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十·雜證匯參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·雜證匯參 (7)

1.

一人年六旬,證患右脅塊腫作痛,氣壅不能臥,醫作腫毒治,增劇。予診右脈滑大,左脈沉澀,曰:此非腫毒,乃痰火也。右脈滑大者,本病也。左脈沉澀者,火勝血衰也。腫者,痰之所注。痛者,火之所激。不得臥者,三陽之脈本下行,今腸胃熱結於內,脈不下行,氣上奔逆故也。

治宜化頑痰,散結熱,則腫消痛定而臥安矣。先以三黃丸三錢,合滾痰丸一錢,下其結熱。服後,下結糞數十枚,夜臥即安。喜曰:藥其神乎!予曰:未也,熱結已深,痰注已久,非漸祛之,不能去根。遂以膽星、半夏、陳皮、海粉、白芥、香附、茯苓、竹瀝逐其痰,以酒炒芩、連、薄荷、童便清其熱,以松節、羌活、歸身通其絡活其血。

服藥二十劑,脅塊腫痛盡消,但手與背更易而痛,此胸脅之痰已行,而流入手背者猶未除耳。仍以控涎丹二十粒,下痰涎碗許,痛即止。更以養血健脾,少佐滌痰清熱,再服三十劑而康。(吳篁池)

一富翁滿口痰珠,至舌尖則成大泡,綿綿不絕。察其脈證,知其大熱在胃,大寒在肺。先用參附湯一劑,保定肺氣。少頃,以辰砂六一散瀉其胃火而愈。按治是證時,藥已屢投不應。值寒夜,先生擁爐火而坐,爐中有炊餅炙熟,童子誤滴少水,其餅遽發大泡。因悟病機,投以前藥,立愈。(《慎齋三書》)

附方

擦舌吐痰方,痰在膈上,法宜吐之,但恐吐藥太迅,有傷胃氣,若平和自然而出,無如酸梅草一方。其草春生田間,葉小色碧味酸,銀工常用者是也。採取苗葉,洗淨曬乾為末,醋調,用新羊毛筆,醮藥擦舌根上,能吐胸膈之痰。如左脅有痰,藥擦舌左,右亦如之。倘痰在背,藥擦對舌根之上齶。擦時痰隨而出,能除膠固之痰,頻用不傷胃氣。

白話文:

一人六十歲,右邊脅肋部位有腫塊且疼痛,氣悶無法躺臥。醫生當作腫毒治療,反而更加嚴重。我診斷後,發現他的右脈滑而有力,左脈沉而澀。我說:「這不是腫毒,而是痰火引起的。」右脈滑而有力,代表原本的病因;左脈沉而澀,表示體內火氣旺盛,導致氣血衰弱。腫塊是痰液聚集的地方,疼痛是火氣刺激所致。無法躺臥,是因為人體三陽經脈本來應該向下運行,但現在腸胃積熱,經脈無法下行,導致氣向上衝逆。

治療應該化解頑固的痰液,疏散體內積聚的熱氣,這樣腫塊就會消散,疼痛也會停止,就能安穩躺臥了。先用三黃丸三錢,搭配滾痰丸一錢,來攻下體內的積熱。服藥後,排出了許多硬結的糞便,當晚就能安穩睡覺。他高興地說:「這藥真是神奇啊!」我說:「還沒呢,體內積熱已深,痰液積聚也已久,必須慢慢地去除,才能根治。」接著用膽星、半夏、陳皮、海粉、白芥子、香附、茯苓、竹瀝來祛除痰液,用酒炒過的黃芩、黃連、薄荷、童子尿來清除熱氣,再用松節、羌活、當歸身來疏通經絡、活絡氣血。

服藥二十劑後,脅肋的腫塊和疼痛都消除了,但手和背部反而開始疼痛。這是因為胸脅的痰液已經流動,但流到手背的痰液還沒清除。接著用控涎丹二十粒,排出了許多痰液,疼痛就止住了。之後再以養血健脾的藥物為主,搭配少量滌痰清熱的藥物,又服用了三十劑才痊癒。(吳篁池的醫案)

一位富翁口中充滿痰液,到舌尖就形成大水泡,連綿不斷。診察他的脈象和症狀,發現他的胃部有嚴重熱象,肺部卻有嚴重寒象。先用參附湯一劑,來保護肺氣。過一會兒,再用辰砂六一散來瀉胃火,病就好了。根據醫案記錄,之前用了很多藥都沒有效果。有一次寒冷的夜晚,醫生抱著火爐取暖,爐中烤熟了炊餅,童子不小心滴了水,餅上馬上冒出大水泡。醫生因此領悟到病機,使用之前的藥方,馬上就治好了。(《慎齋三書》)

附方

擦舌吐痰方,如果痰在胸膈之上,可以用吐法來排除,但又怕吐藥太猛會傷胃氣。如果能用平和自然的方式讓痰液排出,最好的方法就是使用酸梅草。這種草春天生長在田間,葉子小小的,顏色翠綠,味道酸酸的,銀匠常常使用它。採摘它的莖葉,洗淨曬乾磨成粉末,用醋調和,再用新的羊毛筆沾取藥粉,擦在舌根上,就能夠吐出胸膈的痰液。如果左邊脅肋有痰,就把藥擦在舌頭左邊;右邊也是一樣。如果痰在背部,就把藥擦在舌根對應的上顎部位。擦的時候,痰液就會隨著排出,可以清除頑固的痰液,頻繁使用也不會傷害胃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