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十·雜證匯參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·雜證匯參 (6)

1.

開腠理,致津液,通氣也,此所謂復之之法也。何謂墜?痰涎聚於咽膈之間,為嗽、為喘、為噎、為眩、為暈,宜用養正丹、靈砂丹重劑以引之,此所謂墜之之法也。至於寒者熱之、熱者寒之、微者逆之,甚者從之、堅者削之、客者除之、勞者溫之、結者散之、留者行之、濕者燥之、燥者濡之、急者緩之、損者益之、逸者行之、驚者平之、薄之、劫之、開之、發之,尤為治痰之要法。(《證治準繩》)

先哲云:脾為生痰之源,治痰不理脾、腎,非其治也。以脾土虛,則清者難升,濁者難降,留中滯膈,淤而成痰,故治痰當先補脾,脾復健運之常而痰自化矣。○脾、肺二家之痰,不可混治。脾為濕土,喜溫燥而惡寒潤,故二朮、星、夏為要藥;肺為燥金,喜涼潤而惡溫燥,故二母、二冬、地黃、桔梗為要藥。二者易治,鮮不危困。

○更有一種非痰非飲,時吐白沫,不甚稠黏,此脾虛不能約束津液,宜用六君子湯加益智仁以攝之。(《醫宗必讀》)

膈上之痰,必須吐之,瀉亦不去。○痰在脅下,非白芥子不能達;痰在皮裡膜外,非竹瀝、薑汁不能行。○凡人身中有塊,不癢不痛,或作麻木,名敗痰失道,宜隨處用藥消之,外用生薑擦之。○喉中有物,咯不出,咽不下,或作刺痛,此是郁痰,治宜四七湯。○虛人中焦有痰,胃氣亦賴以養,不可盡攻。(朱丹溪)

旋覆、半夏作湯,調代赭石末,治頑痰結於胸膈,或涎沫上湧者,最佳。挾虛者加人參尤效。(柯韻伯)

凡熱痰乘風火上入,目暗耳鳴,多似虛證,錯行溫補,轉錮其痰,永無出路,醫之罪也。○凡遇腎虛水泛,痰湧氣高喘急之證,不補其下,反清其上,必致氣脫而死,醫之罪也。(《醫門法律》)

脈候

左右關上脈滑大者,膈上有痰也。關脈洪者,痰隨火動也。關脈伏者,痰因氣滯也。痰證得澀脈,卒難得開,必費調理。(《證治匯補》)

滑脈所主之痰,此指隨氣流動而不結伏者言。若老痰、火痰,堅韌膠固,結伏於經絡之間,礙其流行之道路,運行濡滯,則脈又澀而不滑也。(《四診抉微》)

凡痰火病久,脈見虛弱,用參耆補劑,脈愈細澀,甚加氣促形倦,此何以故?蓋脈者,血之波瀾也。今痰火病久,津液漸衰,氣藥助陽,陰血益竭,陽愈旺而陰愈虧,脈遂澀促,或微或代。醫不察理,仍用補陽之劑,危亡立至。(余午亭)

選案

周恆占納寵後,頭暈吐痰。予勸以滋腎,不信,日服化痰行氣之劑,勢甚危篤。復來延予,與地黃、枸杞、生脈之屬,四劑全安。夫人身關鎖在脾腎兩經,脾不升氣,則水化為痰,腎不納氣,則水泛為痰。凡痰皆水也,導水不尋源可乎?(程華仲)

白話文:

疏通皮膚紋理,使體內津液流動,並暢通氣機,這就是所謂「疏通」的方法。什麼是「墜」的方法呢?就是當痰涎聚集在咽喉和胸膈之間,引起咳嗽、喘息、噎塞、頭暈、昏眩等症狀時,應該使用養正丹、靈砂丹等較重的藥方來引導痰涎下行,這就是所謂「墜」的方法。至於治療痰的各種方法,寒性的痰要用熱藥來治療,熱性的痰要用寒藥來治療;輕微的痰要用反向的方法來處理(例如:痰液堵塞,應讓其宣洩),嚴重的痰要順勢導引(例如:痰液阻塞,應先用藥軟化),堅硬的痰要削弱它,外來的痰要祛除它,勞累引起的痰要用溫補的方法來治療,凝結的痰要疏散它,停留的痰要使其運行,濕性的痰要用燥濕的藥物,燥性的痰要用滋潤的藥物,急性的痰要緩解它,損傷引起的痰要補益它,安逸引起的痰要讓它運行,驚嚇引起的痰要平息它,還可以用輕微攻伐、劫奪、開通、發散等方法來治療,這些都是治療痰的重要法則。《證治準繩》

