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六·雜證匯參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·雜證匯參 (5)

1. 中風

凡非風等證,其為強直掉眩者,皆肝邪風木之化也;其為四肢不用,痰涎壅盛者,皆胃敗脾虛之候也。然雖曰東方之實,又豈果肝氣之有餘耶?正以肝邪之見,本由脾腎之虛。使脾胃不虛,則肝木雖強,必無乘脾之患;使腎水不虛,則肝木得養,又何強直之虞?所謂胃氣者,即二十五陽也,非獨指陽明為言也;所謂腎水者,即五臟六腑之精也,非獨指少陰為言也。然則真陽敗者,真臟見;真陰敗者,亦真臟見。

所謂真臟者,即肝邪也,即無胃氣也。此即非風、類風病之大本也。○河間曰:此非肝木之風,亦非外中於風。東垣亦曰:此非外來之邪,乃本氣自病。夫既皆曰非風,而又皆曰中腑、中臟,不知所中者為何物,則分明又指為風矣。夫曰將息失宜,又曰氣衰所致,本皆言其虛也,而治法皆用汗下,則分明又作實邪矣。

名目混亂,涇渭不分,曰是曰非,含糊可否,致後學茫然不得其要,反滋千古疑竇,深可慨也!○凡非風卒倒等證,無非氣脫而然。何也?蓋人之死生,全由乎氣,氣聚則生,氣散則死。凡病此者,多以素不知慎,或七情內傷,或酒色過度,先傷五臟之真陰。此致病之本也。

再或內外勞傷,復有所觸,以損一時之元氣;或以年力衰邁,氣血將離,則積損為頹。此發病之因也。蓋其陰虧於前,而陽損於後,陰陷於下,而陽乏於上,以致陰陽相失,精氣不交,所以忽而昏憒,卒然仆倒。

此非陽氣暴脫之候乎?故其為病,或為汗出者,營衛之氣脫也;或為遺尿者,命門之氣脫也;或口開不合者,陽明經氣之脫也;或口角流涎者,太陰臟氣之脫也;或四肢癱軟者,肝脾之氣敗也;或昏倦無知,言語不出者,神敗於心,精敗於腎也。凡此皆衝任氣脫,形神俱敗而然。

故必於中年之後,乃有此證。何今人見此,無不指為風痰,而治從消散?不知風痰實邪為病,何遽暴絕若此?且既暴絕如此,尚堪幾多消散?人猶不悟,良可哀也!凡治此證,若無痰氣阻塞,必須大劑參、附峻補元氣,以先其急;隨用地黃、當歸、枸杞之類,填補真陰,以培其本。蓋精即氣之根,《經》曰精化為氣,舍是他求,無實濟矣。

(張景岳)

竊怪中風一證,古法相傳,皆謂六淫之邪,外風之襲,藥投三化、續命、愈風等湯。後人守定此法,豈料指鹿為馬?何醫學之不明而愚昧如是耶?即有識之士,以類風辨之,以真風目之。然類風者,猶有似於風,真風者,則實指為風,不能捨六淫之外,而又有所謂風也。今中風之證,其果六淫之風乎哉?又謂中風,須分閉、脫兩種,閉則有六經之證,脫則有五絕之險。

夫脫為五絕之險是矣,而閉兼六經之證,亦不外仲景《傷寒》之所謂中風,脈浮緩,自汗出,而發熱也。今中風之證,其果仲景之所謂中風乎哉?蓋外風為陽邪,其中人也,必先皮毛而入,決不比陰邪不從陽經而直中三陰之速。

白話文:

所謂的「中風」,如果不是因為外感風邪等原因,而是出現身體僵硬、頭暈目眩的症狀,那都是因為肝氣太過而導致的。如果出現四肢無力,痰液很多,則是脾胃虛弱的表現。

雖然說這是肝氣過於旺盛的表現,但難道真的是肝氣太強了嗎?實際上,肝氣的異常是因為脾腎虛弱所導致的。如果脾胃不虛弱,那麼即使肝氣旺盛,也不會侵犯脾胃;如果腎水充足,肝木得到滋養,又怎麼會出現僵硬的情況呢?

