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十·雜證匯參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·雜證匯參 (8)

1.

經義

歲土太過,飲發中滿食減。○土鬱之發,為飲發注下。○太陽司天,濕氣變物,水飲內蓄,中滿不食。○太陰在泉,民病飲積。○太陰之勝,飲發於中。○太陰所至,為積飲痞隔。○少陰司天,四之氣,民病飲發。○諸病水液,澄澈清冷,皆屬於寒。(《素問》)

哲言

問曰:夫飲有四,何謂也?師曰:有痰飲、有懸飲、有溢飲、有支飲。○問曰:四飲何以為異?師曰:其人素盛今瘦,水走腸間,瀝瀝有聲,謂之痰飲。○飲後,水流在脅下,咳唾引痛,謂之懸飲。○飲水流行,歸於四肢,當汗出而不汗出,身體疼痛,謂之溢飲。○咳逆倚息,短氣不得臥,其形如腫,謂之支飲。

○夫心下有留飲,其人背寒冷如掌大。○留飲者,脅下痛引缺盆,咳嗽則轉甚。○胸中有留飲,其人短氣而渴,四肢歷節痛。○膈上病痰,滿喘咳吐,發則寒熱,背痛腰疼,目泣自出,其人振振身瞤劇,必有伏飲。○夫病人飲水多,必暴喘滿,凡食少飲多,水停心下,甚者則悸,微者短氣。

○水在心,心下堅築,短氣,惡水不欲飲;水在肺,吐涎沫,欲飲水;水在脾,少氣身重;水在肝,脅下支滿,嚏而痛;水在腎,心下悸。(《金匱》)

按痰飲病者,痰為物化之病,而飲為物不化之病也。飲食入胃,胃中陽盛氣足,則俱為正氣正血,灌滋臟腑,敷通營衛矣,何有於痰飲?痰飲者,胃陽不足以腐消,脾氣不足以旋運,而痰飲成矣。痰即食物也,入胃而胃冷不足以消之,斯化為痰;飲即水也,入胃而脾濕不足以輸之,斯留為飲。二者雖常相附而居,而其實所因各異。

皆應責之以脾胃虛寒,俾有用之飲食,成為害之痰飲。《內經》言飲而不及於痰,言痰自仲景始,已有痰病之說列於《傷寒論》中,復合痰飲而言之於《金匱》。細考其文,究以飲為主,而以痰為附論。可見痰即食物,雖為病而不必蕩除,但能腐化水穀,在痰不必專治而自減;飲為水邪,有留伏則最難驅逐,勢必分明辨證,在水必有專治而後安。此二病合論中,又宜存分晰之見,不容混其義焉。

(魏荔彤)

飲者,蓄水之名,自外而入;痰者,腸胃之液,自內而生。其初各別,其後同歸,故積飲不散,亦能變痰,是飲為痰之漸,痰為飲之化。若其外出,則飲形清稀,痰形稠濁,又不同也。(《證治匯補》)

水氣上逆則嘔,停於膈間則痞,上干於頭則眩,凌心則悸。(汪訒庵)

痰飲總為一證,而因則有二:痰因於火,有熱無寒;飲因於濕,有熱有寒,即有溫泉無寒火之理也。○痰飲者,水走腸間,瀝瀝有聲;懸飲者,水流脅下,咳嗽引痛;溢飲者,水流行於四肢,汗不出而身重;支飲者,咳逆倚息短氣,其形如腫。一由胃而下流於腸,一由胃而旁流於脅,一由胃而外出於四肢,一由胃而上入於胸膈。

白話文:

經文要義

當歲運中土氣過於旺盛時,會導致飲邪產生,使人腹部脹滿,食慾減退。如果土氣鬱結而發作,會導致飲邪下注腹瀉。太陽之氣主導天氣時,濕氣會使物質變化,導致水飲在體內積蓄,引起腹部脹滿、食慾不振。太陰之氣在下主導天氣時,民眾容易患上飲邪積聚的疾病。太陰之氣過盛時,飲邪會在體內中部產生。太陰之氣所到的地方,會形成積飲、痞塊、阻隔等病症。少陰之氣主導天氣時,在第四個氣候階段,民眾容易患上飲邪發作的疾病。所有疾病中,如果出現水液清澈寒冷的現象,都屬於寒證。