前輩醫家說:脾是產生痰的根源,治療痰不調理脾、腎,就不是正確的方法。因為脾虛弱,清陽之氣難以升發,濁陰之氣難以下降,停留在中焦,阻塞膈膜,淤積而形成痰,所以治療痰應當先補養脾氣,脾氣恢復正常的運化功能,痰自然就會消散。脾和肺這兩方面的痰,不可混為一談。脾屬於濕土,喜歡溫燥而厭惡寒潤,所以二朮、半夏、膽星是重要的藥物;肺屬於燥金,喜歡涼潤而厭惡溫燥,所以知母、貝母、麥冬、天冬、生地黃、桔梗是重要的藥物。如果兩者混淆,治療不當,就會非常危險。《醫宗必讀》

還有一種情況,不是痰也不是飲,而是時常吐出白色泡沫,不很稠黏,這是因為脾虛不能約束津液,應該使用六君子湯加益智仁來收攝它。《醫宗必讀》

在膈膜以上的痰,必須吐出來,單用瀉下的方法是無法去除的。在脅下的痰,必須要用白芥子才能到達;在皮膚和肌肉之間的痰,必須要用竹瀝、薑汁才能使其運行。人身上有腫塊,不癢不痛,或者感覺麻木,這叫做「敗痰失道」,應當隨時用藥消除它,外用生薑擦拭。喉嚨裡有東西,咳不出來,吞不下去,或者感覺刺痛,這是鬱積的痰,可以用四七湯來治療。體質虛弱的人,中焦有痰,胃氣也要依賴它來養護,不可全部攻伐。《丹溪心法》

旋覆花、半夏煮湯,調和代赭石末服用,可以治療頑固的痰停留在胸膈,或者痰涎上湧的症狀,效果最好。如果體虛的,加上人參效果更好。《柯韻伯醫案》

凡是熱痰夾雜風火向上侵襲,導致眼睛昏花、耳鳴,多像虛證,如果錯誤地使用溫補藥物,反而會把痰困住,永遠無法排出,這是醫生的過失。凡是遇到腎虛水泛,痰湧氣逆、喘急的症狀,如果不補下焦,反而清上焦,必定會導致氣脫而死,這是醫生的過失。《醫門法律》

脈象

左右寸口關脈滑大,表示膈膜有痰。關脈洪大,表示痰隨著火氣而動。關脈沉伏,表示痰因氣滯而停滯。痰證出現澀脈,通常難以疏通,需要費時調理。《證治匯補》

滑脈所主治的痰,是指隨著氣機流動而不停滯的痰。如果是老痰、火痰,堅韌膠固,停留在經絡之間,阻礙氣血運行,使之運行不暢,這時脈象又會呈現澀而不是滑。《四診抉微》

凡是痰火病久,脈象虛弱,如果使用人參、黃耆等補益藥,脈象反而更加細澀,甚至出現氣促、疲倦,這是什麼原因呢?脈象是血液的波動,現在痰火病久,津液逐漸衰竭,補氣的藥物會助長陽氣,使陰血更加耗損,陽氣更加旺盛而陰血更加虧虛,脈象就會出現澀、促,甚至微弱或代脈。醫生如果沒有仔細辨別,仍然使用補陽的藥物,就會導致危亡的局面。《余午亭醫案》

選案

周恆占納妾後,出現頭暈、吐痰的症狀。我建議他滋補腎陰,他不聽,每天服用化痰行氣的藥物,情況非常危急。後來又來找我,我給他開了生地黃、枸杞、生脈飲等藥,服用了四劑就痊癒了。人體的關鍵在於脾腎兩經,脾氣不升發,水液就會化為痰;腎氣不納,水液就會泛濫成痰。所有的痰都是水液所化,如果治療水濕而不尋求根本原因,怎麼能治好病呢?《程華仲醫案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