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十三·女科原旨 (15)
卷十三·女科原旨 (15)
1. 崩漏
若不能受補,而日事清涼,苟延目前,終非吉兆。(張景岳)
崩中多用止血補血藥不效,此陽乘於陰,所謂天暑地熱,經水沸溢是也。心主血,血得熱則行,得寒則止。(許叔微)
血藏於肝,肝氣不升,則熱迫於下,血不能藏,而趨於下。況厥陰之經脈環陰器,廷孔、前陰皆屬之。荊芥升肝氣,香附理脾氣,條芩除內熱,四物養血,故能收功。(武叔卿)
崩證藥多用醋炒者,醋能收斂故也。(王節齋)
脈候
陰虛陽搏,謂之崩。(《素問》)
《經》云:陰虛者,尺脈虛浮也。陽搏者,寸脈弦急也。是為陰血不足,陽邪有餘。(武叔卿)
白話文:
如果身體虛弱到無法接受補藥,而每天都只用清涼的藥物來勉強維持,這樣下去終究不是好的徵兆。(張景岳)
崩漏的情況,如果只用止血和補血的藥物卻沒有效果,這是因為陽氣過盛壓迫到陰血,就像天氣炎熱,地氣也跟著熱,導致經血像沸騰的水一樣溢出。心臟主導血液運行,血遇到熱就會流動,遇到寒就會停止。(許叔微)
血液儲藏在肝臟,如果肝氣無法向上升發,就會導致熱往下迫,血液無法藏住而向下流失。而且肝經的經脈環繞陰部,尿道和前陰都屬於肝經的範圍。荊芥可以提升肝氣,香附可以調理脾氣,黃芩可以去除體內熱,四物湯則可以滋養血液,所以能夠達到治療的效果。(武叔卿)
治療崩漏的藥物大多會用醋炒過,是因為醋有收斂的作用。(王節齋)
脈象
陰虛而陽氣旺盛搏動,就叫做崩漏。(《素問》)
《黃帝內經》說:陰虛的脈象,是尺脈虛弱而浮起。陽氣旺盛搏動的脈象,是寸脈弦而急促。這表示陰血不足,陽邪卻有餘。(武叔卿)
2. 胎前
經義
婦人重身,毒之何如?有故無殞,亦無殞也。(《素問》)
總論
凡看病婦,當先問娠,不可倉卒。○凡治病婦,不可輕用破氣行血之藥,恐有娠在疑似間也。(張子和)
妊娠一月名胎胚,足厥陰脈養之;二月名始膏,足少陽脈養之;三月名始胎,手心主脈養之;四月始成血脈,手少陽脈養之;五月始成其氣,足太陰脈養之;六月始成其筋,足陽明脈養之;七月始成其骨,手太陰脈養之;八月始成膚革,手陽明脈養之;九月始成毛髮,足少陰脈養之;十月五臟六腑關節人形皆備。此其大略也。(《巢氏病源》)
胎有男女,則成有遲速。體有陰陽,則懷有向背。故男動在三月,陽性早也;女動在五月,陰性遲也。女胎背母而懷,故母之腹軟;男胎面母而懷,故母之腹硬。(《景岳全書》)
《舉要》云:男腹如箕,女腹如釜。蓋男女孕於胞中,男面母腹,則足膝抵腹,下大上小,故如箕;女面背母,則背脊抵腹,其形正圓,故如釜也。(《馮氏錦囊》)
胎前為實,象乎坎卦;產後為虛,象乎離卦。胎前多熱,坎中陽也;生後多寒,離中陰也。(方星岩)
惡阻
婦人得平脈,陰脈小弱,其人渴,不能食,無寒熱,名妊娠,桂枝湯主之。○於法六十日,當有此證,設有醫治逆者,卻一月加吐下者,則絕之。○妊娠吐嘔不止,乾薑人參半夏丸主之。(《金匱》)
惡阻者,謂嘔吐、噁心、頭眩、惡食、擇食是也。絕之者,謂絕止醫治,候其自安也。予嘗治一、二妊婦惡阻,病嘔吐,愈治愈逆,因思仲景絕之之旨,以炒糯米湯代茶,止藥月餘,漸安。○《大全》謂半夏動胎。觀仲景用乾薑人參半夏丸,羅謙甫用半夏茯苓湯,丹溪用二陳湯加減,並治胎前惡阻,痰逆嘔吐等證,俱效。予用治惡阻,未嘗動胎,正《經》云有故無殞是也。
(婁全善)
妊娠之初,經脈內閉,育養胎息,腸胃阻洳,散入焦膈。若素有痰飲,則飲與血搏,食飲輒吐,頭目旋暈,憎聞食氣,喜啖酸鹹,肢倦困懶,多臥少起,名曰惡阻。已產之後,胞外余血,敗瘀流利,名曰惡露。蓋惡者,不善不淨之義。阻者,阻節之阻。血搏痰飲,當漸消之。
露者,露水之露,當急逐之。由是而知胎前曰惡阻,產後曰惡露。古人命名之意,良有以也。(《簡易方》)
凡妊二、三月,嘔逆不食,或心中煩悶,此乃氣血積聚,以養胎元。精血內郁,穢腐之氣上攻於胃,是以嘔逆不食;血既養胎,心失所榮,是以心中煩悶。法當調血散郁,用參、朮、甘草補中氣,橘紅、紫蘇、木香、生薑散鬱氣,茯苓、麥冬、黃芩、竹茹清熱解煩,名參橘飲。(朱丹溪)
