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十·雜證匯參 (1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·雜證匯參 (12)

1. 咳嗽

經義

黃帝問曰:肺之令人咳,何也?岐伯對曰:五臟六腑皆令人咳,非獨肺也。帝曰:願聞其狀。岐伯曰:皮毛者,肺之合也。皮毛先受邪氣,邪氣以從其合也。其寒飲食入胃,從肺脈上至於肺則肺寒,肺寒則外內合邪,因而容之,則為肺咳。五臟各以其時受病,非其時,各傳以與之。

○肺咳之狀,咳而喘息有音,甚則唾血;心咳之狀,咳則心痛,喉中介介如梗狀,甚則咽腫喉痹;肝咳之狀,咳則兩脅下痛,甚則不可以轉,轉則兩胠下滿;脾咳之狀,咳則右胠下痛,陰陰引肩背,甚則不可以動,動則咳劇;腎咳之狀,咳則腰背相引而痛,甚則咳涎。帝曰:六腑之咳奈何?岐伯曰:五臟之久咳,乃移於六腑。

脾咳不已,則胃受之,胃咳之狀,咳而嘔,嘔甚則長蟲出;肝咳不已,則膽受之,膽咳之狀,咳嘔膽汁;肺咳不已,則大腸受之,大腸咳狀,咳而遺矢;心咳不已,則小腸受之,小腸咳狀,咳而失氣;腎咳不已,則膀胱受之,膀胱咳狀,咳而遺溺;久咳不已,則三焦受之,三焦咳狀,咳而復滿,不欲食飲。○秋傷於濕,上逆而咳。

○秋傷於濕,冬生咳嗽。○咳嗽煩冤者,是腎氣之逆也。○喘咳者,是水氣並陽明也。○少陰所謂嘔咳上氣喘者,陰氣在下,陽氣在上,諸陽氣浮,無所依從,故嘔咳上氣喘也。○咳嗽上氣,厥在胸中,過在手陽明太陰。(《素問》)

哲言

咳嗽諸證,有風嗽、寒嗽、濕嗽、熱嗽、郁嗽、勞嗽、食積嗽、氣嗽、痰嗽、干嗽、血嗽、酒嗽、久嗽、火嗽、夜嗽、天行嗽。(《醫學入門》)

咳謂無痰而有聲,肺氣傷而不清也。嗽謂無聲而有痰,脾濕動而生痰也。咳嗽謂有聲有痰,因傷肺氣,復動脾濕也。(《機要》)

風寒嗽者,鼻塞聲重惡寒;火嗽者,有聲痰少面赤;勞嗽者,盜汗出多作寒熱;肺脹嗽者,動則喘急息重;濕嗽者,嗽動便有痰聲,痰出嗽止。(戴復庵)

《經》言臟腑皆有咳嗽。嗽屬肺,何為臟腑皆有之?蓋咳嗽為病,有自外而入者,有自內而發者。風寒暑濕,先自皮毛而入,皮毛者,肺之合,故雖外邪欲傳臟,亦必先從其合而為嗽,此自外而入者也;七情鬱結,五臟不和,則邪火逆上,肺為氣出入之道,故五臟之邪,上蒸於肺而為嗽,此自內而發者也。

然風寒暑濕有不為嗽者,蓋所感者重,竟傷臟腑,不留於皮毛;七情亦有不為嗽者,蓋病尚淺,止在本臟,未即上攻。所以傷寒以有嗽為輕,而七情鬱結之嗽,久而後見。(《張氏醫通》)

肺為華蓋,以覆諸臟,其二十四空竅,虛如蜂窠,吸之則滿,呼之則虛,最喜清涼,不耐煩熱。今心、肝、脾、腎四藏之火熱上炎,則隨所吸之氣,入於竅中,則戛戛然而嗽,甚至肺葉乾枯,不能振舉,水精不能四布,五經不能並行,而成敗證。總緣肺之空竅,只受得臟腑中固有元氣,受不得一分邪氣耳。○外感見咳嗽為輕,內傷見咳嗽為重。(《己任編》)

白話文:

[咳嗽]

經典原文解釋

黃帝問道:肺為什麼會使人咳嗽呢?岐伯回答說:五臟六腑都會使人咳嗽,不只是肺而已。黃帝說:我想聽聽各種咳嗽的症狀。岐伯說:皮膚毛孔是肺所主導的,邪氣會先侵入皮膚毛孔,再經由肺的經絡進入體內。如果吃了寒冷的食物,進入胃裡後,寒氣會沿著肺的經絡向上到達肺部,導致肺部受寒。這時,體內和體外的邪氣會一起侵犯肺部,這樣就會引起肺咳。五臟會依照各自的時間受到疾病侵襲,如果不是在那個時間生病,就會把疾病傳給其他臟器。

