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十·雜證匯參 (10)
卷十·雜證匯參 (10)
1. 飲
若果真元充足,胃強脾健,則飲食不失其度,運行不停其機,何痰飲之有?故仲景云:「病痰飲者,當以溫藥和之」。後人不知痰飲之義,妄用消痰破氣,滋填膩補,大傷脾胃,堆砌助濁,其於仲景治痰飲之法,豈不大相乖謬乎?然痰與飲雖為同類,而實有陰陽之別。陽盛陰虛,則水氣凝而為痰;陰盛陽虛,則水氣溢而為飲。
然而病變不同,治法有異。如脾、腎陽虛,膀胱氣化不通者,取苓桂朮甘湯、茯苓飲、腎氣、真武等法,以理陽、通陽及固下益腎、轉旋運脾為主。如外寒引動,宿飲上逆,及膀胱氣化不通,飲逆肺氣不降者,以小青龍合越婢等法,開太陽膀胱為主。如飲邪伏於經絡,及中虛濕伏成痰者,則有川烏、蜀漆之溫經通絡,《外臺》茯苓飲去甘草,少佐苦辛淡滲理濕。
其飲邪上衝膻中,及懸飲流入胃中而為病者,又有薑、附、南星、菖蒲、旋覆、川椒等,驅飲開濁,辛通陽氣。(《臨證指南》)
痰飲之或留或伏,而用法以治之。由胃而上胸膈心肺之分者,驅其所留之飲還胃,下從腸出,或上從嘔出,其出皆直截痛快,而不至於伏匿,人咸知之。若由胸膈而外出肌膚,其清者或從汗出,其濁者無可出矣,必還返於胸膈,由胸膈還返於胃,乃可入腸而下出。驅之,必有伏匿肌膚而不勝驅者。
若由胸膈而深藏於背,背為胸之腑,更無出路,尤必還返胸膈,始得趨胃趨腸而順下。豈但驅之不勝驅,且有挾背間之狂陽壯火,發為癰毒,結如橘囊者,伏飲之艱於下出,易於釀禍,其誰能辨之?誰能出之耶?○《內經》但曰:留者攻之耳。
仲景於是析義以盡其變:無形之氣,熱結於胃,則用調胃承氣攻之;熱結於腸,則用大、小承氣攻之;有形之飲,痞結於胸,則用陷胸湯攻之;痞結於脅,則用十棗湯攻之;留結於腸胃之間,則用甘遂半夏湯攻之。(喻嘉言)
痰飲之本,皆水也。水入於胃,遊溢精氣,上輸於脾,此自陽入陰也。脾氣散精,上歸於肺,此地氣上升也。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,是天氣下降也。水精四布,五經並行,是水入於經而血乃行也。若陰陽不和,清濁相干,胃氣亂於中,脾氣難於升,肺氣滯於降,而痰飲作矣。
除痰者,降氣清火治其標,補陰利水治其本。滌飲者,降氣燥濕治其標,溫腎利水治其本。(柯韻伯)
脈候
肝脈軟而散,色澤者,當病溢飲。(《素問》)
肺飲不弦,但苦喘短氣。○支飲,亦喘不能臥,加短氣,其脈平也。○脈浮而細滑,傷飲。○脈沉者有留飲。○咳者,其脈弦,為有水。○脈偏弦者,飲也。○脈弦數,有寒飲,冬夏難治。○脈沉而弦者,懸飲內痛。○久咳,數歲不已,其脈弱者可治,實大數者死。其脈虛者必苦冒,其人本有支飲在胸中故也。(《金匱》)
白話文:
如果人體真元氣充足,胃功能強健,脾臟運化正常,那麼飲食就能適量,身體的氣機也能順暢運行,這樣怎麼會產生痰飲呢?所以張仲景說:「治療痰飲的病症,應該用溫性的藥物來調和。」後人不明白痰飲的真正含義,隨意使用消痰、破氣、滋陰補膩的藥物,反而會嚴重傷害脾胃,堆積穢濁,這樣與張仲景治療痰飲的方法,豈不是大相逕庭?然而痰和飲雖然屬於同一類,但實際上又有陰陽的區別。陽氣旺盛陰液不足,水液就會凝結成痰;陰液旺盛陽氣不足,水液就會溢出形成飲。
