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三·傷寒提鉤 (3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·傷寒提鉤 (34)

1. 傷寒

仲景治太陽發黃有二法:但頭汗出,小便不利者,麻黃連翹赤豆湯汗之;小腹硬滿,小便自利者,抵當湯下之。治陽明發黃亦有二法:但頭汗,小便不利,腹滿者,茵陳、大黃以下之;身熱發黃,與誤治而致者,梔子、柏皮以清之。總不用滲泄之劑,要知仲景治陽明,重在存津液,不欲利小便,惟恐胃中燥耳。

○太陽、陽明,俱有發黃證,但頭汗而身無汗則熱不外越,小便不利則熱不下泄,故瘀熱在裡。然里有不同,肌肉是太陽之裡,當汗而發之,故用麻黃連翹赤豆湯,為涼散法;心胸是太陽、陽明之裡,當寒以勝之,故用梔子柏皮湯,乃清火法;腸胃是陽明之裡,當瀉之於內,故立茵陳蒿湯,是逐穢法。(柯韻伯)

目痛鼻乾

問曰:目痛鼻乾,何以是邪在肌肉?答曰:目鼻者,陽明所布之經絡也。蓋胃主肌肉,邪之侵入,必由皮毛而傳肌肉,故目痛鼻乾。至於他經,各行其道,何目痛鼻乾之有?(陳養晦)

唇焦漱水不欲咽

唇焦漱水不欲咽,何以是邪在肌肉?答曰:唇者肌肉之本,唇乾則思漱水以潤之。然不欲咽者,知本腑無熱,表病里和也。又問曰:表證既除,里證已見,或亦漱水而不咽者,治法從表乎?從里乎?答曰:既無表證,里必有熱,熱則能消水,漱當咽。若不咽者,是內有瘀血也。何以別之?必外無表證,小腹硬滿,小便自利,大便黑色是也。(陳養晦)

不得眠

問曰:不得眠,何以是陽明腑證?答曰:陰陽皆有之。其狂亂不得眠者,陽明胃熱故也。《經》云:胃不和則臥不安。胃受熱邪,故不和,不和故不眠也。若初時目痛鼻乾,不得眠者,陽經病也,葛根湯主之。若蒸熱自汗,燥渴脈洪,不得眠者,陽明經、腑同病,散漫之熱也,白虎加入參湯主之。

若潮熱自汗,便閉譫語,不得眠者,陽明腑病,結聚之熱也,調胃承氣湯下之。又問曰:有汗下後,不得眠者何也?答曰:因汗下重亡津液,致虛煩不得眠,宜酸棗仁湯主之。若少陰脈沉細,自利厥逆,煩躁不得眠者,為難治也。(程鍾齡)

潮熱

問曰:潮熱何以屬陽明腑證?答曰:潮熱者,如潮之汛,不失其時,今日午後發熱,明日亦午後發熱,故名潮熱。若一日熱發至晚者,便是發熱;若寒熱相間,便是往來寒熱。仲景云:其熱不潮,不可與承氣湯。可見潮熱合用承氣湯也。又問曰:潮熱固當下,設有表證,何以治之?答曰:潮熱兼表,必先解表,然後攻裡。

若里證急者,則用大柴胡法,表裡並治可也。(《醫學心悟》)

口渴

凡中風傷寒,結熱在裡,熱傷氣分,必煩渴飲水。治有二法:表證已罷,而脈洪大,是熱邪在陽明之半表裡,用白虎加人參湯,清火以益氣;表證未罷,而脈仍浮數,是寒邪在太陽之半表裡,用五苓散,利水而發汗。

白話文:

傷寒

張仲景治療太陽病導致的黃疸,有兩種方法:如果只是頭部出汗,小便不順暢,就用麻黃連翹赤豆湯發汗治療;如果是小腹脹硬,小便卻順暢,就用抵當湯攻下。治療陽明病導致的黃疸,也有兩種方法:如果只是頭部出汗,小便不順暢,腹部脹滿,就用茵陳、大黃攻下;如果是身體發熱導致的黃疸,或者因為誤治而導致的黃疸,就用梔子、黃柏來清熱。總之,不使用利尿滲濕的藥物,要知道張仲景治療陽明病,重視保存體內的津液,不希望利小便,只怕胃裡乾燥。

