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十·雜證匯參 (9)
卷十·雜證匯參 (9)
1. 飲
始先不覺,日積月累,水之精華,轉為混濁,於是遂成痰飲。必先團聚於呼吸大氣難到之處,故由腸而脅而四肢,至漸漬於胸膈,其勢愈逆矣。痰飲之患,未有不從胃而起者矣。○水所蓄聚之區,皆名留飲。留者,留而不去也。留飲去而不盡者,皆名伏飲。伏者,伏而不出也。
(喻嘉言)
補編
病痰飲者,當以溫藥和之。○心下有痰飲,胸脅支滿,目眩,苓桂朮甘湯主之。○夫短氣有微飲,當從小便去之,苓桂朮甘湯主之,腎氣丸亦主之。○病者脈伏,其人慾自利,利反快,雖利,心下續堅滿,此為留飲欲去故也,甘遂半夏湯主之。○病懸飲者,十棗湯主之。○病溢飲者,當發其汗,大青龍湯主之,小青龍湯亦主之。
○膈間支飲,其人喘滿,心下痞堅,面色黧黑,其脈沉緊,得之數十日,醫吐下之不愈,木防己湯主之。虛者即愈,實者三日復發,復與不愈者,宜木防己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主之。○心下有支飲,其人苦冒眩,澤瀉湯主之。○支飲胸滿者,厚朴大黃湯主之。○支飲不得息,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。
○嘔家本渴,渴者為欲解,今反不渴,心下有支飲故也,小半夏湯主之。○腹滿,口舌乾燥,此腸間有水氣,己椒藶黃丸主之。○卒嘔吐,心下痞,膈間有水,眩悸者,半夏加茯苓湯主之。○假令瘦人臍下有悸,吐涎沫而顛眩,此水也,五苓散主之。○《外臺》茯苓飲治水,胸中有停痰宿水,自吐出水後,心胸間虛,氣滿不能食,消痰氣令能食。○咳逆倚息不得臥,小青龍湯主之。
○先渴後嘔,為水停心下,此屬飲家,小半夏茯苓湯主之。(《金匱》)
按:「此為留飲欲去故也」句,當在「利反快」之下,必傳寫之訛。○按:「支飲胸滿」之「胸」字,當是「腹」字,若是「胸」字,無用承氣湯之理,當改之。○按「瘦人」之「瘦」字,當是「病」字。「顛眩」之「顛」字,當是「巔」字,巔者,頭也。文義始屬,當改之。(《醫宗金鑑》)
《金匱》云:病痰飲者,當以溫藥和之。按痰生於胃寒,飲生於脾濕。溫藥者,補胃陽,燥脾土,兼擅其長之劑也。言和之,則不專事溫補。即有行消之品,亦概其例義於溫藥之中,方謂之和之,而不可謂之補之、益之也。蓋痰飲之邪,因虛而成,而痰亦實物,必少有開導,總不出"溫藥和之"四字,其法盡矣。
言攻下者固非,專言溫補者,亦不達「和之」二字之理。仲景之言,一字千金,不能易也。(魏荔彤)
《內經》有積飲之說,無痰飲之名。兩漢以前,謂之淡飲。仲景始分痰飲、懸飲、溢飲、支飲之義,立大小青龍、半夏、苓桂術甘、腎氣等湯,以及內飲外飲諸法,獨超千古。總之痰飲之作,必由元氣虧乏及陰盛陽衰而起,以致津液凝滯,不能輸布,留於胸中。水之清者,悉變為濁,水積陰則為飲,飲凝陽則為痰。
白話文:
一開始可能沒有感覺,但日子久了,水液的精華就會轉變成混濁的物質,於是就形成了痰飲。這些痰飲通常會先聚集在呼吸難以到達的地方,所以會從腸道開始,然後到脅肋、四肢,最後逐漸滲入胸膈,這樣一來,病情就越來越嚴重。痰飲的發生,沒有不是從胃部開始的。水液積聚的地方,都稱為留飲。留飲的意思是水液停留在體內,沒有排出。而那些沒有完全排出的留飲,就稱為伏飲。伏飲的意思是水液潛伏在體內,沒有發出來。
(喻嘉言的觀點)
補充說明
