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六·雜證匯參 (3)
卷六·雜證匯參 (3)
1. 中風
引邪深入,釀患無窮。(喻嘉言)
人有卒暴僵仆,或偏枯,或四肢不舉,或不知人,或死,或則不死者,世以中風呼之,方書以中風治之。余考之《內經》,則曰:風之傷人也,或為寒熱,或為寒中,或為熱中,或為癘風,或為偏枯,或為風癇。其卒暴僵仆、不知人、四肢不舉者,並無所論。及觀《千金方》,則引岐伯曰:中風大法有四:一曰偏枯,二曰風痱,三曰風懿,四曰風痹。《金匱》中風篇云云。
由是觀之,知卒暴僵仆、不知人、偏枯、四肢不舉等證,固為因風而致者矣,故用大、小續命諸湯散治之。及河間、東垣、丹溪出,所論始與昔人異矣。河間主乎火,東垣主乎氣,丹溪主乎濕,反以風為虛象。以予觀之,昔人三子之論,皆不可偏廢,但三子以相類中風之病,視為真中風而立論,故使後人狐疑耳。殊不知因於風者,真中風也;因於火、氣、濕者,類中風也。
望、聞、問、切之間,辨之為風,則從昔人以治之;辨之為火、氣、濕,則從三子以治之。如此庶乎析理明而用法當矣。(《趙氏醫貫》)
中風有三:中腑、中臟、中血脈也。中腑者,中在表也。外有六經之形證,治與傷寒同。中臟者,中在裡也。其證眩僕昏迷,痰如曳鋸,治分閉、脫二證。閉證,咬牙握手,治當疏通;脫證,手撒脾絕,眼合肝絕,口張心絕,聲如鼾肺絕,遺尿腎絕,治當溫補。間有寒痰壅塞,介乎閉、脫之間,不便驟補者,用半夏、橘紅濃煎,以薑汁對衝,灌之即蘇,然後按證調之。
中血脈者,中在經絡之中,口眼喎斜,半身不遂,方書雖有左右之分,然總皆血氣之虛,計惟補益,不必泥也。(程鍾齡)
《機要》云:中腑宜汗,中臟宜下。此腑、臟二字,實是指經、腑言。腑無汗法,入臟亦豈有下法?五臟者,藏精氣而不瀉,故滿而不能實;六腑者,傳化物而不藏,故實而不能滿。此臟宜補腑宜通之要旨也。考長沙三百九十七法,邪歸中土,乃可議下。其少陰急下三條,指轉入陽明腑者言,仍是土鬱奪之之義。
如已臟真失守,而復瀉之,是虛虛也。古於汗、下之法,禁例綦嚴,豈宜如是之倒行逆施乎?觀其論中腑曰脈浮惡風寒,則明是中經;論中臟曰大便秘結,則明是中腑。辨明正誤,庶於立言之旨有合云。(《吳醫匯講》)
風邪中人,本皆表證,考之《內經》所載諸風,皆指外邪為言,並無神魂昏憒、直視僵仆、口眼喎斜、牙緊言謇、失音煩亂、搖頭吐沫、痰涎壅盛、半身不遂、癱瘓拘攣、抽搐遺尿等說。可見此等證候,原非外感風邪,總由內傷血氣也。夫風自外入者,必有表證,方可治以疏散。
而今之所謂中風者,但見卒倒昏迷,無論有無表邪,有無寒熱,及有無筋骨疼痛等證,便皆謂之中風,誤亦甚矣。雖《熱病篇》有偏枯一證,曰:身偏不用而痛。此以痛痹為言,非今之所謂中風也。《陰陽別論》曰:三陰三陽發病,為偏枯痿易,四肢不舉。此以經病為言,亦非所謂風也。
白話文:
外來的邪氣如果深入體內,會造成無窮無盡的疾病。(喻嘉言)
有些人會突然昏倒、僵硬倒地,或者半身不遂,或者四肢無力,或者失去意識,有的會死亡,有的則不會死。世俗都稱這種情況為「中風」,醫書也用治療中風的方法來治療。我研究《黃帝內經》發現,書中提到風邪侵犯人體,會造成發冷發熱、身體寒冷、身體發熱、癩病、半身不遂、或癲癇等疾病,但並沒有提到突然昏倒、失去意識、四肢無力等症狀。《千金方》引用岐伯的話說,中風主要有四種:偏枯、風痱、風懿、風痹。《金匱要略》中風篇也有類似的記載。
