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三·傷寒提鉤 (31)
卷三·傷寒提鉤 (31)
1. 傷寒
身痛
身痛,六經俱有之證,有表,有里,有寒,有熱,有風,有濕。如太陽傷寒,營血不和身痛者,宜發汗;若汗後脈沉遲,身痛者,宜溫之;中暍身痛者,白虎湯解之;裡寒外熱身痛者,當先救里,而後攻表。寒在三陰,則脈沉身痛;風在三陽,則肢節煩疼。太陽身痛,但拘急,中濕身痛,不可轉側;陰毒身痛,體如被杖。以此為別。(《證治準繩》)
身重
身重,有風溫、有風濕、有風寒、有火逆、有三陽合病、有易病,雖所得不一,然悉屬三陽,非若身疼兼有三陰裡寒之證。(黃仲理)
面赤
傷寒面赤有數種:如太陽病,面色緣緣正赤者,此陽氣怫鬱在表,汗出不徹故也,當發其汗。陽明病,合面赤色者,不可攻之,謂表未解不可攻裡也,宜解其肌。陽明內實,惡熱不惡寒,或蒸蒸發熱,或日晡潮熱,譫語,便秘,脈沉數有力而面赤者,此屬內熱,宜下之。如表裡俱熱,口燥,舌乾飲水,脈數面赤,里未實者,未可下,宜人參白虎湯清之。
少陽病,邪在半表半裡,脈弦數而面赤者,宜小柴胡湯和之。少陰病,下利清穀,裡寒外熱,脈沉細而面赤者,宜四逆湯溫之。此陰寒內盛,逼其浮火上行於面,非真熱也,誤投寒藥即死。(《全生集》)
喘
未發汗,因風寒而喘者,是麻黃證;下後微喘者,是桂枝加厚朴杏仁證;喘而汗出者,是葛根黃連黃芩證;汗後津液不足,飲水多而喘者,是五苓證。(柯韻伯)
無汗
傷寒無汗者九,不得汗者四,陶氏惟言寒邪一條,失之太簡。《論》云:太陽傷寒,無汗,發熱惡寒,身痛,脈浮緊,用麻黃湯;太陽中風,脈浮緊,無汗,煩躁,用大青龍湯;陽明病,頭痛,鼻乾,脈浮,無汗而喘,用麻黃湯。此皆寒邪在表之無汗,當發表者也。又云:陽明病無汗,身必發黃,用茵陳梔豉湯;陽明病無汗,渴欲飲水無表證者,用白虎湯。此皆熱邪在裡之無汗,當清裡者也。
又云:結胸證,但頭汗出,用大陷胸湯;但頭汗出,身發黃者,用茵陳蒿湯;心中懊憹,但頭汗出,用梔子豉湯。此皆水飲內結之無汗也。又云:脈浮而遲,遲為無陽,不能作汗,身必癢者,此陽虛表邪不能作汗外解,治用扶元發汗者也。以上皆傷寒無汗之證也。
他如嘔惡胸悶,無汗脈滑,此痰結中焦,用二陳、導痰湯者;又有飽悶噯氣,發熱無汗,右關滑大,此食滯中焦,胃陽不布,用平胃、保和散者;又有發熱惡寒,無汗脈不出,此表邪內伏,用升陽散火湯者;又有發熱無汗,寒涼抑遏,用溫中升散者。總之,無汗之證,治用發散者居多。
凡傷寒表證,必須汗解,不論日數,須善為發汗。要知麻黃、桂枝,但發冬月之寒邪無汗,不可用於三時熱令;羌活、乾葛、柴胡,能發在表無汗,不能發在裡火閉無汗;滑石、石膏,能發在裡火閉無汗,不能發在表無汗;淡豉、白蔻,能散中焦抑遏無汗,不能發皮毛閉郁無汗;枳殼、木通,能發大小便不通無汗,不能發表邪無汗;桑皮、地骨、桔梗,能發肺氣壅遏無汗,不能發他經閉郁無汗。仲景發表加杏仁,妙在開肺之皮毛,亦發汗之良法也。
白話文:
身體疼痛
身體疼痛是六經(指中醫的六個經絡系統)都可能出現的症狀,原因有外在的表證、內在的裡證,還有寒、熱、風、濕等不同的因素。像是太陽經受到寒邪侵襲,導致營血不調和而身體疼痛的,應該用發汗的方式治療;如果發汗後脈搏變得沉緩,仍然身體疼痛的,就應該用溫熱藥物來治療;如果是中暑引起的身體疼痛,可以用白虎湯來解除;如果是體內有寒,體表卻發熱導致的身體疼痛,應該先治療體內寒證,再治療體表的熱證。寒邪在三陰經,脈搏會沉而身體疼痛;風邪在三陽經,則會出現四肢關節煩躁疼痛。太陽經的身體疼痛,表現為肌肉拘攣,僵硬;中濕引起的身體疼痛,會讓人難以轉動身體;如果是陰毒引起的身體疼痛,則感覺身體像是被棍棒毆打一樣。這些可以作為區分的依據。
