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六·雜證匯參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·雜證匯參 (1)

1. 卷六·雜證匯參

2. 中風

經義

風中五臟六腑之俞,亦為臟腑之風;各入其門戶所中,則為偏風。○三陽三陰發病,為偏枯痿易,四肢不舉。○汗出偏沮,使人偏枯。○偏枯、痿厥,肥貴人,高粱之疾也。○內奪而厥,則為喑痱。○胃脈沉鼓澀,胃外鼓大,心脈小堅急,皆鬲偏枯。男子發左,女子發右。不喑舌轉,可治,三十日起。

其從者,喑,三歲起。年不滿二十者,三歲死。○急虛身中卒至,五臟絕閉,脈道不通,氣不往來,譬於墮溺,不可為期。(《素問》)

邪之中於人也,無有常。中於陰,則溜於腑;中於陽,則溜於經。○中於面,則下陽明;中於項,則下太陽;中於頰,則下少陽。其中於膺、背、兩脅,亦中其經。○中於陰者,常從臂胻始,其陰皮薄,其肉淖澤,故俱受於風,獨傷其陰。○虛邪客於身半,其入深,內居營衛,營衛稍衰,則真氣去,邪氣獨留,發為偏枯,其邪氣淺者,脈偏痛。○痱之為病,身無痛者,四肢不收,智亂不甚,其言微知,可治;甚則不能言,不可治也。

○偏枯,身偏不用而痛,言不變,志不亂,病在分腠之間。巨針取之,益其不足,損其有餘,乃可復也。(《靈樞》)

哲言

夫風之為病,當半身不遂,但臂不遂者,此為痹。脈微而數,中風使然。○寸口脈浮而緊,緊則為寒,浮則為虛,寒虛相搏,邪在皮膚。浮者血虛。絡脈空虛,賊邪不瀉,或左或右,邪氣反緩,正氣即急,正氣引邪,喎僻不遂。邪在於絡,肌膚不仁;邪在於經,即重不勝;邪入於腑,即不識人;邪入於臟,舌即難言,口吐涎。○侯氏黑散,治大風四肢煩重,心中惡寒不足者。

(《金匱》)

《內經》曰:風者,百病之長也,至其變化,乃為他病。故有偏風、腦風、目風、漏風、首風、腸風、泄風,又有肺風、心風、肝風、脾風、腎風、胃風、勞風等證。(《醫學正傳》)

風中於人,曰卒中,曰暴僕,曰暴喑,曰矇昧,曰口眼喎僻,曰手足癱瘓,曰不省人事,曰言語謇澀,曰痰涎壅盛。(《古今醫鑑》)

卒然仆倒者,《經》稱為擊僕,世稱為卒中,乃初中之證也。口眼喎斜,半身不遂,《經》稱為偏枯,世稱為癱瘓及腲腿風,乃中倒後之證也。舌強不言,唇吻不收,《經》稱為痱病,世稱為風懿,亦中倒後之證也。(《得效方》)

《寶鑑》云:凡人初覺大指、次指麻木不仁,或不用者,三年內有中風之疾。宜先服愈風湯、天麻丸,此治未病之法也。薛己云:預防之理,當養氣血、節飲食、戒七情、遠幃幕可也。若服前方,以為預防,適所以招風取中也。(《證治準繩》)

自古論中風者,悉主於外感,而劉、李諸子,則主於內傷。今詳此病,蓋因先傷於內,而後感於外,相兼成病者也。但有標本輕重不同耳。百病皆有因有證,因則為本,證則為標。古論中風者,言其證也;諸子論中風者,言其因也。豈可以一證歧而為二哉?故古人所論外感風邪者,未必不由本體虛弱,營衛失調之所致;諸子所論火盛、氣虛、濕痰者,未必絕無風邪外侵之所作。

白話文:

中風

病理觀點

風邪侵襲人體,可能會影響到五臟六腑的俞穴(經絡上的特定穴位),這些俞穴的病變也會導致臟腑本身出現風邪。當風邪侵入這些俞穴,就會造成半身不遂,也就是偏風。三陽經或三陰經發病,會導致半身麻痺無力,四肢無法舉動。如果出汗時身體只有一側出汗,也可能導致半身不遂。偏枯、痿弱無力的情況,常見於生活富裕、常吃肥膩食物的人。體內精氣被消耗殆盡,導致氣血逆亂,就會出現失語和半身不遂的症狀。如果胃脈沉弱無力但搏動有力,胃部外表卻腫脹,心脈微弱、堅硬且急促,這些都是橫膈膜部位發生半身不遂的表現。男性通常左側發病,女性則通常右側發病。如果沒有失語,舌頭還能轉動,還可以治療,大約三十天左右可以見效。如果出現失語,可能要三年才能恢復。如果年紀不到二十歲就發病,可能三歲就死亡。如果身體突然出現急劇虛弱,五臟功能衰竭,脈絡不通,氣血無法運行,就像溺水一樣,無法預測結果。

