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六·雜證匯參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·雜證匯參 (2)

1. 中風

若無風邪外侵,則因火、因氣、因濕,各為他證,豈有暴僕、暴喑、口服喎斜、手足不遂、昏不識人之候乎?治法,外感重者,宜先祛外邪,而後補正氣;內傷重者,宜先補正氣,而後祛外邪。或以風藥為君,而補藥為佐使;或以補藥為君,而風藥為佐使。全在活法,量標本輕重而治之。

(《赤水玄珠》)

風為陽邪,人身衛外之陽不固,陽邪乘陽,尤為易入。即如偏枯不仁,要皆陽氣虛餒,不能充灌所致。又如中風卒倒,其陽虛更審。設非陽虛,其人必輕矯便捷,何得卒倒耶?仲景之謂脈微而數,微者,指陽之微也;數者,指風之熾也。所出諸脈、諸證,字字皆本陽虛為言。

然非仲景之言,乃《內經》之言也。《內經》謂:天明則日月不明,邪害空竅。可見風性善走,空竅陽虛,則風居空竅,漸入腑臟,此惟離照當空,群邪始得畢散。若胸中之陽不治,風必不出矣。扁鵲謂虢太子屍厥之病曰:上有絕陽之絡,下有破陰之紐。見五絡之絡於頭者,皆為陽絡,而邪阻絕於上,其陽之根於陰,陰陽相紐之處,而正復破散於下,故為是病。古人立言之精若此。

仲景以後,醫脈斬焉中斷,後賢之特起者,如河間則主火為訓,是火召風入,火為本,風為標矣;東垣則主氣為訓,是氣召風入,氣為本,風為標矣;丹溪則主痰為訓,是痰召風入,痰為本,風為標矣。然一人之身,每多兼三者而有之,曷不曰陽虛邪害空竅為本,而風從外入者,必挾身中素有之邪,或火、或氣、或痰而為標耶?仲景所重在驅風之中,兼填空竅,為第一義也。空竅一實,庶風出而不復入,其病瘳矣。

古方有候氏黑散深得此意,仲景取為主方,後人目睹其方,心炫其指,詎知仲景所為心折者,原有所本,乃遵《內經》久塞其空是良工之語耶?○中絡,邪止入衛,猶在經脈之外,故但肌膚不仁;中經,則邪入於營脈之中,骨肉皆失所養,故軀殼為之重著,然猶在軀殼之間;至入腑入臟,則離軀殼而內入,邪中深矣。腑邪必歸於胃者,胃為六腑之總司也。

風入胃中,胃熱必盛,蒸其津液,結為痰涎,壅塞隧道,堵其神氣出入之竅,故不識人。諸臟受邪至盛,必迸入於心,而亂其神明,神明無主,則舌縱難言,廉泉開而流涎沫也。○風邪從外入者,必軀之使從外出。然挾虛者,非補虛則風不出;挾火者,非清熱則風不出;挾氣者,非開鬱則風不出;挾濕者,非導濕則風不出;挾痰者,非豁痰則風不出。

河間、東垣、丹溪各舉一端,以互明其治,後學不知變通,但宗一家為主治,倘一病兼此五者,成方果安在哉?況不治其所有,反治其所無,豈不傷人乎?○治中風,一如治傷寒,不但邪在三陽,引入三陰,為犯大禁,即邪在太陽,引入陽明、少陽,亦為犯禁也。故風初中絡,即不可引之入經;中經,即不可引之入腑;中腑,即不可引之入臟。

白話文:

如果不是因為外來的風邪侵入,那中風的原因就會是火、氣、濕等其他問題造成的,怎麼會有突然倒地、失語、口眼歪斜、手腳無力、昏迷不醒這些症狀呢?治療方法,如果是外感風邪比較嚴重,應該先去除外邪,再補養正氣;如果是內傷比較嚴重,應該先補養正氣,再去除外邪。有時候會用祛風藥為主,補藥為輔助;有時候會用補藥為主,祛風藥為輔助。這完全要看情況,根據疾病的輕重緩急來治療。

