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三·傷寒提鉤 (3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·傷寒提鉤 (36)

1. 傷寒

又問曰:寒證亦有發狂者,何也?答曰:此陰盛格陽。其人煩躁欲坐臥泥水中,是名陰躁,脈必沉遲,或見下利清穀諸寒證,急宜溫補,不可誤用寒涼也。(《醫學心悟》)

如狂

如狂之證,或由失志,病在心也;或由悲憂,病在肺也;或由失精,病在腎也;或由勞倦思慮,病在肝脾也。此病傷於內,邪感於外,病隨邪起,其證如狂,亦虛狂也。必外無黃赤之色、剛暴之氣,內無胸腹之結、滑實之脈。雖不時躁擾,而禁之則止;口多妄誕,而聲息不壯;或眼見虛空,或驚惶不定。

察其上,則口無焦渴;察其下,則便無硬結。是皆精氣受傷,神魂不守之故。與陽極為狂者,反如冰炭,妄行攻瀉,必致殺人。(張景岳)

譫語鄭聲

譫語屬陽,鄭聲屬陰。《經》云:實則譫語,虛則鄭聲。譫語者,顛倒錯亂,言出無倫;鄭聲者,鄭重頻煩,諄諄不已。此譫語、鄭聲虛實不同。二者本不難辨,但陽盛裡實與陰盛格陽,皆能錯語,須以他證別之。如大便秘,小便赤,身熱煩渴而妄言者,乃里實也;若小便如常,大便洞下,或發躁,或反發熱而妄言者,乃陰盛格陽也。

裡實宜下,調胃承氣湯;熱甚煩躁,大渴喜飲,宜白虎湯;陰盛格陽,宜白通湯、四逆湯、附子理中湯。(戴復庵)

狂言者,開目與人語,所語未嘗見之事也;譫語者,合目自言,所言日用常見之事也;鄭聲者,聲戰無力,不相接續,造字出於喉中也。(《此事難知》)

譫語之由,又自不同,有火劫,有汗出,有下利,有下血,有燥屎在胃,有三陽合病,有過經,有亡陽。諸如此者,脈短則死,脈自和則愈。(《證治準繩》)

循衣摸床

循衣摸床,危惡之證也。一因太陽火劫取汗,致陽盛傷陰。陰若未竭,則小便利,多生;陰若已竭,則小便難,多死。一因陽明熱極,汗、吐、下三法失宜,致成壞證,其熱彌深。脈實者,堪下,則可治;脈弱者,不堪下,則難治。此已成危惡壞證,往往陰陽虛實,醫莫能辨,無下手處,當以大劑獨參、六味、乾生地黃湯時時與之,每獲生也。(《醫宗金鑑》)

婁全善治循衣摸床,每以補益得愈。因其脈證之不足也。(程知)

手足汗

胃主四肢,為津液之主。今熱聚於胃,致令手足汗出,乃津液之旁達也。《經》曰:手足漐漐汗出,大便難而譫語,宜下之。又陽明中寒,不能食,小便不利,手足濈然汗出,此欲作痼瘕。二者俱手足汗出,一則大便初硬後溏,胃中冷,水穀不別,故不可下;一則大便難,譫語,為陽明證具,故宜下也。(《證治準繩》)

大便秘結

大便秘結,雜證門有實秘、虛秘、風秘、冷秘、熱秘、氣秘、血枯之分;外感門,審其表邪之解與未解,裡熱之結與不結,汗之多與不多,身之熱與不熱,下證之急與不急,屎之硬與不硬,津液之干與不幹,臍腹之痛與不痛,脈之數與不數,以別可下、不可下,微下、急下,俟之、導之之法也。(《傷寒大白》)

白話文:

傷寒

有人問:寒症也有發狂的,這是為什麼?答:這是因為體內陰氣過盛,把陽氣逼到體外。這種人會煩躁不安,想坐臥在泥水裡,這叫做「陰躁」,脈象一定是沉而遲緩,或者會出現腹瀉、拉出未消化食物等寒症表現。這種情況要趕快用溫熱的藥物來補益身體,絕對不能用寒涼的藥物來治療。

如同發狂

發狂的症狀,有的是因為意志消沉,病在心;有的是因為悲傷憂愁,病在肺;有的是因為精氣耗損,病在腎;有的是因為勞累、思慮過度,病在肝脾。這些病都是從內傷引起的,外邪侵入後,病就跟著產生,症狀看起來像發狂,其實是虛性的。這種情況,病人臉色不會發黃發紅,沒有暴躁的氣息,體內也沒有胸腹的脹結,脈象也沒有滑而有力。雖然會時不時地躁動不安,但加以制止就能安靜下來;說話多是胡言亂語,但聲音不大;有時會看到虛幻的景象,或是驚恐不定。