然而病症的變化不同,治療方法也各異。例如脾、腎陽虛,導致膀胱氣化功能不暢通的,可以使用苓桂朮甘湯、茯苓飲、腎氣丸、真武湯等方劑,以調理陽氣、通利陽氣、固護腎氣、健運脾氣為主。如果是外感寒邪引發,導致體內宿飲上逆,以及膀胱氣化功能不暢通,導致飲邪逆行,肺氣無法下降的,可以使用小青龍湯合越婢湯等方劑,以疏通太陽膀胱經為主。如果飲邪潛伏在經絡中,以及中焦虛弱導致濕邪停滯形成痰的,可以使用川烏、蜀漆等溫經通絡的藥物,《外臺秘要》中的茯苓飲去除甘草,少量加入一些苦辛淡滲的藥物來理濕。
如果是飲邪上衝到胸部膻中穴,以及懸飲流入胃中導致疾病的,可以使用生薑、附子、南星、菖蒲、旋覆花、川椒等藥物,來驅散飲邪、開通穢濁、辛散陽氣。
痰飲有的會停留在身體某個部位,有的會潛伏起來,但都可以用藥物來治療。如果是由胃向上到胸膈、心肺部位的飲邪,可以驅趕停留在這些部位的飲邪回到胃,然後向下從腸道排出,或者向上從嘔吐排出,這樣排出都直接快捷,不會潛伏下來,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。如果是由胸膈向外到皮膚的飲邪,其中清澈的部分可以從汗液排出,渾濁的部分就無法排出,必定會返回到胸膈,再從胸膈返回到胃,這樣才能進入腸道向下排出。如果要驅散它們,一定會有部分停留在皮膚而無法驅散。
如果飲邪由胸膈深藏在背部,背部是胸部的附屬,更沒有出路,也必定會返回到胸膈,才能從胃和腸道向下排出。豈止是驅散不盡,還可能挾帶著背部潛伏的陽熱,化成癰腫毒瘡,結成像橘子瓣一樣的硬塊,說明潛伏的飲邪很難向下排出,容易釀成禍患,有誰能分辨出這些呢?又有誰能把它們排出呢?《內經》只是說:停留在體內的就應該攻逐它。
張仲景於是詳細分析各種變化:無形的熱邪停留在胃中,就用調胃承氣湯攻下;熱邪停留在腸中,就用大、小承氣湯攻下;有形的飲邪停留在胸部,就用陷胸湯攻下;停留在脅部,就用十棗湯攻下;停留在腸胃之間,就用甘遂半夏湯攻下。
痰飲的根本,都是水。水進入胃中,會分散出精氣,向上輸送到脾,這是陽進入陰的過程。脾氣將精氣散發,向上歸於肺,這是地氣上升的過程。疏通調節水道,向下輸送到膀胱,這是天氣下降的過程。水精散佈到全身,五條經脈同時運行,這就是水進入經脈,血液才能運行。如果陰陽不調和,清濁混雜,胃氣紊亂,脾氣難以上升,肺氣滯於下降,痰飲就會產生。
消除痰的方法,是用降氣、清熱的藥物治療它的表面現象,用補陰、利水的藥物治療它的根本原因。排除飲的方法,是用降氣、燥濕的藥物治療它的表面現象,用溫腎、利水的藥物治療它的根本原因。
脈象的表現
肝脈如果摸起來柔軟而散,沒有力度,並且顏色晦暗,這是患有溢飲的徵兆。
肺飲的脈象不會呈現弦脈,只是會出現喘氣和呼吸短促的症狀。支飲也會出現喘氣不能躺臥,並且呼吸短促,但脈象平穩。脈象浮而細滑,表示有飲邪的傷害。脈象沉,表示有留飲。咳嗽,脈象呈現弦脈,表示體內有水邪。脈象偏於弦脈,表示有飲邪。脈象弦而數,表示有寒飲,這種情況冬天夏天都難以治療。脈象沉而弦,表示有懸飲,並且會出現內痛。久咳,數年不癒,脈象虛弱的可以治療,如果脈象實大而數,則預後不良。脈象虛弱的,一定會感到頭暈目眩,這是因為這個人本身胸中就有支飲的緣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