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十三·女科原旨 (17)
卷十三·女科原旨 (17)
1. 胎前
若母氣多火,得芩、連則安,得桂、附則危;母氣多痰,得苓、半則安,得歸、地則危;母氣多寒,得桂、附則安,得芩、連則危。務在調其偏勝,適其寒溫。世未有母氣逆而胎得安者,亦未有母氣安而胎反墮者。所以《金匱》有懷妊六、七月,胎脹、腹痛、惡寒、少腹如扇,用附子湯溫其臟者。
然認證不真,不得妄行是法。一有差誤,禍不旋踵。(《張氏醫通》)
胎漏
婦人宿有症病,經斷未及三月,而得漏下不止,胎動在臍上者,為症痼害。妊娠六月動者,前三月經水利時,胎也。下血者,後斷三月衃也。所以血不止者,其症不去故也,當下其症,桂枝茯苓丸主之。(《金匱》)
妊娠有漏胎、激經之分:漏胎無時而下,激經有時而至。(蕭慎齋)
胎動與胎漏皆下血。胎動則腹痛,胎漏無腹痛。胎動宜養血,胎漏宜清熱。(《女科正宗》)
妊婦經血不固者,謂此胎漏。然胎漏之由,有因胎氣者,有因病氣者。而胎氣之由,亦有二焉。余嘗診一婦人,脈見滑數,別無他病,問其經事,則如常不斷,但略少耳。余曰:此必妊也。因胎小,血盛有餘而然。後三月外,經止,果產一男。妊婦多有此類。常見懷胎七、八個月而生子者,人但以血止為度,謂之不足月。
然其受胎於未止之前,至此而足,人所不知。(《景岳全書》)
妊娠體壯,脈息和平,飲食如故,他無所苦,而經時下者,乃血氣充旺,養胎之餘血也。然亦不可使之多,宜和血涼血,佛手散加黃芩、白朮。不已,加阿膠。若去血過多,八珍湯加膠、艾。如因怒傷肝而動血,佛手散加山梔、白芍。(薛立齋)
胎漏有用糯米、苧根者,糯米穀味之陰,所以補地氣之不足也。漏下黃赤為熱,故用苧根以涼之。苧根補陰,善能安胎,潤燥解熱也。有用阿膠、艾葉者,阿膠益金固血,艾葉助陽上升,升則不墮,固則不流也。(《見聞錄》)
傷風
妊娠傷風,宜用香蘇飲加蔥、豉,咳嗽多痰加桔梗,或紫蘇飲加蔥、豉。蓋風藥皆能傷胎,蔥豉湯能安胎氣散邪氣。(《張氏醫通》)
傷寒
妊娠傷寒,專以清熱安胎為主,或汗或下,各隨表裡所見脈證主治,勿犯胎氣。(萬密齋)
有胎而病外感,劑中必加四物。是治病保胎要法。(《臨證指南》)
傷食
妊娠傷食,多由脾胃虛弱,不能運化所致。蓋胎以脾胃為主,脾胃強則胎系如懸鐘而不墮。若傷食不化,則脾困而胎不能固矣。故凡消食導滯,先以補脾健胃為主,則飲食自化。一切峻厲克伐之藥,未可浪投。(蕭慎齋)
瘧疾
妊娠瘧疾,致病之原,雖因風寒暑熱之感,亦因氣血之虛。寒熱鼓頷,戰慄振搖,墮胎最易。古人用藥,先以安胎為急,但邪不去,則胎不安,故安胎莫先於去邪。然如常山、草果、檳、樸之屬,未可浪投,惟發表中兼補氣,清熱中兼養血為善。(蕭慎齋)
白話文:
胎前
如果孕婦體內氣火旺盛,使用黃芩、黃連等藥物可以使情況穩定,但使用肉桂、附子等藥物則會造成危險;如果孕婦體內痰濕過多,使用茯苓、半夏等藥物可以使情況穩定,但使用當歸、熟地等藥物則會造成危險;如果孕婦體內寒氣過多,使用肉桂、附子等藥物可以使情況穩定,但使用黃芩、黃連等藥物則會造成危險。關鍵在於調節體內的偏盛,使其寒熱適宜。從來沒有母親氣血失調而胎兒能夠安穩的,也沒有母親氣血安穩而胎兒反而會流產的。因此,《金匱要略》中提到,懷孕六、七個月時,出現胎脹、腹痛、怕冷、小腹如扇形等症狀,可以使用附子湯來溫養臟腑。
