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三·傷寒提鉤 (33)
卷三·傷寒提鉤 (33)
1. 傷寒
傷寒結胸痞滿,今醫不分曾下與未下,遂皆呼為結胸,便與枳桔湯,反成真結胸矣。不知下早而胸滿硬痛者為結胸;未經下者,非結胸也。胸雖滿悶而不硬痛為痞氣耳,乃表邪傳至胸中,未入於腑,尚為在表,證屬少陽部分,不可峻攻。(《全生集》)
大結胸,是水結在胸腹,故脈沉緊;小結胸,是痰結於心下,故脈浮滑。水結宜下,故用甘遂、葶、杏、硝、黃等下之;痰結宜消,故用黃連、栝蔞、半夏以消之。○水結、血結,俱是膀胱病,故皆少腹硬滿。小便不利是水結,小便自利是血結。○水結胸脅,用陷胸湯,水鬱折之也。熱結心中,用梔豉湯,火鬱發之也。(柯韻伯)
不問大、小結胸以及痞氣支結,皆屬於郁。鬱則未有不結者,總以開鬱為主,則痞結自散。又當審其兼證,診其脈息,氣鬱,順之調之;血鬱,行之破之;痰鬱,化之吐之;表郁,散之和之;里郁,攻之下之;熱鬱清之;寒鬱溫之;食鬱消之;水鬱利之。治痞結之能事畢矣。(劉松峰)
蓄血
蓄血證,與溺澀、燥屎證相似而不同,宜分別施治。傷寒少腹滿,按之不痛,小便不利者,為溺澀也;若繞臍硬痛,小便短澀,大便不通者,此有燥屎也;若按之少腹硬痛,小便自利,或大便黑色者,為蓄血也。(程鍾齡)
陽明有蓄血而喜忘者,證之甚也,宜抵當湯。太陽有熱結膀胱如狂者,證之輕也,宜桃仁承氣湯。(成無己)
蓄血,如狂在中,發狂在下。○抵當湯、丸,藥味同劑,如何是二法?蓋喜忘發狂,身黃屎黑者,疾之甚也;但少腹滿硬,小便自利者,疾之輕也。故有湯、丸之別,丸者取其數少而緩也。(王好古)
衄血
衄者,鼻中出血是也。雜病衄者,責熱在裡;傷寒衄者,責熱在表。何以言之?《經》曰:其人發煩目瞑,劇者必衄,衄乃解。所以然者,陽氣重故也。又曰:陽盛欲衄,陰虛小便難,言衄為經中陽盛也。凡傷寒脈浮,鼻燥口乾,但漱水不欲咽者,欲衄也。《經》曰:陽明病,口乾鼻燥,能食者則衄。
又不應發汗而強發之因致衄者。《經》曰:少陰病,但厥無汗,而強發之,必動其血,或從口鼻,或從目出,是名下厥上竭,為難治是也。衄家雖為邪熱在經,而又不可發汗。《經》曰:衄家不可發汗,發汗則額上陷,脈緊急,直視不能眴,不得眠。所云桂枝、麻黃治衄者,非治衄也,是發散經中邪氣爾。
《經》曰:太陽病,脈浮緊,發熱身無汗,自衄者愈。是經中之邪隨衄而解矣,不待桂、麻之發散也。(黃仲理)
發黃
濕熱俱甚則發身黃,又邪風被火熱其身必黃,又陽明病被火必發身黃者,此皆由內熱火攻所致也。陽明病無汗,小便不利,心中懊憹,必發黃者,此由陽明熱甚所致也。傷寒汗已,身目為黃者,以寒濕在裡不解故也。大抵黃家屬太陰,《經》云:太陰當發身黃。或少腹硬滿,小便自利,其人如狂,又為蓄血之黃也。(成無己)
白話文:
傷寒
現在的醫生不區分患者是否曾經使用過瀉藥,就把所有胸部痞滿的症狀都當作結胸來治療,隨便使用枳桔湯,反而造成真正的結胸。要知道,使用瀉藥過早而導致胸部脹滿、疼痛的,才是結胸;沒有使用過瀉藥的,就不是結胸。胸部雖然脹悶但不疼痛,只是痞氣,這是表邪傳到胸中,還沒深入到腑臟,仍然屬於表證,證候屬於少陽的範圍,不能用猛烈的藥物攻伐。