風是陽邪,人體保護體表的陽氣不足,陽邪就容易入侵。就像半身麻木,都是因為陽氣虛弱,不能滋養身體所導致。又像中風突然倒地,更是陽氣虛弱的表現。如果不是陽氣虛弱,這個人一定會行動敏捷,怎麼會突然倒地呢?張仲景說的「脈微而數」,「微」是指陽氣微弱,「數」是指風邪旺盛。他所描述的各種脈象、各種症狀,字字都是以陽氣虛弱為基礎來說的。

其實這不是張仲景的觀點,而是《內經》的觀點。《內經》說:「天亮了,日月的光芒就不明顯了,邪氣會侵害空虛的孔竅。」可見風的特性是容易移動,如果孔竅陽氣虛弱,風就會停留在孔竅,逐漸進入腑臟。只有當體內的陽氣充足,各種邪氣才能被驅散。如果胸中的陽氣不振奮,風邪就無法驅除。扁鵲說虢太子的屍厥病:「上面有陽氣斷絕的脈絡,下面有陰氣破散的關鍵。」頭部的脈絡屬於陽絡,邪氣阻擋在上,而陽氣的根源在陰,陰陽交會的地方,正氣被破壞,所以才得了這種病。古人立論的精闢就是這樣。

張仲景之後,醫學發展就中斷了,後來的賢者,像河間學派認為中風是火引起的,是火把風招進來的,火是根本,風是表象;東垣學派認為中風是氣引起的,是氣把風招進來的,氣是根本,風是表象;丹溪學派認為中風是痰引起的,是痰把風招進來的,痰是根本,風是表象。但是一個人的身體,往往是兼有這三種情況,為什麼不說是陽氣虛弱,邪氣侵害了空虛的孔竅是根本,而風從外面進來時,必定夾帶著身體原有的邪氣,可能是火、氣、痰,這些是表象呢?張仲景重視在祛風的同時,兼顧填補空虛的孔竅,這才是最重要的。只要孔竅充實了,風邪就會被趕出去,而且不再侵入,病也就好了。

古方裡侯氏黑散就深刻體現了這個意思,張仲景把它作為主要方劑,後人看到這個方子,心領神會,卻不知道張仲景之所以看重它,是因為它符合《內經》「久塞其空」這個良醫的原則。中風邪氣停留在絡脈,還在經脈之外,所以只是皮膚麻木;中風邪氣進入營脈之中,骨肉都失去了滋養,所以身體感覺沉重,但還在軀殼之間;等到進入腑臟,就離開了軀殼而深入內部,邪氣就非常嚴重了。腑的邪氣一定會歸於胃,因為胃是六腑的主管。

風邪進入胃中,胃熱一定會加重,蒸發體內的水液,形成痰液,阻塞通道,堵塞神氣出入的孔竅,所以才會神志不清。各個臟腑受邪嚴重,一定會侵入心臟,擾亂神明,神明失去主導,就會舌頭僵硬難以說話,口水不斷流出。風邪從外入侵,一定要想辦法把它從體表驅趕出去。但是,如果體虛,不補虛就無法祛風;如果體內有火,不清熱就無法祛風;如果體內氣鬱,不開鬱就無法祛風;如果體內有濕,不除濕就無法祛風;如果體內有痰,不化痰就無法祛風。

河間、東垣、丹溪各提出一個方面,互相闡明治療方法,後學者不了解變通,只以一家之言為主,如果一個病兼有這五種情況,成方又在哪裡呢?何況不治療已經存在的病因,反而去治療不存在的病因,豈不是害人嗎?治療中風,就像治療傷寒一樣,不僅邪氣從三陽進入三陰是犯了大忌,即使邪氣停留在太陽,而引入陽明、少陽,也是犯了禁忌。所以,風邪剛侵入絡脈,就不能讓它進入經脈;進入經脈,就不能讓它進入腑;進入腑,就不能讓它進入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