觀察他們的上身,口中不會感覺乾渴;觀察下身,大便也不會乾結。這些都是因為精氣受損,神魂無法安守的緣故。這和陽氣過盛導致的狂躁,完全相反,如同冰炭不相容。如果妄加攻伐或瀉下,必定會導致死亡。(張景岳)

胡言亂語與喃喃自語

胡言亂語屬於陽證,喃喃自語屬於陰證。《內經》說:實證會胡言亂語,虛證會喃喃自語。胡言亂語是說話顛三倒四、沒有邏輯;喃喃自語則是重複說著同樣的話,喋喋不休。這兩種情況的虛實不同,本來不難分辨。但是,陽氣過盛導致的實熱證和陰氣過盛把陽氣逼到體外的症狀,都會說錯話,所以要根據其他症狀來加以區別。如果大便乾結、小便赤黃、身體發熱、煩躁口渴而且胡言亂語,這是體內有實熱;如果小便正常,大便稀溏,或者出現煩躁,或反覆發熱而且胡言亂語,這是陰氣過盛把陽氣逼到體外。

體內有實熱,應該用瀉下的藥物,例如調胃承氣湯;熱得很厲害,煩躁口渴,喜歡喝水,應該用白虎湯;陰氣過盛把陽氣逼到體外,應該用白通湯、四逆湯、附子理中湯。(戴復庵)

狂言是指睜著眼睛跟人說話,但說的都是沒有發生的事情;譫語是指閉著眼睛自言自語,說的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情;鄭聲是指說話聲音微弱無力,斷斷續續,發出的聲音像是從喉嚨裡擠出來的。(《此事難知》)

胡言亂語的原因也各不相同,有的是因為火熱攻伐,有的是因為汗出過多,有的是因為腹瀉,有的是因為下血,有的是因為燥屎積在胃裡,有的是因為三陽經的病同時發作,有的是因為病程延遲,有的是因為陽氣耗散。遇到這些情況,如果脈象短促,就危險了;如果脈象恢復平和,就會好轉。(《證治準繩》)

摸衣摸床

摸衣摸床是很危險的症狀。一種是因為太陽經的火熱太盛,用發汗的方法導致陰液受損。如果陰液還沒耗盡,小便會順暢,大多能活;如果陰液耗盡,小便困難,大多會死。一種是因為陽明經的熱邪太過,發汗、嘔吐、瀉下三種方法使用不當,導致病情惡化,熱邪更加深入。脈象有力的,可以使用瀉下的藥物,可以治療;脈象虛弱的,不適合使用瀉下,難以治療。這種情況已經屬於危重惡化的病情,往往陰陽虛實難以辨別,醫生不知如何下手,應該經常給病人服用大劑量的獨參湯、六味地黃湯、乾生地黃湯,常常可以挽救生命。(《醫宗金鑑》)

婁全善治療摸衣摸床,常常用補益的方法治癒,這是因為病人的脈象和症狀都屬於虛弱的緣故。(程知)

手足出汗

胃主四肢,是津液的來源。現在熱邪聚集在胃部,導致手腳出汗,這是津液往外發散的現象。《內經》說:手腳微微出汗,大便困難,並且胡言亂語,應該使用瀉下的藥物。另外,陽明經感受寒邪,導致食慾不佳,小便不利,手腳汗出,這是即將形成腹部腫塊的徵兆。這兩種情況都出現手腳出汗,一種是大便先硬後溏,胃部寒冷,無法分辨食物,所以不能用瀉下;另一種是大便困難、胡言亂語,是陽明經的典型症狀,所以應該用瀉下。(《證治準繩》)

大便秘結

大便秘結,在雜病中有實秘、虛秘、風秘、冷秘、熱秘、氣秘、血枯等分類;在外感病中,要審視表邪是否解除,體內是否有熱邪結聚,出汗多少,身體是否發熱,是否需要立即瀉下,大便是否堅硬,津液是否乾枯,臍腹是否疼痛,脈象是否加快等情況,來判斷是否可以使用瀉下藥物,是否要緩瀉、急瀉,或者觀察等待、用藥導引等方法。(《傷寒大白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