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三·傷寒提鉤 (3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·傷寒提鉤 (32)

1. 傷寒

(《傷寒大白》)

自汗

傷風,則惡風自汗;傷濕,則身重自汗;中暑,則脈虛自汗;中暍,則煩渴自汗;濕溫,則妄言自汗;風溫,則鼾睡自汗;霍亂,則吐利自汗;柔痙,則搐搦自汗;陽明,則惡熱潮熱自汗;陰虛,則身倦自汗;亡陽,則遂漏不止自汗。凡發熱下利,汗不止者死;汗出如油,喘不休者死;汗冷肢厥,脈脫者死。(《全生集》)

戰汗

戰與慄異,戰由乎外,慄由乎內。凡傷寒欲解,將汗之時,若正氣實,邪不能與之爭,則但汗出而不作戰。所謂不戰,應知體不虛也。若其人本虛,邪與正爭,微則為振,甚則為戰,正勝邪則戰汗而解。故凡邪正之爭於外者,則為戰,戰其愈者也;邪正之爭於內者,則為慄,慄其甚者也。

《論》曰:陰中於邪,必內慄也。夫戰為正氣將復,慄則邪氣肆強,故傷寒六、七日,有但慄不戰竟成逆候者,此以正不勝邪而反為邪所勝,使非溫補回陽,他焉能御?(張景岳)

戰而汗解者,太陽也;不戰有汗而解者,陽明也;不戰無汗而解者,少陽也。(《此事難知》)

筋惕肉瞤

筋惕肉瞤,非常有之。《經》曰:陽氣者,精則養神,柔則養筋。發汗過多,津液枯少,陽氣大虛,筋肉失養,故惕惕而跳,瞤瞤而動也。《論》云:太陽病,脈微弱,汗出惡風者,不可服大青龍湯,服之則厥逆,筋惕肉瞤,此為逆也。又云:太陽病發汗,汗出不解,其人仍發熱,頭眩,身瞤動,振振欲擗地者,真武湯主之。

動氣在左,不可發汗,發汗則頭眩,汗出不止,筋惕肉瞤。此雖為逆,但止於發汗亡陽而表虛,治以溫經益陽可矣。有因吐、下、發汗後,表裡俱虛,而有此狀者,又非若但發汗後所可同也。《論》云:傷寒吐、下後,發汗,虛煩,脈甚微,八、九日心下痞,脅下痛,氣上衝咽喉,眩冒,筋脈動惕者,久而成痿。太陽病發汗復下之,表裡俱虛,復加燒針,心煩面黃膚瞤者,為難治。

此皆逆之甚者也。(《傷寒類證》)

協熱利

表證未除,而誤下之,外熱未退,內利復作,故云協熱下利。此熱字,乃言表熱,非言內熱也。協者,協同之協,非挾藏之挾也。《明理論》曰:表邪傳裡,裡虛協熱則利,乃亦以表邪為言也。後學不明此義,止因協熱二字,每每以表作里,以寒作熱,但見下利,即認為熱,且有不因誤下,而妄用芩、連治表熱者。

表證得寒,熱愈不退,乃致下利;或脾胃素弱,逢寒即泄者,既見下利,益云協熱,其謬孰甚!獨不觀仲景桂枝人參湯,豈治內熱之劑乎?寒熱倒施,殺人多矣。(《景岳全書》)

結胸痞氣

心下硬滿而痛者,為實,為結胸,硬滿不痛者,為虛,為痞氣;不滿不硬,但煩悶者,為支結。《保命集》云:脾不能行氣於四臟,結而不散則為痞。大抵諸痞皆熱,故攻痞之藥皆寒。其有一加附子者,是以辛熱佐寒涼,令開發痞之鬱結,非攻寒也。(《證治準繩》)

白話文:

[傷寒]

自汗

因為感受風邪,會怕風且自己流汗;因為感受濕邪,會感到身體沉重且自己流汗;因為中暑,脈象會虛弱且自己流汗;因為中暍(類似中暑,但更嚴重),會感到煩躁口渴且自己流汗;因為濕溫病,會胡言亂語且自己流汗;因為風溫病,會打鼾睡覺且自己流汗;因為霍亂,會上吐下瀉且自己流汗;因為柔痙病,會抽搐且自己流汗;因為陽明病,會怕熱、發潮熱且自己流汗;因為陰虛,會感到身體疲倦且自己流汗;因為亡陽,會大量流汗不止。凡是發燒、拉肚子,並且汗流不止的人,都會死亡;汗像油一樣冒出,呼吸急促不停的人,都會死亡;流冷汗、四肢冰冷、脈搏微弱的人,都會死亡。