身體沉重
身體沉重,有可能是風溫、風濕、風寒、火逆、三陽合病、或是其他疾病導致,雖然病因不同,但都屬於三陽經的問題,不像身體疼痛,還可能有三陰經的裡寒問題。
臉色發紅
傷寒導致臉色發紅有很多種情況:像是太陽病,臉色呈現一片紅色,這是因為陽氣鬱積在體表,汗發不出來導致的,這時應該用發汗的方式治療。陽明病,臉色發紅,不能用攻下的方法,因為表證還沒解除,不能直接治療裡證,應該先解除肌肉的熱。陽明病如果內裡有實熱,會怕熱不怕冷,或者感覺身體發熱,或是在下午發熱,胡言亂語,便秘,脈搏沉實有力並且臉色發紅,這屬於內熱,應該用攻下的方式治療。如果表裡都有熱,口乾舌燥想喝水,脈搏快且臉色發紅,但裡證還沒完全實熱,不能直接用攻下的方法,應該用人參白虎湯來清熱。
少陽病,邪氣在半表半裡之間,脈搏弦而快,並且臉色發紅,應該用小柴胡湯來調和。少陰病,腹瀉不止,裡寒外熱,脈搏沉細而臉色發紅,應該用四逆湯來溫熱身體。這是因為體內陰寒太盛,把虛浮的陽火逼到臉上,並不是真的熱,如果誤用寒涼藥物會導致死亡。
喘
還沒發汗,因為風寒導致的喘,是麻黃湯證;如果攻下後出現輕微的喘,是桂枝加厚朴杏仁湯證;如果喘且有汗,是葛根黃連黃芩湯證;如果發汗後體內津液不足,喝很多水仍然喘,是五苓散證。
無汗
傷寒無汗的情況有九種,不能出汗的情況有四種。陶氏只說是因為寒邪導致,太過簡單。《傷寒論》說:太陽經受寒,沒有汗,發熱怕冷,身體疼痛,脈搏浮緊,用麻黃湯治療;太陽經中風,脈搏浮緊,沒有汗,煩躁不安,用大青龍湯治療;陽明病,頭痛,鼻乾,脈搏浮,沒有汗且喘,用麻黃湯治療。這些都是寒邪在體表導致的無汗,應該用發汗的方式治療。又說:陽明病沒有汗,身體會發黃,用茵陳梔子豉湯治療;陽明病沒有汗,口渴想喝水但沒有表證,用白虎湯治療。這些都是熱邪在體內導致的無汗,應該用清熱的方式治療。
又說:結胸證,只有頭部出汗,用大陷胸湯治療;只有頭部出汗,身體發黃的,用茵陳蒿湯治療;胸中煩悶不安,只有頭部出汗的,用梔子豉湯治療。這些都是因為體內水飲凝結導致的無汗。又說:脈搏浮而慢,慢代表陽氣不足,不能出汗,身體一定會癢,這是陽氣虛弱,體表的邪氣無法通過出汗排出,應該用扶助陽氣並發汗的方式治療。以上都是傷寒無汗的各種情況。
其他像是噁心想吐、胸悶、無汗、脈搏滑,這是痰濕阻滯中焦,可以用二陳湯、導痰湯治療;還有吃飽後感到悶脹、打嗝、發熱、無汗,右脈滑大,這是食物停滯中焦,胃陽氣無法布散,可以用平胃散、保和丸治療;還有發熱怕冷、無汗、脈搏微弱不明顯,這是表邪內伏,可以用升陽散火湯治療;還有發熱無汗,是因為過度寒涼抑制,可以用溫中散寒的方式治療。總之,無汗的情況,用發散的方法治療居多。
凡是傷寒的表證,必須用發汗的方式解除,不論時間長短,都要善用發汗的方法。要知道麻黃、桂枝,只能發散冬天寒邪引起的無汗,不能用於其他季節的熱病;羌活、葛根、柴胡,能發散表證的無汗,不能發散體內火熱引起的無汗;滑石、石膏,能發散體內火熱引起的無汗,不能發散表證的無汗;淡豆豉、白豆蔻,能發散中焦鬱滯引起的無汗,不能發散毛孔閉塞引起的無汗;枳殼、木通,能發散大小便不通引起的無汗,不能發散表邪引起的無汗;桑白皮、地骨皮、桔梗,能發散肺氣壅塞引起的無汗,不能發散其他經絡鬱滯引起的無汗。張仲景在發汗方劑中加入杏仁,巧妙之處在於開通肺部毛孔,也是很好的發汗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