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十三·女科原旨 (14)
卷十三·女科原旨 (14)
1. 崩漏
經義
悲哀太甚,則胞絡絕,陽氣內動,發為心下崩,數溲血也。(《素問》)
論證
崩如山塚崒崩,言其血之橫決莫制也;漏如漏卮難塞,言其血之漫無關防也。原其致病之由:有因衝任不能攝血者;有因肝不藏血者;有因脾不統血者;有因熱在下焦,迫血妄行者;有因元氣大虛,不能收斂其血者;又有瘀血內阻,新血不能歸經而下者。(《臨證指南》)
崩漏有虛、有實、有寒、有熱。虛者主於血虛、氣虛、陰虛、陽虛。實者主於汙瘀惡血、痰涎鬱滯。虛則為寒、為冷。實則為火、為熱。○崩本血病,而有氣虛者,血脫氣亦脫也。陰陽相維,互為其根。陰血大下,陽不能維,當以無形之氣生有形之血。(蕭慎齋)
血大至曰崩,或清、或濁、或純下瘀血。更有崩甚腹痛者,人多疑惡血未盡;又見血色瘀黑,不敢止截。凡血欲出未出之際,停在腹中,即成瘀血。以瘀為惡,又焉知瘀之不為虛冷者乎?○瘀而腹痛,血行則痛止;崩而腹痛,血住則痛止。(戴復庵)
熱則流通之說,俗解大謬。流通者,流通於經絡之中,非流通使下行也。蓋血隨氣行,氣旺則周流不息,血即隨之而周行於身。故欲止崩漏,當使血歸經,欲血歸經,當先補氣。氣屬陽,得溫暖則陽回氣旺,故曰熱則流通。若氣虛而寒,則凝澀矣。凝澀則不能流行周身,涓涓不斷,而成漏下之證。(吳天士)
論治
婦人陷經,漏下黑不解,膠薑湯主之。(《金匱》)
陷經者,謂經血下陷,即今之漏下、崩中病也。黑不解,不成文。膠薑湯,方亦缺。(《醫宗金鑑》)
臣億等校諸本無膠薑湯方,想是妊娠中膠艾湯。(魏荔彤)
暴崩暴漏,宜溫宜補;久漏久崩,宜清宜通。(《臨證指南》)
治崩之法:有消逐汙血者;有寒涼降火者;有收澀固脫者;有大升大降者;有扶脾健胃者;有補氣補血者;有溫暖下焦者。種種不一。(蕭慎齋)
崩為急證,漏是緩病。崩是大怒傷肝,衝動血海,或火盛血熱沸騰;漏則房勞過度,損傷衝任,氣虛不能約制經血,或多火而血不安。崩宜理氣降火,兼佐升提;漏宜滋陰,培養氣血,兼佐制火。(李太素)
血屬陰,靜則循經榮內,動則錯經妄行,故七情過極,則五志亢甚。經血暴下,謂之崩中。初用止血,以塞其流;中用清血,以澄其源;末用補血,以復其舊。若止塞其流而不澄其源,則滔天之勢不可遏;若止澄其源而不復其舊,則孤陽無所依。(方約之)
血崩之證,為衛弱營盛,治當扶陽抑陰。然不可峻補其陽,恐藥之熱氣勝,而反助其陽盛也;亦不可直抑其陰,恐藥之寒氣勝,而又益其陽虛也。(程扶生)
崩淋之病,有暴崩者,有久崩者。暴崩者,其來驟,其治易;久崩者,其患深,其治難。凡血因崩去,勢必漸少,少而不止,病則為淋。此由憂思鬱怒,先損脾胃,次及衝任而然。崩淋既久,真陰日虧,多致寒熱咳嗽,脈見弦數豁大。此乃元氣虧損,陰虛假熱。當用參、朮、歸、地甘溫之屬,峻培本源,但得胃氣未敗,受補可救。
白話文:
[經義
如果悲傷過度,會導致子宮的脈絡斷裂,體內的陽氣內擾,進而引發心下部出血,頻繁地尿血。(《素問》)
論證
崩就像山陵崩塌,形容血液橫流無法控制;漏就像漏水的杯子難以堵住,形容血液漫無邊際地流失。探究其病因:有可能是因為衝任脈無法控制血液;有可能是因為肝臟不能藏血;有可能是因為脾臟不能統攝血液;有可能是因為下焦有熱,迫使血液亂行;有可能是因為元氣大損,無法收斂血液;也有瘀血堵塞,新鮮血液無法順利循環而下。(《臨證指南》)
崩和漏可能是虛證、實證、寒證或熱證。虛證主要因為血虛、氣虛、陰虛、陽虛。實證主要因為瘀血、惡血、痰濕阻滯。虛證可能伴隨寒、冷。實證可能伴隨火、熱。崩雖然是血液疾病,但是也可能因為氣虛,血脫氣也會脫離。陰陽互相維持,彼此為根。大量陰血流失,陽氣無法維持,應以無形的氣生成有形的血。(蕭慎齋)