戰汗

「戰」和「慄」不一樣。「戰」是由於外邪引起的,「慄」是由於內在引起的。一般來說,傷寒快要好的時候,將要出汗的時候,如果身體的正氣很足,邪氣無法與之抗衡,就只會出汗而不會發抖。所謂不發抖,應該知道是身體不虛弱的表現。如果這個人本來就虛弱,邪氣與正氣相爭,輕微就會顫抖,嚴重就會發抖,當正氣戰勝邪氣的時候,就會發抖出汗而痊癒。所以凡是邪氣和正氣在體表相爭的,就會發抖,發抖是病情好轉的表現;邪氣和正氣在體內相爭的,就會寒顫,寒顫是病情加重的表現。

《論》中說:陰氣受到邪氣侵擾,一定會感到內在寒顫。發抖是正氣即將恢復的表現,寒顫是邪氣更加強大的表現,所以傷寒六七天,如果只有寒顫而沒有發抖,最終會變成病情惡化的情況,這是因為正氣不能戰勝邪氣反而被邪氣戰勝了,如果不用溫補陽氣的方法,又怎麼能抵禦邪氣呢?

發抖且出汗而病癒的,是太陽病;不發抖但出汗而病癒的,是陽明病;不發抖也不出汗而病癒的,是少陽病。

筋惕肉瞤

筋惕肉瞤的現象,是非常常見的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陽氣充足,精神就會旺盛;陽氣柔和,筋脈就會得到滋養。如果發汗過多,津液就會枯竭,陽氣就會大虛,肌肉筋脈失去滋養,所以就會出現筋肉跳動的現象。《傷寒論》說:太陽病,脈搏微弱,出汗又怕風,不可以服用大青龍湯,服用就會導致四肢厥冷、筋惕肉瞤,這是病情惡化的表現。又說:太陽病發汗後,汗流不止,人仍然發燒、頭暈、身體肌肉顫動,感覺要摔倒在地上,應該用真武湯來治療。

如果身體左邊有氣在動,不可以發汗,發汗就會頭暈、汗流不止、筋惕肉瞤。雖然這也是病情惡化的表現,但只是因為發汗傷了陽氣導致體表虛弱,用溫經益陽的方法治療就可以了。有的是因為吐、下、發汗後,體表和內部都虛弱,出現這種情況,又不能和單純發汗後的情況一樣對待。《傷寒論》說:傷寒後,經過吐、下、發汗,出現虛煩、脈搏很微弱,八九天後心下脹滿、脅下疼痛、氣向上衝到咽喉、頭暈目眩、筋脈顫動,時間久了就會變成痿症。太陽病發汗後又用攻下的方法,導致體表和內部都虛弱,又加上燒針治療,出現心煩、面色發黃、皮膚顫動的情況,就難以治療了。

這些都是病情非常嚴重的情況。

協熱利

表證還沒有解除,就錯誤地使用了攻下的方法,外面的熱還沒有消退,內部又開始拉肚子,所以稱為「協熱下利」。這裡的「熱」指的是表面的熱,不是指內在的熱。「協」是協同的意思,不是挾持的意思。《明理論》說:表邪傳到裡面,裡面虛弱與熱邪相結合就會導致拉肚子,這裡也是以表面的邪氣來說的。後世的醫者不明白這個道理,只因為「協熱」這兩個字,常常把表證當作里證,把寒證當作熱證,只要看到拉肚子,就認為是熱證,甚至有不是因為錯誤攻下而隨意使用黃芩、黃連來治療表熱的情況。

表證遇到寒氣,熱就更難消退,以至於拉肚子;或者脾胃本來就虛弱,遇到寒氣就會拉肚子,既然已經拉肚子了,就更加認為是「協熱」,這種錯誤太嚴重了!難道沒有看到張仲景用桂枝人參湯,難道是治療內熱的方劑嗎?寒熱顛倒使用,會害死很多人。

結胸痞氣

心下感到堅硬脹滿而且疼痛的,是實證,屬於結胸;堅硬脹滿但不疼痛的,是虛證,屬於痞氣;不脹滿也不堅硬,只是感到煩悶的,屬於支結。《保命集》說:脾臟不能將氣運行到其他臟腑,鬱結而不能散開就會形成痞。大致來說,所有的痞都是熱證,所以治療痞的藥物都是寒涼的。其中有加入附子的,是用辛熱的藥物來輔助寒涼的藥物,是為了開發痞的鬱結,而不是為了驅散寒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