風邪侵襲人體,並沒有固定的規律。侵入陰經,就會在六腑遊走;侵入陽經,就會在經絡遊走。如果侵襲到面部,就會影響陽明經;如果侵襲到頸部,就會影響太陽經;如果侵襲到臉頰,就會影響少陽經。如果侵襲到胸部、背部、兩脅,也會影響到相關的經絡。風邪侵入陰經,通常從手臂或小腿開始,因為這些部位的皮膚較薄,肌肉較柔軟,容易受到風邪侵襲,單獨傷到陰經。虛邪侵入身體半側,而且侵入較深,停留在營衛(氣血運行的通道)之間,當營衛稍有衰弱,真氣就會流失,邪氣就會滯留,引發半身不遂。如果邪氣較淺,就會出現脈搏跳動時感到疼痛。如果出現半身不遂,身體沒有疼痛,只是四肢無法活動,意識稍微混亂,但還可以說話,這種情況還可以治療。如果嚴重到無法說話,就無法治療了。半身不遂會導致身體一側無法使用且疼痛,但說話沒有障礙,意識也不混亂,這種情況病變在肌肉與皮膚之間。可以用巨針療法,補益不足,瀉去有餘,就可以恢復。

病理表現

風邪引起的疾病,通常會導致半身不遂。但如果只是手臂不能活動,這屬於痹症。如果脈搏微弱且跳動快速,這就是中風引起的。如果寸口脈搏浮而有力,表示有寒邪,浮表示體虛。寒邪和虛弱相互搏擊,邪氣就停留在皮膚表面。浮脈表示血虛。絡脈空虛,邪氣就會侵入而無法排出,可能會影響左側或右側。邪氣會時快時慢,但正氣就會急促。正氣會把邪氣引來,導致身體歪斜,無法活動。如果邪氣停留在絡脈,就會導致肌肉皮膚麻木;如果停留在經脈,就會導致身體沉重無力;如果進入六腑,就會導致意識不清;如果進入五臟,就會導致說話困難,口吐涎液。侯氏黑散可以治療大風病引起的四肢沉重,心中怕冷等症狀。

病因歸納

《內經》說:風是各種疾病的根源,它的變化可以引發其他疾病。因此有偏風、腦風、目風、漏風、首風、腸風、泄風,以及肺風、心風、肝風、脾風、腎風、胃風、勞風等各種不同的病症。

風邪侵襲人體,會突然發病,或突然跌倒,或突然失語,或意識模糊,或口眼歪斜,或手腳癱瘓,或不省人事,或言語不清,或痰涎過多。

突然跌倒的情況,《內經》稱為擊僕,民間稱為卒中,是剛開始發病的情況。口眼歪斜,半身不遂,《內經》稱為偏枯,民間稱為癱瘓或腲腿風,是跌倒後出現的情況。舌頭僵硬無法說話,嘴唇無法閉合,《內經》稱為痱病,民間稱為風懿,也是跌倒後出現的情況。

預防觀點

《寶鑑》說:如果發現大拇指或食指麻木,或活動不靈活,三年內可能會有中風的風險。應該先服用愈風湯或天麻丸,這是治療未病的預防方法。薛己說:預防的道理,應該保養氣血,節制飲食,戒除過度情緒波動,遠離情慾。如果服用上述的藥方來預防,反而可能會招來風邪,導致中風。

病因總結

自古以來,關於中風的討論都側重於外感風邪,但劉、李等醫家則認為是內傷所致。我認為這個病是先因內傷而後外感,內外夾雜而形成的疾病。只是標本輕重不同而已。任何疾病都有因和證,因是根本,證是表現。古人討論中風,側重於疾病的表現;而醫家討論中風,則側重於疾病的根本原因。難道可以因為表象不同就認為是兩種病嗎?因此,古人所說的外感風邪,未必不是由於身體虛弱、營衛失調所導致的;而醫家所說的火盛、氣虛、濕痰等原因,也未必沒有風邪侵襲的因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