哲理闡述

有人問:飲有四種,分別是什麼?醫生回答說:有痰飲、懸飲、溢飲和支飲。問:這四種飲有什麼區別?醫生回答說:原本身體強壯的人,現在變得瘦弱,水在腸道中流動,發出瀝瀝的聲音,這稱為痰飲。喝水後,水液停留在脅肋下,咳嗽、吐痰時會牽引疼痛,這稱為懸飲。水液在身體內流動,到達四肢,應該出汗時卻不出汗,身體疼痛,這稱為溢飲。咳嗽氣喘,身體靠著東西才能呼吸,呼吸短促,不能平躺,身體看起來像腫脹一樣,這稱為支飲。

如果心下有留飲,這個人的背部會感覺像手掌大小的寒冷。留飲,是指脅肋下疼痛牽引至鎖骨窩,咳嗽時疼痛會加劇。胸中有留飲,這個人會氣短、口渴,四肢關節疼痛。如果膈上有痰病,會有胸悶喘咳、吐痰,發作時會出現發冷發熱、背痛腰痛、眼睛流淚,身體會顫抖抽搐,這一定是體內有潛伏的飲邪。如果病人喝水很多,一定會突然出現氣喘、胸悶的症狀。凡是吃得少、喝得多的人,水會停留在心下,嚴重時會出現心悸,輕微時會出現氣短。

水邪如果在心,心下會堅硬痞塞,出現氣短,討厭水不想喝;水邪如果在肺,會吐出涎沫,想喝水;水邪如果在脾,會出現少氣、身體沉重;水邪如果在肝,脅下會脹滿,打噴嚏時會疼痛;水邪如果在腎,心下會出現心悸。

痰飲的病症,痰是物質變化產生的病,而飲是物質未被消化的病。飲食進入胃,如果胃中陽氣旺盛、氣足,就會轉化為正氣正血,滋養臟腑,疏通營衛,哪裡還會有痰飲呢?痰飲的形成,是因為胃陽不足以消化食物,脾氣不足以運化水液,於是痰飲就形成了。痰就是食物,進入胃卻因為胃寒不足以消化,就會轉化為痰;飲就是水,進入胃卻因為脾濕不足以運輸,就會停滯成為飲邪。兩者雖然常常相伴而生,但其實成因各有不同。

都應該歸咎於脾胃虛寒,使得本來有用的飲食,變成了有害的痰飲。《內經》中只提到飲,沒有提到痰。關於痰的說法,從張仲景開始,在他的《傷寒論》中就列出了痰病的說法,又在《金匱要略》中把痰和飲合在一起講述。仔細考究這些文章,實際上是以飲為主,而以痰作為附帶論述。可見痰是食物所化,雖然是病但不必急著清除,只要能消化水穀,痰自然會減少。飲是水邪,如果潛伏在體內則最難驅逐,必須明確辨證,針對水邪進行專門治療才能痊癒。在討論這兩種病症時,應該保持清晰的認識,不要混淆它們的含義。

飲,是蓄積水液的名稱,是從外部進入身體的;痰,是腸胃的液體,是從體內產生的。最初它們各自不同,之後卻又殊途同歸,因此積飲不散,也能轉化為痰,飲是形成痰的漸變過程,痰是飲的變化結果。如果它們被排出體外,飲的形態是清稀的,而痰的形態是稠濁的,這又有所不同。

水氣上逆就會引起嘔吐,停留在膈間就會引起痞塞,向上影響頭部就會引起眩暈,侵擾心臟就會引起心悸。

痰飲總體上是一種病症,但成因有兩種:痰是由於火熱,表現為有熱無寒;飲是由於濕,表現為有熱有寒,就像有溫泉而沒有寒冷的火一樣的道理。痰飲的表現是水液在腸道間流動,發出瀝瀝的聲音;懸飲的表現是水液停留在脅下,咳嗽時會牽引疼痛;溢飲的表現是水液在四肢流動,不出汗而身體沉重;支飲的表現是咳嗽氣喘,身體靠著東西才能呼吸,呼吸短促,身體看起來像腫脹一樣。一種是由胃向下流到腸道,一種是由胃向旁邊流到脅肋,一種是由胃向外流到四肢,一種是由胃向上進入胸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