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十·雜證匯參 (5)
卷十·雜證匯參 (5)
1. 痰
投以二陳,立見其殆。更有腎虛不能納氣歸原,氣出而不能納則積,積而不散,則痰生焉,又宜八味丸主之。(趙氏《醫貫》)
立齋治痰,每言腎虛水泛為痰,法當補腎。壬申秋,予病咳嗽多痰,自知多欲腎虛,恪服六味丸,月餘竟愈。時師治痰,最忌熟地,以為膩膈,烏知箇中妙理。(《折肱漫錄》)
腎虛水泛為痰,有用腎氣丸,屢未得效。因思痰本陰類,復用地黃助陰,良非所宜,當於方中減去地黃、山萸,加入菖蒲、沉香,開通其氣,自效。(《張氏醫通》)
治痰之法:曰驅、曰導、曰滌、曰化、曰湧、曰理脾、曰降火、曰行氣,前人之法,不為不詳。至於窠囊之痰,如蜂子之穴於房中,如蓮實之嵌於蓬內,生長則易,剝落則難,由其外窄中寬,任行驅、導、滌、湧之藥,徒傷他臟,此實閉拒而不納耳。豈但窠囊之中,痰不易除,即肺葉之外,膜原之間,頑痰膠結多年,如樹之有蘿,如屋之有遊,如石之有苔,附托相安,倉卒有難於鏟伐者。
○痰飲膠結於胸中,為飽、為悶、為頻咳而痰不應,總為脾失其健,不為胃行其津液,而飲食即以生痰,漸漬充滿肺竅,咳不易出。雖以治痰為急,然治痰之藥,大率耗氣動虛,恐痰未出而風先入也。惟是確以甘寒之藥,杜風、消熱、潤燥,補虛豁痰,乃為合法。○驚痰堵塞竅隧,肝、肺、心包絡間,無處不有,三部脈虛軟無力,邪盛正衰,不易開散,欲用湧劑,正如兵家劫營之法,安危反掌。欲導之下行,竅隧之痰,萬不能導,徒傷脾氣,計惟理脾為先。
脾氣者,人身健運之陽氣,如天之有日。陰凝四塞者,日失其所;痰迷不醒者,脾失其權,理脾則如烈日當空,片云纖翳,能掩之乎?其理脾之法,須藥餌與飲食相參,不但滑膩雜食當禁,即飯食粥飲,亦須少減,則脾氣不用以消穀,轉用之消痰,較藥力萬萬耳。(喻嘉言)
虛證有痰,勿治其痰,但治其虛,虛者既復,則氣血健暢,津液流通,何痰之有?今人乃謂補藥能滯氣而生痰,此聾聵之言,流害無窮。○痰稠而不清,宜用澄之之法;散而不收,宜用攝之之法;下虛上溢,宜用復之之法;上壅下塞,宜用墜之之法。何謂澄?如白礬有卻水之性,既能澄濁流,豈不足以澄痰乎?然不可多用;杏仁亦能澄清,水煮為膏,最能引痰下膈,此所謂澄之之法也。
何謂攝?如大腸暴泄脫氣,及小便頻數者,益智仁有安三焦、調諸氣、攝涎唾而固滑脫之妙,故醫方每以治多唾者,取其辛而能攝,非但溫胃寒而已,此所謂攝之之法也。何謂復?腎間真氣,不能上升,則水火不交,水火不交,則氣不通而津液不注於腎,敗濁而為痰,宜用八味丸,地黃、山藥、山萸以補腎精,茯苓、澤瀉以利水道,桂、附以潤腎燥。桂、附辛熱,何以能潤?曰:《經》不云乎,腎惡燥,急食辛以潤之。
白話文:
關於痰的論述
如果使用二陳湯治療痰,效果很快就會顯現。但還有一種情況是腎虛導致無法將氣納入體內,氣散發出去卻無法收回,久而久之就會積聚,積聚不散就會產生痰。這種情況應該使用八味丸來治療。(趙氏《醫貫》)
朱丹溪治療痰,常常說到腎虛導致水液上泛而形成痰,所以治療方法應當補腎。我在壬申年秋天,生病咳嗽且痰很多,自己知道這是因為慾望過多導致腎虛,於是堅持服用六味丸,一個多月後竟然痊癒了。當時的醫生治療痰,最忌諱使用熟地黃,認為它會使腸胃積滯,卻不知道其中的奧妙。(《折肱漫錄》)
