》)
[案例]
閔介眉的姪媳婦,本來就氣虛多痰,懷孕三個月時,因為臘月受寒,怕冷不吃東西,嘔吐還吐出清血,腹痛下墜,脈象細微如絲。給她吃乾薑人參半夏丸,吃了兩服都沒有效果。又給她吃附子理中湯,加上茯苓、半夏、肉桂,才調理好。門人問說:聽說桂枝、附子、半夏,孕婦是禁止服用的,為什麼這次一起用卻沒事呢?我說:世人都把黃芩、白朮當作安胎聖藥,把桂枝、附子當作墮胎猛藥,卻不知道它們反而有安胎的妙用!其實,胎兒的安危,取決於母親的氣血偏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