大結胸是水液停留在胸腹部,所以脈象沉而緊;小結胸是痰液結在心下部位,所以脈象浮而滑。水結應該用瀉下的方法,所以使用甘遂、葶藶子、杏仁、芒硝、黃芩等藥物來瀉下;痰結應該用消散的方法,所以使用黃連、瓜蔞、半夏來消除它。水結、血結都是膀胱的病變,所以都有少腹部硬滿的現象。小便不利是水結,小便正常是血結。水結在胸脅部,要用陷胸湯,用折的方式來消除水鬱。熱結在心中,要用梔子豉湯,用發散的方式來消除火鬱。
不論大結胸、小結胸、還是痞氣支結,都屬於氣機鬱滯。氣機鬱滯就會造成結聚,總之要以疏通氣機為主,那麼痞塞結聚的狀況自然就會消散。還要仔細審查兼有的症狀,診斷脈象,如果是氣鬱,就用順氣的方法來調和;血鬱,就用活血破瘀的方法;痰鬱,就用化痰吐痰的方法;表鬱,就用疏散調和的方法;裡鬱,就用攻下疏通的方法;熱鬱,就用清熱的方法;寒鬱,就用溫熱的方法;食積鬱滯,就用消食導滯的方法;水液停滯,就用利水的方法。這樣治療痞塞結聚的方法就全部完備了。
蓄血
蓄血的症狀,和排尿困難、大便乾燥的症狀相似,但是不同,應該加以區別治療。傷寒病患者,如果少腹部脹滿,按壓不痛,小便不利,這是小便不暢;如果繞著肚臍硬痛,小便短澀,大便不通,這是大便乾燥;如果按壓少腹部硬痛,小便正常,或者大便呈黑色,這是蓄血。
陽明病患者,有蓄血的症狀,而且容易健忘,說明病情嚴重,應該使用抵當湯。太陽病患者,有熱結於膀胱的症狀,像發狂一樣,說明病情較輕,應該使用桃仁承氣湯。
蓄血的症狀,有時在內像發狂,有時在下像發狂。抵當湯和抵當丸,藥物組成相同,為什麼有兩種劑型?是因為患者出現健忘、發狂、身體發黃、大便呈黑色等症狀,說明病情很嚴重;而只是少腹部脹滿、硬痛、小便正常,說明病情較輕。所以使用湯劑和丸劑加以區別,丸劑是取其藥量少、藥效較緩慢的緣故。
衄血
衄是指鼻出血。雜病中的鼻出血,是因為體內有熱;傷寒中的鼻出血,是因為體表有熱。《內經》說:「如果病人煩躁不安,眼睛昏花,嚴重的就會鼻出血,鼻出血後就會好轉。」這是因為陽氣過盛的緣故。《內經》又說:「陽氣旺盛就容易鼻出血,陰液不足就會小便困難。」意思是說鼻出血是體內陽氣過盛的表現。凡是傷寒患者脈象浮、鼻子乾燥、口乾,只想漱口不想吞下,這是將要鼻出血的徵兆。《內經》說:「陽明病,口乾鼻燥,能進食的就會鼻出血。」
另外,不應該發汗而強行發汗也會導致鼻出血。《內經》說:「少陰病患者,只是四肢厥冷沒有汗,如果強行發汗,必定會動到血,血可能會從口鼻或眼睛出來,這叫做下厥上竭,是難以治療的。」鼻出血雖然是體內有邪熱,但又不能用發汗的方法。《內經》說:「有鼻出血症狀的患者不能發汗,發汗就會額頭凹陷,脈象急促,眼睛直視不能眨動,無法入睡。」說用桂枝、麻黃治療鼻出血,並不是直接治療鼻出血,而是發散經絡中的邪氣。
《內經》說:「太陽病,脈象浮而緊,發熱身體無汗,如果自己出現鼻出血就會痊癒。」這是說經絡中的邪氣隨著鼻血排出而解除了,不需要用桂枝、麻黃來發散。
發黃
濕熱之邪都很嚴重,就會出現身體發黃;或者邪風遇到火熱,身體也一定會發黃;還有陽明病患者遇到火熱,一定會出現身體發黃,這些都是因為體內有熱,又被火邪所侵擾導致的。陽明病患者,沒有汗,小便不暢通,心中煩躁不安,必定會出現身體發黃,這是因為陽明熱邪過於嚴重導致的。傷寒病發汗後,出現身體和眼睛發黃,是因為體內寒濕沒有解除的緣故。大體來說,黃疸病是屬於太陰經的疾病,《內經》說:「太陰病就會出現身體發黃的症狀。」有的患者少腹部硬滿,小便正常,精神錯亂,這是因為有蓄血而出現的黃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