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《醫述》~ 卷十·雜證匯參 (11)
卷十·雜證匯參 (11)
1. 飲
按:脈弦數之"數"字,當是"遲"字,始與寒飲理合,當改之。(《醫宗金鑑》)
選案
微患飲癖三十年。始因夜坐寫文,左向伏几,是以飲食多墜左邊,夜飲又向左臥,壯時不覺,三五年後,覺酒止從左下有聲,脅痛食減𩞄雜,每十餘日,必嘔酸水數升,暑月止右邊有汗,左邊絕無。遍訪名醫,間或中病,月餘復作。自揣必有澼囊,如水之有科臼,不盈科不行。
但清者可行,濁者停滯,無路決之,故積至五七日,必嘔而出。脾土惡濕而水則流濕,莫若燥脾以去濕,崇土以填科臼,乃製蒼朮丸,服三月而疾除。(許叔微)
白話文:
這個「數」字,應該是「遲」字才對,這樣才符合寒飲的病理。應該要改過來。(《醫宗金鑑》的觀點)
病案選例
有個病人患有飲癖(體內積水)三十年。最初是因為晚上坐著寫文章,身體向左邊趴在桌子上,因此飲食大多掉落在左邊,晚上睡覺又向左側臥,年輕時不覺得有異狀,三五年後,感覺喝酒時酒只從左邊往下流並發出聲音,而且肋骨疼痛、食慾下降、吞嚥困難,每隔十幾天,必定會嘔吐出好幾升酸水,夏天時只有右邊會流汗,左邊完全沒有。四處求訪名醫,偶爾有遇到對症的,但一個多月後又會復發。他自己推測體內一定有像水囊的東西,如同水流有凹陷的地方,水沒滿到那個程度不會流動。
只有清澈的液體可以通過,混濁的液體就會停滯,沒有辦法排出去,所以積存到五六天,就一定會嘔吐出來。脾臟的屬性怕濕,而水性又會往濕的地方流,不如用燥濕的方法來健脾,並用補土的方法來填補那個凹陷的地方,於是製作了蒼朮丸,吃了三個月,病就好了。(許叔微的醫案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