惡阻多在三月,相火化胎之候。壯火食氣,上衝胃口,食入即吐。少陰腎水養胎,少陽相火益熾,須用清肝滋腎湯,即六味加柴胡、白芍。先用逍遙止嘔,甚則加茱、連。(趙養葵)
白話文:
胎前
經文要義
婦女懷孕時,身體內部情況如何?如果原本有疾病,是否會因此導致流產?其實不一定會,有疾病未必會流產。
總論
凡是看診婦女,應該先詢問是否懷孕,不要太過倉促。凡是治療懷孕婦女的疾病,不可隨意使用破氣、活血的藥物,因為可能她正處於懷孕的初期,自己也不確定。
懷孕一個月稱作「胎胚」,由足厥陰脈的經氣來滋養;二個月稱作「始膏」,由足少陽脈的經氣來滋養;三個月稱作「始胎」,由手心主脈的經氣來滋養;四個月開始形成血脈,由手少陽脈的經氣來滋養;五個月開始形成其氣,由足太陰脈的經氣來滋養;六個月開始形成其筋,由足陽明脈的經氣來滋養;七個月開始形成其骨,由手太陰脈的經氣來滋養;八個月開始形成皮膚,由手陽明脈的經氣來滋養;九個月開始形成毛髮,由足少陰脈的經氣來滋養;十個月時,五臟六腑、關節和人體的形狀都具備。這只是大致的情況。
胎兒有男女之分,因此發育完成的時間有早有晚。體質有陰陽之別,所以懷孕時胎兒在子宮裡的位置也有前後之分。通常男胎在三個月時開始活動,因為陽的性質是比較早發動的;女胎在五個月時開始活動,因為陰的性質是比較遲緩的。女胎背向母親而懷,所以母親的肚子摸起來會比較柔軟;男胎面向母親而懷,所以母親的肚子摸起來會比較硬。
《醫學舉要》說:男胎的肚子像簸箕,女胎的肚子像鍋子。這是因為男女胎在胞中,男胎面向母親的腹部,足和膝蓋會抵住腹部,下大上小,所以像簸箕;女胎背對母親,背脊抵住腹部,形狀較為圓正,所以像鍋子。
懷孕期間,體內狀態為「實」,像易經中的「坎卦」;生產之後,體內狀態為「虛」,像易經中的「離卦」。懷孕時體內多熱,因為坎卦中間是陽;生產後體內多寒,因為離卦中間是陰。
妊娠惡阻
婦女如果脈象平和,但陰脈比較細弱,並且會感到口渴,吃不下東西,沒有寒熱症狀,這就是懷孕,可以用桂枝湯來治療。按照常理,懷孕六十天左右應該出現這些症狀,如果醫生用藥治療反而加重嘔吐和下瀉,應該停止治療,讓身體自然適應。如果懷孕嘔吐不止,可以用乾薑人參半夏丸來治療。
妊娠惡阻,指的是孕婦會出現嘔吐、噁心、頭暈、厭食、挑食等症狀。所謂「絕之」,指的是停止治療,讓身體自己恢復。我曾經治療過一、兩個惡阻的孕婦,嘔吐的症狀越治越嚴重,後來想起張仲景「絕之」的說法,就改用炒糯米湯代替茶水,停止用藥一個多月,症狀就慢慢好了。《醫學大全》說半夏會導致流產,但是張仲景用乾薑人參半夏丸,羅謙甫用半夏茯苓湯,朱丹溪用二陳湯加減,都可以治療懷孕時的惡阻、痰多嘔吐等症狀,而且效果都很好。我用這些方子治療惡阻,也沒有發生過流產的情況,正如《經文》所說的「有故無殞」就是這個道理。
懷孕初期,經脈閉塞,用來滋養胎兒,腸胃功能受到阻礙,導致食物消化不良,積在胸膈部位。如果孕婦原本就有痰飲,那麼痰飲和血交結,就會導致吃東西就吐,頭暈目眩,討厭聞到食物的氣味,喜歡吃酸鹹的東西,肢體疲倦無力,喜歡睡覺,不愛起床,這就叫做「惡阻」。生產之後,子宮外殘留的瘀血順暢排出,就叫做「惡露」。所謂「惡」,指的是不好、不乾淨的意思。「阻」,指的是阻礙不通的意思。血和痰飲交結,應當慢慢消除。「露」,指的是露水,應當快速清除。因此,懷孕時叫做「惡阻」,產後叫做「惡露」。古人命名,是有道理的。
懷孕二、三個月時,如果出現嘔吐、吃不下東西,或是感到心中煩悶,這是因為氣血積聚起來用來滋養胎兒。精血鬱結在體內,腐敗的穢氣向上侵擾胃部,所以會嘔吐、吃不下東西;血液用來滋養胎兒,導致心失所養,所以會感到心中煩悶。治療上應該調和氣血,疏散鬱滯,可以用人參、白朮、甘草來補中氣,用橘紅、紫蘇、木香、生薑來疏散鬱氣,用茯苓、麥冬、黃芩、竹茹來清熱除煩,這個方子叫做參橘飲。
惡阻大多在懷孕三個月時出現,此時屬於相火化胎的時候。相火過旺,會消耗身體的氣,向上衝擊胃部,導致吃下去的東西馬上就吐出來。因為少陰腎水要用來滋養胎兒,導致少陽相火更旺盛,應該用清肝滋腎湯來治療,也就是六味地黃丸加上柴胡、白芍。可以先用逍遙散來止嘔,如果症狀嚴重,可以再加上吳茱萸和黃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