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六·雜證匯參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·雜證匯參 (4)

1. 中風

繼自越人、仲景,亦皆以外感言風,初未嘗以非風言風也。迨至華元化所言五臟之風,稍與《內經》不同,始有吐沫、身直、口噤、筋急、舌強不能言、手足不遂等說。然猶不甚相遠。再自隋唐以來,巢氏《病源》,孫氏《千金》,以至宋元諸家,所列風證日多日詳,是風非風,始混亂莫辨,而愈失其真矣。○風,有真風、類風,不可不辨。

凡風寒之中於外者,乃為風邪,如《九宮八風篇》之風占病候,《歲露論》之虛風實風,《金匱真言論》之四時風證,《風論》之臟腑中風,《玉機真臟論》之風痹、風癉,《痹論》、《賊風篇》之風邪為痹,《瘧論》、《歲露論》之瘧生於風,《評熱病論》之風厥、勞風,《骨空論》之大風,《熱病篇》之風痙,《病能論》之酒風,是皆外感風邪之病也。

其有不由外感,而亦名為風者,如病機所云諸暴強直,皆屬於風:諸風掉眩,皆屬於肝之類,是皆屬風而實非外中之風也。夫既無所中,何謂之屬?此以五運之氣,各有所主,如諸濕腫滿,皆屬於脾;諸寒收引,皆屬於腎。是皆以所屬為言,而風之屬於肝者,即此謂也。蓋肝藏血,其主風,肝病則血病而筋失所養,筋病則掉眩強直之類無所不至。

夫中風者,真風也;屬風者,木邪也。真風者,外感之表證;屬風者,內傷之裡證,即厥逆內奪之屬也。後世不能明辨,遂致方論混傳,表裡誤治,千古之弊,莫此為甚。○歷代相傳治中風之方,皆以續命等湯為主,考其所自,則始於《金匱要略》附方中,然必宋時校正所增,而非仲景本方也。隋唐以來,孫氏《千金》乃有小續命、大續命、西川續命、排風等湯,後世宗之。

夫續命湯以麻黃為君,薑、桂並用,本發散外邪之佳方也;至小續命等湯,則復加黃芩以兼桂、附,雖曰相制,而水火冰炭,道本不同。其他無論,獨怪乎河間、東垣、丹溪三子者,既於中風門皆言此病非風矣,而何於本門皆首列小續命湯,而附以加減之法?何前後之言不相應耶?○非風一證,即時人所謂中風也。

此證多見卒倒昏憒,本皆內傷積損而然,原非外感所致,而古今相傳,咸以中風名之,其誤甚矣。余欲易去中風二字,擬名類風,又擬名屬風,然類風、屬風仍與風字相近,故竟以非風名之,庶乎使人易曉。○今人之所謂中風者,則以《內經》之厥逆悉指為風,延誤至今,未有辨者。

雖丹溪云今世所謂風病,大率與痿證混治。此說固亦有之,然何不云誤以厥逆為風也?惟徐東皋云痙厥類風,言若近之,殊亦未善。使果風、厥相類,則臨是證曰風可也,曰厥亦可也,疑似未決,將從風乎?從厥乎?不知《經》言風自風,厥自厥,風之與厥,一表一里,豈得相類?後人不察《經》義,悉以厥為風而從風治,以風藥而散厥證,所散者非元氣乎?因致真氣愈傷,真陰愈耗,是速其死矣。若知厥非外感,與風無涉,此名之不可不正,而證之不可不辨也。

白話文:

從越人(扁鵲)、張仲景以來,都認為中風是外感風邪引起的,最初並沒有將不是風邪引起的病症也稱為風。直到華佗提出五臟之風的說法,稍有不同於《黃帝內經》,開始出現口吐白沫、身體僵直、口噤、筋脈拘急、舌頭僵硬不能說話、手腳不能活動等症狀的描述。然而,這些說法仍然沒有偏離太多。但從隋唐以來,巢元方的《病源》,孫思邈的《千金方》,乃至宋元各家,所列出的風證越來越多也越來越詳細,是否真的是風邪引起的,開始變得混亂難辨,反而失去了疾病的本質。風,有真風和類風之分,不可不辨別清楚。