這裡所說的「胃氣」,指的是全身的陽氣,而不單單是指陽明經的陽氣;這裡所說的「腎水」,指的是全身的精華,而不單單是指少陰經的精華。如果陽氣真的衰敗,就會出現臟腑功能衰竭的現象;如果陰液真的衰敗,也會出現臟腑功能衰竭的現象。

所謂的「臟腑功能衰竭」,就是指肝氣的異常,也就是胃氣衰敗。這就是「非風」或是類似中風疾病的根本原因。

古人張元素說:「這不是肝木之風,也不是外感風邪。」李東垣也說:「這不是外來的邪氣,而是自身氣機紊亂所致。」既然他們都說不是外感風邪,卻又說是中腑、中臟,不知道中到的是什麼,這不明顯又把它歸為風邪了嗎?

又說是因為沒有好好保養身體,或是氣虛所導致的,這些都是說它屬於虛證,而治療卻都用發汗、瀉下的方法,這不明顯又把它當作實證來治療了嗎?

這些說法名目混亂,界限不清,一會兒說對,一會兒說不對,含含糊糊,讓後代學者搞不清楚重點,反而增加了千古的疑難,實在是令人嘆息!

所有不是因為外感風邪導致突然昏倒等症狀,都是因為氣脫所致。為什麼這麼說呢?因為人的生死完全取決於氣,氣聚則生,氣散則死。

得這種病的人,大多因為平時不知道保養,或是因為情緒內傷,或是因為飲酒過度、縱慾,先損傷了五臟的真陰。這就是導致疾病的根本原因。

再或者因為勞累過度,又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,損傷了體內的元氣;又或者因為年紀大了、身體衰弱,氣血將要耗盡,日積月累就衰敗了。

這是因為在前面陰液虧虛,後面又損傷陽氣,陰液下陷,陽氣虛弱,導致陰陽失調,精氣不能正常交流,所以會突然昏迷,突然倒地。

這不是陽氣突然脫失的症狀嗎?所以,這種病有的會出汗,這是營衛之氣脫失;有的會小便失禁,這是命門之氣脫失;有的會口開合不攏,這是陽明經的氣脫失;有的會嘴角流口水,這是太陰臟的氣脫失;有的會四肢癱軟,這是肝脾之氣衰敗;有的會昏睡無知、說不出話,這是因為心神衰敗、腎精衰敗。這些都是因為衝脈、任脈的氣脫失,導致形體和精神都衰敗。

因此,這種病大多發生在中年以後。為什麼現在的人看到這種情況,都把它歸為風痰,而用消散風痰的方法來治療呢?不知道風痰這種實證的疾病,怎麼會突然就這樣倒下?而且既然都已經這麼嚴重了,還能承受多少的消散藥物呢?人們還是不明白,實在是可悲啊!

凡是治療這種疾病,如果沒有痰氣阻礙,必須用大量的人參、附子來補足元氣,先解決當前最緊急的情況。然後再用地黃、當歸、枸杞等藥材來填補真陰,來恢復根本。因為精是氣的根本,《黃帝內經》說精可以化為氣,捨棄這個根本,就無法真正治好疾病。

(張景岳)

我奇怪的是,關於中風這種疾病,古代流傳下來的方法都認為是六淫邪氣中的風邪入侵,所以用三化湯、續命湯、愈風湯等藥方。後人就一直遵循這個方法,難道是把鹿當成馬了嗎?為什麼醫學會如此不明白而愚昧呢?

即使是那些有見識的人,也只是把它分為類似中風和真中風。然而,所謂的類似中風,還是有類似風邪的症狀,而真中風,則仍然把它歸為風邪,不能跳脫六淫邪氣的範圍,所以又有所謂的風邪之說。

現在的中風,難道真的是六淫邪氣中的風邪嗎?又說中風要分為閉證和脫證兩種,閉證有六經的症狀,脫證有五種危險的情況。

說脫證有五種危險情況是對的,而閉證兼有六經的症狀,也離不開張仲景《傷寒論》中所謂的中風,脈象浮緩,自己會出汗,而且發熱。

現在的中風,難道真的是張仲景說的中風嗎?因為外來的風邪屬於陽邪,侵犯人體,必定先從皮毛入侵,絕不會像陰邪一樣,不通過陽經,而是直接侵犯三陰經這麼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