太陽病和陽明病都可能出現黃疸,如果只是頭部出汗而身體不出汗,代表熱無法向外發散;小便不順暢則代表熱無法向下排出,所以熱邪瘀積在體內。但瘀熱的位置不同:肌肉是太陽病的內部,應當用發汗的方式來治療,所以使用麻黃連翹赤豆湯,屬於涼散法;心胸是太陽病和陽明病的內部,應當用寒涼的藥物來制伏,所以用梔子柏皮湯,是清熱的方法;腸胃是陽明病的內部,應當將熱邪從內部瀉下,所以使用茵陳蒿湯,是驅除穢濁的方法。(柯韻伯的見解)

眼睛痛、鼻子乾

有人問:為什麼眼睛痛、鼻子乾,說是邪氣在肌肉呢?回答:眼睛和鼻子,是陽明經絡分佈的地方。因為胃主管肌肉,邪氣侵入,一定會從皮膚毛孔傳入肌肉,所以會出現眼睛痛、鼻子乾的症狀。至於其他經絡,各有其運行的路線,不會出現眼睛痛、鼻子乾的症狀。(陳養晦的見解)

嘴唇乾焦、漱口卻不想吞水

嘴唇乾焦,想漱口潤濕,卻不想吞下水,為什麼說是邪氣在肌肉呢?回答:嘴唇是肌肉的根本,嘴唇乾燥就會想漱口來滋潤。但是不想吞下去,代表身體內部沒有熱,是表面的疾病,內部是平和的。又有人問:如果表面的症狀已經解除,內部症狀出現,也可能出現漱口卻不想吞下的情況,這種情況下應該從表面治療,還是從內部治療?回答:如果沒有表面的症狀,內部一定有熱,有熱就會消耗水,漱口後應該吞下。如果不想吞下,那是因為內部有瘀血。如何辨別呢?一定是體外沒有表面的症狀,小腹脹硬,小便順暢,大便呈現黑色。(陳養晦的見解)

失眠

有人問:為什麼失眠,說是陽明腑證呢?回答:陰病和陽病都可能導致失眠。如果是狂躁不安、失眠,那是因為陽明胃熱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胃不和則臥不安。」胃受到熱邪的影響,導致胃氣不調和,不調和所以會失眠。如果是剛開始出現眼睛痛、鼻子乾,導致失眠,那是陽經的病,用葛根湯治療。如果是身體發熱出汗,口渴,脈搏洪大,導致失眠,那是陽明經和陽明腑同時發病,是散漫的熱,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。

如果是潮熱,出汗,大便不通暢,說胡話,導致失眠,那是陽明腑的病,是聚集的熱,用調胃承氣湯攻下。又有人問:有的人出汗或者攻下之後,還是失眠,這是為什麼呢?回答:這是因為出汗或者攻下太過,損傷了體內的津液,導致虛煩而失眠,應該用酸棗仁湯治療。如果是少陰脈搏沉細,腹瀉,手腳冰冷,煩躁不安而失眠,這種情況比較難治療。(程鍾齡的見解)

潮熱

有人問:為什麼潮熱屬於陽明腑的病症呢?回答:潮熱,就像潮水一樣有規律,不失時間,今天下午發熱,明天也在下午發熱,所以叫做潮熱。如果一天發熱到晚上,那就是發熱;如果是寒熱交替出現,那就是往來寒熱。張仲景說:「發熱沒有潮汐規律的,不可以用承氣湯。」可見潮熱是可以用承氣湯的。又有人問:潮熱雖然應該攻下,如果同時有表面的症狀,應該如何治療?回答:潮熱同時有表面的症狀,必須先解除表面的症狀,然後再攻下裡面的病症。如果內部的症狀比較緊急,可以用大柴胡湯,表裡一起治療。(《醫學心悟》的見解)

口渴

凡是中風或傷寒,體內熱邪鬱結,熱邪傷害氣分,一定會煩躁口渴想喝水。治療有兩種方法:如果表面的症狀已經解除,脈搏洪大,這是熱邪在陽明經的半表半裡之間,用白虎加人參湯,清熱並且補益元氣;如果表面的症狀還沒有解除,脈搏仍然浮數,這是寒邪在太陽經的半表半裡之間,用五苓散,利水並發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