由此可知,突然昏倒、失去意識、半身不遂、四肢無力等症狀,確實是因為風邪引起的,所以才用大續命湯、小續命湯等藥方來治療。到了金元四大家中的河間、東垣、丹溪出現後,他們的主張才開始與前人不同。河間認為是火氣過盛,東垣認為是氣虛,丹溪認為是濕氣太重,反而認為風邪是虛弱的表現。依我看來,這三位的說法都不能偏廢,只是他們將與中風相似的疾病,當成真正的中風來立論,才會讓後人感到疑惑。其實,由風邪引起的才是真正的中風,而由火氣、氣虛、濕氣引起的,只是類似中風的疾病。
在望、聞、問、切的診斷過程中,如果辨證是風邪引起的,就用前人的方法治療;如果辨證是火氣、氣虛或濕氣引起的,就用金元三大家的方法治療。這樣一來,才能把病理分析清楚,並使用正確的治療方法。(《趙氏醫貫》)
中風有三種:中腑、中臟、中血脈。中腑指的是病邪在體表,會有六經的症狀,治療方法和傷寒類似。中臟指的是病邪在體內,會出現頭暈昏倒、昏迷、痰聲如拉鋸等症狀,治療要區分閉證和脫證。閉證會咬牙握拳,治療時應疏通氣血;脫證會手腳鬆開、脾氣衰竭、眼睛閉合、肝氣衰竭、嘴巴張開、心氣衰竭、打鼾、肺氣衰竭、失禁、腎氣衰竭,治療時應溫補。有時會有寒痰阻塞,介於閉證和脫證之間,不宜馬上進補,可以用半夏、橘紅濃煎,加入薑汁沖服,等患者甦醒後,再根據症狀調理。
中血脈指的是病邪在經絡中,會出現口眼歪斜、半身不遂等症狀。醫書雖然有分左右,但總體來說都是血氣虛弱,治療上只需補益,不必拘泥於左右之分。(程鍾齡)
《醫學機要》說:「中腑宜發汗,中臟宜攻下。」這裡的「腑」和「臟」,其實是指經絡和腑。腑沒有發汗的方法,臟難道有攻下的方法嗎?五臟是儲藏精氣而不排泄,所以會滿而不能充實;六腑是傳導消化食物而不儲藏,所以會實而不能滿。這說明了臟要補、腑要通的道理。考證張仲景《傷寒論》的三百九十七種治療方法,病邪回到中焦,才可以考慮攻下。而少陰病需要緊急攻下的三條條文,指的是病邪轉入陽明腑的情況,也是以疏通為主。
如果病邪已經侵入五臟,又使用攻下法,就等於是雪上加霜。古代對於發汗、攻下的禁忌非常嚴格,怎麼可以這樣亂用藥呢?《傷寒論》說中腑會脈浮、怕風怕冷,這明顯是病邪在經絡;說中臟會大便不通,這明顯是病邪在腑。分辨清楚這些錯誤,才能符合《傷寒論》的本意。(《吳醫匯講》)
風邪侵犯人體,本來都是表證。查看《黃帝內經》所記載的各種風病,都是指外來的邪氣,並沒有提到神志不清、直視僵硬倒地、口眼歪斜、牙關緊閉、言語不清、失聲煩躁、搖頭吐沫、痰涎壅盛、半身不遂、癱瘓拘攣、抽搐失禁等症狀。可見這些症狀,並非外感風邪所致,而是內傷血氣所引起的。風邪從外進入人體,一定會有表證,才能用疏散的方法來治療。
而現在所謂的中風,只要看到患者突然昏倒昏迷,不論有無表證、有無寒熱、有無筋骨疼痛等症狀,都說是中風,實在是太錯誤了。《傷寒論》的《熱病篇》中,雖然有提到偏枯這個症狀,但指的是身體一側無力且疼痛,是痹痛的表現,不是現在所說的中風。《黃帝內經》的《陰陽別論》說,三陰三陽發病,會出現偏枯痿軟、四肢無力等情況,這指的是經絡的疾病,也不是所謂的中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