凡是風寒之邪侵襲體表,就是風邪,例如《九宮八風篇》所說的風所引起的疾病,《歲露論》所說的虛風實風,《金匱真言論》所說的四時風證,《風論》所說的臟腑中風,《玉機真臟論》所說的風痹、風癉,《痹論》、《賊風篇》所說的風邪導致痹症,《瘧論》、《歲露論》所說的瘧疾因風而生,《評熱病論》所說的風厥、勞風,《骨空論》所說的大風,《熱病篇》所說的風痙,《病能論》所說的酒風,這些都是外感風邪引起的疾病。

有一些疾病並非外感,卻也被稱為風,例如病機所說的突然出現僵硬強直的症狀,都歸屬於風;各種頭暈目眩、搖晃的症狀,都歸屬於肝,這些都屬於風,但實際上並非外感風邪。既然沒有外感風邪,為何說歸屬於風呢?這是因為五運之氣,各有其所主管,例如各種濕氣引起的腫脹,都歸屬於脾;各種寒邪引起的收縮,都歸屬於腎。這些都是以歸屬來解釋病症的,而風歸屬於肝,就是這個道理。因為肝臟儲藏血液,主導風,肝病則血病,導致筋脈失去滋養,筋脈生病就會出現搖晃、頭暈、僵直等症狀。

所謂中風,是真風;所謂歸屬於風,是肝木之邪。真風是外感引起的表證;歸屬於風是內傷引起的裡證,也就是厥逆內奪之類。後世醫家不能明白分辨,導致藥方和理論混亂不清,表證和裡證都誤治,這是千古以來最大的弊病。歷代相傳治療中風的藥方,都以續命湯為主,考察其來源,是從《金匱要略》的附方開始的,但肯定是宋朝校正時增加的,並非張仲景原方。隋唐以來,孫思邈的《千金方》才出現小續命湯、大續命湯、西川續命湯、排風湯等藥方,後世都遵循這些藥方。

續命湯以麻黃為君藥,與薑、桂一起使用,本來是發散外邪的好方子;至於小續命湯等藥方,則又加入黃芩來制約桂枝、附子,雖然說是相互制約,但是水火不容,本質不同。其他的不說,唯獨奇怪河間(劉完素)、東垣(李杲)、丹溪(朱震亨)這三位醫家,既然在中風篇都說這個病不是風,為何在本篇都把小續命湯放在首位,還附上加減的用法?為何前後的說法不一致呢?非風這一病症,就是現在人們所說的中風。

這種病症多見突然昏倒昏迷,本來都是內傷積累造成的,並非外感引起,但是古今相傳,都把它稱為中風,這是個很大的錯誤。我想去掉中風這兩個字,改名為類風,或者改名為屬風,但是類風、屬風仍然和風字接近,所以乾脆稱之為非風,希望能讓人容易理解。現在人們所說的中風,是把《黃帝內經》所說的厥逆都當成風,一直延誤到現在,沒有人辨別清楚。

雖然朱丹溪說現在世人所說的風病,大多與痿證混淆治療。這種說法固然也有道理,但是為何不說是誤把厥逆當成風呢?只有徐東皋說痙厥類似風,說法好像接近了,但也並不完善。如果風和厥真的相似,那麼臨證時說風也可以,說厥也可以,因為無法確定,究竟應該按照風來治療呢?還是按照厥來治療呢?不知道《黃帝內經》說風就是風,厥就是厥,風和厥一個是表證,一個是裡證,怎麼能說相似呢?後人不仔細研究《黃帝內經》的意義,把厥都當成風,按照風來治療,用發散的藥物來治療厥證,所散去的不是元氣嗎?這樣反而導致真氣更加損傷,真陰更加耗損,這是加速死亡的行為。如果知道厥不是外感,和風沒有關係,那麼這個名稱就必須要糾正,而且病症也必須要辨別清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