然而,必須要診斷準確,不能隨意使用這種方法。一旦出現差錯,後果會很快到來。(出自《張氏醫通》)
胎漏
如果婦女原本就有積滯疾病,停經還不足三個月,就出現持續出血的情況,而且胎動在肚臍上方,這是因為舊有的積滯所導致的。如果懷孕六個月才出現胎動,那是因為前三個月月經正常,這時候的胎動是正常的。如果出現出血,那是因為停經三個月後,胎兒已經形成,這時候的出血是因為積滯還沒有去除。所以要去除積滯,可以使用桂枝茯苓丸來治療。(出自《金匱要略》)
懷孕出血有胎漏和激經之分:胎漏是沒有規律的出血,激經是按照月經週期發生的出血。(出自蕭慎齋)
胎動和胎漏都會導致出血。胎動會伴隨腹痛,胎漏則沒有腹痛。胎動應該養血,胎漏應該清熱。(出自《女科正宗》)
孕婦月經血不穩固,就叫做胎漏。胎漏的原因,有的是因為胎氣問題,有的是因為疾病問題。而胎氣的問題,也有兩種情況。我曾經診斷過一個婦人,脈象是滑而快的,沒有其他疾病,詢問她的月經情況,她說和往常一樣持續不斷,只是量稍少。我說:這一定是懷孕了,因為胎兒還小,血氣旺盛而有餘才會這樣。後來三個月後,月經停止,果然生了一個男孩。懷孕婦女有很多這種情況。常見懷孕七、八個月才生小孩的,人們只以月經停止為標準,認為是早產。
然而,她們受孕的時間是在月經還沒停止之前,到這個時候才足月,這是人們不知道的。(出自《景岳全書》)
懷孕婦女如果體格健壯,脈象平和,飲食正常,沒有其他不適,但仍然有經血排出,這是因為血氣充盛,多餘的血用來滋養胎兒。但是也不能讓它過多,應該使用調和血液、清涼血液的方法,例如佛手散加黃芩、白朮等藥物。如果還沒止住,可以加阿膠。如果出血過多,可以使用八珍湯加阿膠、艾葉。如果是因為生氣傷肝而導致出血,可以使用佛手散加山梔子、白芍。(出自薛立齋)
治療胎漏,有的會使用糯米、苧麻根。糯米是穀物的陰性物質,可以補充地氣的不足。漏下黃紅色血液是因為體內有熱,所以使用苧麻根來清涼它。苧麻根可以補陰,善於安胎,潤燥解熱。有的會使用阿膠、艾葉,阿膠可以滋養陰血,艾葉可以助陽氣上升,陽氣上升就不會流產,陰血固攝就不會出血。(出自《見聞錄》)
傷風
懷孕期間傷風感冒,應該使用香蘇飲加蔥、豆豉來治療,咳嗽痰多可以加桔梗,或使用紫蘇飲加蔥、豆豉。因為發散風邪的藥物都可能傷害胎兒,而蔥豉湯能夠安胎氣、驅散邪氣。(出自《張氏醫通》)
傷寒
懷孕期間感染風寒,主要以清熱安胎為主,可以根據表裡症狀和脈象來選擇發汗或攻下的治療方法,但切記不要傷害胎氣。(出自萬密齋)
如果懷孕期間感染外感,藥方中一定要加入四物湯。這是治療疾病和保護胎兒的重要方法。(出自《臨證指南》)
傷食
懷孕期間飲食積滯,多半是因為脾胃虛弱,不能運化食物所導致的。胎兒的安危主要靠脾胃,脾胃強壯,胎兒就像懸掛的鐘一樣不會掉下來。如果飲食積滯不消化,脾胃就會虛弱,胎兒就不能穩固。所以凡是消食導滯,要先以補益脾胃為主,這樣食物自然就能消化。不能隨便使用過於猛烈的藥物。(出自蕭慎齋)
瘧疾
懷孕期間患上瘧疾,雖然是因為感受了風寒暑熱等外邪,但也是因為氣血虛弱。發冷發熱、打寒顫等症狀容易導致流產。古代用藥,首先要以安胎為急,但如果邪氣不去,胎兒也不能安穩,所以安胎要先去除邪氣。然而像常山、草果、檳榔、厚朴等藥物,不能隨意使用,要以在發散外邪的同時兼顧補氣,在清熱的同時兼顧養血為好。(出自蕭慎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