大量出血稱為崩,可能是清澈、混濁或是純粹的瘀血。有些崩伴有劇烈腹痛,人們常誤以為是惡血未清除;又見到血液顏色暗沉,不敢停止出血。在血液想要排出卻未完全排出時,停留在腹部就會形成瘀血。認為瘀血是惡血,卻不知道瘀血也可能因為虛弱寒冷造成的呢?瘀血伴隨腹痛,血液流動疼痛就會停止;崩伴隨腹痛,血液停止流動疼痛就會停止。(戴復庵)
熱能讓血液流暢的說法,世俗的理解大錯特錯。流暢是指血液在經絡中的流暢,並非讓血液向下流動。血液跟隨氣運行,氣旺盛就能持續流動,血液也就跟著遍佈全身。因此要止崩漏,應該讓血液回到正常的經絡,要讓血液回到經絡,應該先補充氣。氣屬於陽性,得到溫暖氣就旺盛,所以說熱能使血液流暢。如果氣虛且寒,血液就會凝固。血液凝固就不能遍佈全身,細小的血液不斷流失,就會造成漏下的症狀。(吳天士)
論治
婦女月經失調,漏下黑色血液,無法止住,使用膠薑湯治療。(《金匱》)
陷經是指月經血液下陷,也就是現在的漏下、崩中病。黑色血液無法止住,這描述不夠完整。膠薑湯的配方缺失。(《醫宗金鑑》)
臣等人校對各種版本都沒有找到膠薑湯的配方,猜想可能是懷孕期間使用的膠艾湯。(魏荔彤)
突然發生的崩和漏,應該使用溫補治療;長期的漏和崩,應該使用清熱疏通治療。(《臨證指南》)
治療崩的方法:有消除瘀血的;有寒涼降火的;有收澀固脫的;有大力升降的;有扶脾健胃的;有補氣補血的;有溫暖下焦的。種種方法不同。(蕭慎齋)
崩是急症,漏是慢性病。崩是因為大怒傷肝,沖擊血海,或是火盛血熱沸騰;漏是因為房事過度,損傷衝任脈,氣虛無法控制月經血液,或是火多而血液不安定。崩應該理氣降火,輔以提升;漏應該滋陰,培養氣血,輔以制火。(李太素)
血液屬於陰性,靜止時遵循經絡滋養身體內部,活動時就會亂行。因此情緒過度,就會導致五臟功能亢奮。月經血液突然大量流失,稱為崩中。初期使用止血,以阻止血液流失;中期使用清血,以淨化血液來源;末期使用補血,以恢復原本狀態。如果只是阻止血液流失,卻不清除來源,那滔天的出血勢頭就無法遏止;如果只是淨化血液來源,卻不恢復原本狀態,那孤獨的陽氣就沒有依靠。(方約之)
血崩的症狀,是因為衛氣弱而營氣旺盛,治療應該扶助陽氣抑制陰氣。然而不能過度補助陽氣,害怕藥物的熱氣過剩,反而助長陽氣旺盛;也不能直接抑制陰氣,害怕藥物的寒氣過剩,反而增加陽氣虛弱。(程扶生)
崩和淋的病,有突然崩的,有長期崩的。突然崩的,病情來得快,治療容易;長期崩的,病情深,治療困難。血液因為崩而出血,勢必漸漸減少,少了卻不停止,病情就會變成淋。這是因為憂慮、思慮、鬱悶、憤怒,先損害脾胃,然後再影響衝任脈。崩和淋長期存在,真實的陰氣逐漸虧損,大多會導致寒熱咳嗽,脈象呈現弦數豁大。這是元氣損耗,陰虛產生的假熱。應該使用人參、白朮、當歸、熟地黃這些甘溫的藥物,大力培養根本,只要胃氣未衰,可以接受補品就可以救治。
如果無法接受補品,而每天服用清涼藥物,勉強延長生命,終究不是好預兆。(張景嶽)
崩中多使用止血、補血藥物卻無效,這是因為陽氣乘陰氣,就像天氣酷熱,月經血液沸騰溢出一樣。心臟主管血液,血液得到熱量就會流動,得到寒冷就會停止。(許叔微)
血液儲存在肝臟,肝氣不上升,就會導致熱氣在下部聚集,血液無法儲存,而流向下方。何況厥陰脈的經絡環繞生殖器官,延孔、前陰都屬於它。荊芥能提升肝氣,香附能理脾氣,黃芩能清除內熱,四物湯能養血,因此能有效治療。(武叔卿)
崩證的藥物多使用醋炒的,醋能收斂血液。(王節齋)
脈候
陰虛陽搏,稱為崩。(《素問》)
《經》說:陰虛的人,尺脈虛浮。陽搏的人,寸脈弦急。這是因為陰血不足,陽邪過剩。(武叔卿)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