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三·傷寒提鉤 (35)
卷三·傷寒提鉤 (35)
1. 傷寒
○仲景治陽明渴飲有四法:本太陽轉屬者,五苓散微發汗以散水氣;大煩燥渴,小便自利者,白虎湯加人參清火而生津;脈浮發熱,小便不利者,豬苓湯滋陰而利水;小便不利腹滿者,茵陳湯以泄滿,令黃從小便出。病情不同,治法亦異。○凡厥陰之渴,在未汗時;太陽之渴,在發汗後。
(柯韻伯)
太陽無汗而渴,忌白虎;陽明有汗而渴,忌五苓。(葛逸聖)
三陰同屬臟寒,少陰、厥陰有渴證,太陰獨無渴證者,以其寒在中焦,總與龍雷之火無涉。少陰中有龍火,水底寒甚則龍升,故自利而渴;厥陰中有雷火,故有消渴。(程郊倩)
即以傷寒口渴言之,邪熱入於胃腑,消耗津液,故渴。恐胃汁干,急下之以存津液。其次但云:欲飲水者,不可不與,不可多與,別無治法;縱有治者,徒知以芩、連、梔、柏、麥、味、花粉,甚則石膏、知母治之。此皆有形之水,以沃無形之火,安能滋腎中之真陰而止渴乎?若以六味地黃湯大劑服之,其渴立愈,何至傳入少陰而成燥、實、堅之證乎?(《趙氏醫貫》)
趙氏論治傷寒口渴,獨重地黃滋陰,但傷寒末後之渴為虛熱,初起之渴為實熱,若以地黃膩膈之味施於傷寒初起口渴之證,則邪熱凝滯,病氣不消,其渴愈甚矣。且口渴屬陽明氣分之病,先生不分氣血所屬,竟云滋陰,不知邪熱未去,雖曰進滋陰,無益於病。此仲景不設滋陰之方於口燥咽乾條內者,良以滋陰乃治血虛之內傷,非治熱之外感也。(《證因脈治》)
濕熱則不渴,燥熱則渴,此以渴、不渴分熱之在濕、在燥也。熱在血分則不渴,熱在氣分則渴,此以渴、不渴分熱之在血、在氣也。胃家痰食則渴而不消水,胃家邪熱則渴而消水,此以消水、不消水分痰食、邪熱也。實火口渴則脈實數,虛火口渴則脈虛數,此以脈之虛實分虛火、實火也。
邪熱在表則不渴,熱邪在裡則渴,此以渴不渴、分熱之在表在裡也。凡渴,皆屬陽明氣分之熱,故乾葛、石膏乃渴證必用之藥。乾葛宣發陽明之表熱,石膏清解陽明之裡熱。有先用石膏渴不減、後用乾葛而愈者,此陽明之表熱也;有先用乾葛渴不減、後用石膏而愈者,此陽明之裡熱也。同一陽明經病,同一陽明經藥,而失分表裡,則不見效。
雜證口渴,有肺消、腎消;傷寒口渴,一惟陽明邪熱。即有少陰口燥咽乾而渴,厥陰消渴飲水,亦是陽明傳入之熱病也。另有三陰下利、寒證之假渴者,然雖渴而不消水,小便清白為異耳。(《傷寒大白》)
狂亂
問曰:狂亂何以屬陽明腑病?答曰:重陰為顛,重陽為狂。諸經之狂,皆陽盛也。又太陽病不解,熱結膀胱,其人如狂,此乃下焦蓄血,少腹當硬滿,小便自利,大便黑色,雖則如狂,初不若發狂之甚也。又有以火劫汗,遂至亡陽,發為驚狂。是知如狂者,膀胱蓄血也;驚狂者,劫汗亡陽也;發狂者,陽明胃腑實熱也。
白話文:
傷寒
張仲景治療陽明病引起的口渴,有四種方法:如果是從太陽病轉來的,用五苓散微微發汗來散發體內的水氣;如果出現大煩躁口渴,小便卻正常,用白虎湯加人參來清除火氣並產生津液;如果脈象浮、發熱,小便不利,用豬苓湯滋陰並利尿;如果小便不利且腹脹滿,用茵陳湯來排泄腹滿,讓黃疸從小便排出。病情不同,治療方法也不同。通常,厥陰病的口渴是在還沒發汗的時候;太陽病的口渴則是在發汗之後。