腎虛導致水液上泛而形成痰,有人使用腎氣丸,但多次都沒效果。因此我思考到痰本來就是陰性的東西,再用生地黃來助長陰氣,實在不合適,應該在方劑中減去生地黃、山茱萸,加入菖蒲、沉香來疏通氣機,這樣反而有效。(《張氏醫通》)
治療痰的方法,有驅逐、疏導、洗滌、化解、催吐、調理脾胃、降火、行氣等,前人所用的方法,不能說不夠詳細。但對於那些像蜂巢一樣的巢狀痰,或是像蓮子嵌入蓮蓬內的痰,它們容易形成卻難以去除,這是因為它們外窄內寬,如果用驅逐、疏導、洗滌、催吐的藥物,反而會傷害其他臟器,這是它們閉塞不接受治療的緣故。不僅是巢狀的痰難以去除,即使是肺葉之外、胸膜之間,頑固的痰液膠結多年,就像樹上的蘿蔓、屋簷下的懸冰、石頭上的苔蘚一樣,附著得很牢固,想要一下子剷除它們,實在很困難。
痰飲膠結在胸中,會讓人感到飽脹、胸悶、頻繁咳嗽但卻咳不出痰,這都是因為脾失去了健康的運化功能,無法將胃中的津液輸送到全身,導致飲食產生痰,痰液逐漸充滿肺部,難以咳出。雖然治療痰很緊急,但治療痰的藥物大多會耗損氣血、使人虛弱,恐怕痰還沒咳出來,風邪就先侵入了。因此,應該使用甘寒的藥物來預防風邪、清除熱邪、滋潤乾燥,同時補虛、化痰,這才是合理的方法。驚嚇引起的痰阻塞了身體的通道,無論在肝、肺、心包絡之間都可能存在,三部的脈象虛弱無力,邪氣旺盛而正氣衰弱,不容易疏散開來。想用催吐的方法,就好像行兵打仗時去劫營一樣,安危難料。想用疏導的方法使其向下排出,但阻塞在通道中的痰,根本無法向下引導,反而會傷害脾氣。所以說,應該以調理脾胃為先。
脾氣是人體健康的陽氣,就像天上的太陽。如果陰氣凝結而阻礙陽氣運行,就像天空失去太陽一樣。如果痰迷不醒,是因為脾失去了運化的權力。調理脾胃就像烈日當空,一片雲彩都無法遮蔽。調理脾胃的方法,必須藥物和飲食配合,不僅要禁止食用油膩的食物,就連米飯粥類也要少吃,這樣脾氣就不用於消化食物,轉而用於消化痰,效果比藥物強很多。(喻嘉言)
虛證導致的痰,不要直接治療痰,而是要治療虛症。虛症恢復了,氣血運行通暢,津液正常流通,哪裡還會有痰呢?現在的人竟然說補藥會導致氣滯而產生痰,這是愚蠢的說法,危害無窮。痰液濃稠不清,應該用澄清的方法;痰液散而不聚,應該用收攝的方法;下部虛弱而痰液上溢,應該用恢復的方法;上部壅塞而下部不通,應該用下沉的方法。什麼是澄清?例如白礬有沉澱水的特性,它既然能使渾濁的水變清,難道不能使痰液澄清嗎?但不能過多使用。杏仁也能夠澄清,用水煮成膏狀,最能引導痰液向下排出,這就是澄清的方法。
什麼是收攝?例如大腸突然腹瀉而脫肛,或小便頻繁的人,益智仁有安定三焦、調理諸氣、收攝涎唾、鞏固滑脫的功效,所以醫生常用它來治療多唾的人,取其辛辣而能收攝的作用,不僅僅是溫胃散寒而已,這就是收攝的方法。什麼是恢復?腎臟真氣不能上升,就會導致水火不交,水火不交,則氣機不暢通,津液無法滋養腎臟,變得污濁而形成痰,應該使用八味丸,用生地黃、山藥、山茱萸來滋養腎精,用茯苓、澤瀉來疏通水道,用肉桂、附子來潤澤腎臟的乾燥。肉桂、附子辛熱,為什麼能潤澤呢?《黃帝內經》不是說過嗎,腎臟討厭乾燥,要急用辛味來潤澤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