治療痰飲的病症,應該用溫性的藥物來調和。如果心下有痰飲,同時感到胸脅脹滿、頭暈目眩,可以用苓桂朮甘湯來治療。如果出現呼吸短促、有輕微痰飲的狀況,應該從小便將其排出,可以用苓桂朮甘湯或腎氣丸來治療。如果病人脈搏微弱,想要腹瀉,腹瀉後反而感覺舒服,但即便腹瀉後,心下仍然持續感到堅硬脹滿,這是體內的留飲想要被排出的跡象,可以用甘遂半夏湯來治療。治療懸飲這種病症,可以用十棗湯來治療。治療溢飲這種病症,應該發汗,可以用大青龍湯或小青龍湯來治療。
如果橫膈膜之間有支飲,病人會感到喘息、胸悶、心下痞硬、臉色發黑,脈象沉緊,這種情況持續數十天,醫生用了催吐或瀉下的方法都沒有治好,可以用木防己湯來治療。如果病人體虛,用了木防己湯就會好轉;如果病人體質強壯,三天後病情又會復發,再次使用木防己湯無效,就應該改用木防己湯去除石膏,加入茯苓和芒硝的藥方來治療。如果心下有支飲,病人會感到頭暈目眩,可以用澤瀉湯來治療。如果支飲導致胸部脹滿,可以用厚朴大黃湯來治療。如果支飲導致呼吸困難,可以用葶藶大棗瀉肺湯來治療。
本來容易嘔吐的人,通常會感到口渴,口渴代表病情在好轉,但如果反而不渴,就代表心下有支飲,可以用小半夏湯來治療。如果感到腹脹、口舌乾燥,這是腸道間有水氣,可以用己椒藶黃丸來治療。如果突然嘔吐,心下痞塞,橫膈膜間有水,同時感到頭暈心悸,可以用半夏加茯苓湯來治療。假設瘦弱的人肚臍下有悸動,吐出唾沫且感到頭暈目眩,這是水液引起的,可以用五苓散來治療。《外臺秘要》中的茯苓飲可以治療體內水液的問題,對於胸中有停滯的痰液和宿水,在吐出水液後,心胸之間感覺空虛,氣脹而不能進食,可以用來消除痰氣,使人能夠進食。如果咳嗽氣逆、身體靠著東西才能呼吸、無法躺下,可以用小青龍湯來治療。
如果先感到口渴,然後才嘔吐,這是因為水液停留在心下的位置,屬於飲症,可以用小半夏茯苓湯來治療。
(《金匱要略》)
補充說明
「此為留飲欲去故也」這句話,應該放在「利反快」之後,是傳抄時的錯誤。 「支飲胸滿」的「胸」字,應該是「腹」字。如果是「胸」字,就沒有使用承氣湯的道理,所以應該改為「腹」字。「瘦人」的「瘦」字,應該是「病」字。「顛眩」的「顛」字,應該是「巔」字,巔是指頭頂。這些都是文義上的錯誤,應該改正。
(《醫宗金鑑》的觀點)
《金匱要略》中提到,治療痰飲的病症,應該用溫性的藥物來調和。痰是因胃部虛寒而產生,飲是因脾臟濕氣重而產生。所謂的溫藥,是指可以補胃陽、燥脾土的藥物,兼具兩方面的功效。而說「和之」,就表示不能只著重溫補。即使有可以行氣消食的藥物,也是屬於溫藥的範疇。所以說用溫藥來「和之」,而不是「補之」、「益之」。痰飲這種邪氣,是因虛而生,但痰本身也是實質的物質,所以必須要稍微疏導一下,但總體來說,還是要遵守「溫藥和之」這四個字的原則,方法就包含在其中了。
說要攻下是不對的,只說溫補,也沒有理解「和之」這兩個字的含義。張仲景的言論,一字千金,不能隨意更改。
(魏荔彤的觀點)
《內經》中有提到積飲的說法,但沒有痰飲這個名稱。在兩漢以前,都稱為淡飲。是張仲景開始區分痰飲、懸飲、溢飲、支飲的定義,並且創立了大小青龍湯、半夏湯、苓桂朮甘湯、腎氣丸等方劑,以及治療內飲外飲的方法,超越了千古。總而言之,痰飲的產生,一定是因為元氣虧虛,以及陰盛陽衰所導致的,使得津液凝滯,無法正常輸布,停留在胸中。水液中清澈的部分,都會變成混濁的。水液積聚屬於陰,就形成飲;飲凝結成陽,就形成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