(柯韻伯)
太陽病沒有發汗卻口渴,忌用白虎湯;陽明病發汗後口渴,忌用五苓散。(葛逸聖)
三陰經都屬於臟腑虛寒,少陰經和厥陰經有口渴的症狀,唯獨太陰經沒有,是因為太陰經的寒在身體中焦部位,與龍雷之火無關。少陰經有龍火,當體內寒氣很盛時,龍火會上炎,所以會出現腹瀉口渴;厥陰經有雷火,所以會出現消渴症。(程郊倩)
就傷寒引起的口渴來說,是邪熱進入胃部,消耗了體內的津液所導致。如果擔心胃液乾枯,就要趕緊用藥來保存津液。其次,如果病人說想喝水,就應該給他喝,但不能過多,沒有其他特別的治療方法;就算有治療方法,也只是用黃芩、黃連、梔子、黃柏、麥冬、五味子、花粉,嚴重時甚至用石膏、知母等藥來治療。這些都是用有形的水來澆滅無形的火,怎麼能滋養腎中的真陰來止渴呢?如果用大量的六味地黃湯,口渴會立刻好轉,又怎麼會傳到少陰經變成燥、實、堅的證狀呢?(《趙氏醫貫》)
趙氏認為治療傷寒口渴,特別注重用生地黃來滋陰,但傷寒末期的口渴是虛熱,初期的口渴是實熱,如果用生地黃這種黏膩的藥來治療傷寒初期的口渴,反而會使邪熱凝滯,病情無法消退,口渴會更加嚴重。而且口渴屬於陽明經氣分的病,先生沒有區分氣血的歸屬,就說要滋陰,要知道邪熱沒有去除,即使滋陰也沒有益處。這就是張仲景在口燥咽乾的條文裡沒有用滋陰藥方的原因,因為滋陰是用來治療血虛的內傷,而不是治療外感熱病。(《證因脈治》)
濕熱就不會口渴,燥熱才會口渴,這是用口渴與否來區分熱是在濕還是燥。熱在血分就不會口渴,熱在氣分才會口渴,這是用口渴與否來區分熱是在血分還是在氣分。胃中有痰食就會口渴但喝水卻無法解渴,胃中有邪熱就會口渴且喝水能解渴,這是用喝水能否解渴來區分是痰食還是邪熱。實火引起的口渴,脈象會洪實而數,虛火引起的口渴,脈象會虛弱而數,這是用脈的虛實來區分是虛火還是實火。
邪熱在表就不會口渴,邪熱在裡才會口渴,這是用口渴與否來區分熱是在表還是在裡。凡是口渴,都屬於陽明經氣分的熱,所以葛根和石膏是治療口渴必用的藥。葛根可以宣散陽明經的表熱,石膏可以清解陽明經的裡熱。有的病人先用石膏卻不能止渴,後來用葛根才好,這是因為陽明經的表熱;有的病人先用葛根卻不能止渴,後來用石膏才好,這是因為陽明經的裡熱。同樣是陽明經的病,同樣是陽明經的藥,如果沒有區分表裡,就沒有效果。
雜病引起的口渴,有肺消、腎消;傷寒引起的口渴,全部是陽明經邪熱所導致。即使有少陰經口燥咽乾引起的口渴,或厥陰經的消渴飲水,也是陽明經傳入的熱病。另外還有三陰經下利、寒症引起的假性口渴,雖然會口渴但喝水卻無法解渴,小便清白,這與真渴不同。(《傷寒大白》)
狂亂
有人問:狂亂為什麼屬於陽明腑的病?回答說:陰氣太重就會昏迷,陽氣太盛就會狂躁。各種經脈的狂亂,都是因為陽氣過盛。另外,太陽病沒有治好,熱邪結在膀胱,病人也會出現狂亂的症狀,這是因為下焦有瘀血,小腹會脹滿,小便正常,大便呈黑色,雖然像狂亂,但沒有發狂那麼嚴重。還有一種情況是用火攻發汗,導致陽氣耗竭,也會出現驚狂。所以,像狂亂的,是膀胱有瘀血;驚狂的,是火攻發汗導致陽氣耗竭;發狂的,是陽明胃腑有實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