肺咳的症狀是咳嗽時會喘氣,有聲音,嚴重時會咳血;心咳的症狀是咳嗽時會心痛,喉嚨有梗阻感,嚴重時會咽喉腫痛或麻痺;肝咳的症狀是咳嗽時兩側脅肋下會疼痛,嚴重時身體無法轉動,轉動時兩脅下會有脹滿感;脾咳的症狀是咳嗽時右側脅肋下會疼痛,隱隱牽引到肩背,嚴重時無法活動,一動就會咳得更厲害;腎咳的症狀是咳嗽時腰背會互相牽引著疼痛,嚴重時會咳出痰涎。黃帝問:六腑引起的咳嗽又是怎樣的呢?岐伯說:五臟的久咳會傳到六腑。

脾咳如果持續不停,就會傳到胃,胃咳的症狀是咳嗽時會嘔吐,嘔吐嚴重時甚至會吐出蛔蟲;肝咳如果持續不停,就會傳到膽,膽咳的症狀是咳嗽時會嘔吐膽汁;肺咳如果持續不停,就會傳到大腸,大腸咳的症狀是咳嗽時會拉肚子;心咳如果持續不停,就會傳到小腸,小腸咳的症狀是咳嗽時會放屁;腎咳如果持續不停,就會傳到膀胱,膀胱咳的症狀是咳嗽時會尿失禁;久咳如果持續不停,就會傳到三焦,三焦咳的症狀是咳嗽時會感到腹部脹滿,不想吃東西和喝水。秋天如果受到濕氣侵擾,氣會往上逆而引起咳嗽。

秋天受到濕氣侵擾,冬天就會產生咳嗽。咳嗽時感到煩躁不安,這是因為腎氣往上逆行。喘咳是因為水氣和陽明經的氣一起往上衝。少陰經所說的嘔吐、咳嗽、氣喘,是因為陰氣在下,陽氣在上,各種陽氣浮散,沒有依附的地方,所以才會嘔吐、咳嗽、氣喘。咳嗽、氣喘,如果病在胸中,原因多半是手陽明經和太陰經的問題。

哲理名言

咳嗽的各種證狀,有風引起的咳嗽、寒引起的咳嗽、濕引起的咳嗽、熱引起的咳嗽、鬱悶引起的咳嗽、勞累引起的咳嗽、食物積滯引起的咳嗽、氣虛引起的咳嗽、痰引起的咳嗽、乾咳、咳血、喝酒引起的咳嗽、久咳、火引起的咳嗽、夜間咳嗽、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咳嗽。

咳嗽是指沒有痰而只有聲音,這是因為肺氣受傷而不清暢。嗽是指沒有聲音而只有痰,這是因為脾濕運作而產生痰。咳嗽是指有聲音也有痰,這是因為肺氣受傷,又引起脾濕活動。

風寒引起的咳嗽,症狀是鼻塞、聲音重濁、怕冷;火引起的咳嗽,症狀是聲音明顯、痰少、臉色發紅;勞累引起的咳嗽,症狀是容易盜汗、發冷發熱;肺脹引起的咳嗽,症狀是活動時喘氣急促、呼吸困難;濕氣引起的咳嗽,症狀是咳嗽時痰聲很明顯,痰出來後咳嗽就會停止。

經典上說臟腑都會引起咳嗽,咳嗽明明屬於肺,為什麼說臟腑都會引起?這是因為咳嗽這種病,有從外部侵入的,也有從內部發出的。風、寒、暑、濕這些邪氣,會先從皮膚毛孔侵入,皮膚毛孔屬於肺所主導的,所以就算外邪想傳入臟腑,也一定會先從肺經開始引起咳嗽,這是外來的病因;七情鬱結,五臟不協調,就會使邪火向上升,肺是氣體出入的通道,所以五臟的邪氣會向上侵犯到肺而引起咳嗽,這是內在的病因。

然而,風寒暑濕的邪氣,有時也不會引起咳嗽,這是因為邪氣太強,直接傷到臟腑,沒有停留在皮膚毛孔;七情鬱結也可能不引起咳嗽,這是因為病還很輕微,只停留在原本的臟器,還沒有向上侵犯。所以,傷寒引起的咳嗽屬於輕症,而七情鬱結引起的咳嗽,通常需要時間比較久才會出現。

肺就像一個遮蓋的傘,覆蓋在其他臟腑之上。它有許多像蜂窩一樣的空竅,吸氣時就會充滿,呼氣時就會空虛。它最喜歡清涼的環境,不能忍受煩悶的熱氣。如果心、肝、脾、腎的火熱向上蔓延,就會隨著吸入的氣體進入肺的空竅,這樣就會引起咳嗽,甚至可能使肺葉乾枯、無法正常運作,使身體的水分無法正常輸佈,經絡也無法正常運行,最終導致嚴重的疾病。總之,肺的空竅只能接受臟腑原本的元氣,無法接受一絲邪氣。外感引起的咳嗽屬於輕症,內傷引起的咳嗽屬於重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