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十·雜證匯參 (4)
卷十·雜證匯參 (4)
1. 痰
脾土上應乎天,本屬濕化,水穀津液不行,即停聚而為痰也。夫人之病痰者,十有八、九,老人不可速降其火,虛人不宜盡去其痰,攻之太急,則病轉劇而致危殆,須固元氣為本。(崆峒子)
凡胸脅脹痛、嘔逆噁心、時作時止者,皆屬於痰。緣宿痰凝滯胸膈,已成窠臼,漸漸積滿,作脹作嘔,嘔去痰涎,次日胸膈寬舒,稍待半月,疾又復作,纏延歲月,不能斷根。若此者將何以治之?常聞治頑民,必先之以德化,而濟之以刑罰。治病亦然,前證必須先補脾、腎,兼之順氣行痰,使氣血流行,痰不凝滯,用藥之久,方可收功。如脾胃已旺,而痰仍不流利,謂之頑痰。
蓋其積之既久,卒不可除,須用倒倉法,所謂空其窠穴也。吐後再用補劑,仍兼化痰,使其不復停留,此治法先後之序。若因循姑息,終不能治,然不補脾胃而專於攻吐者,卒亦不免於死也。○凡用痰藥,須加行氣藥於其中,如木香、香附、砂仁之類,胃氣得香味而能行,痰涎因氣行而不滯。若無行氣藥,多不見效。
寒痰用氣藥固然,至於熱痰,雖用芩、連,亦必以氣藥助之,所謂從治法也。不然,痰已膠固,又用涼藥,必不運行。常見人以涼藥治熱痰而不效者,以其中無氣藥為之響導故耳。蓋人身以氣為本,氣滯則痰滯,氣行則痰行,昔人謂治痰莫先順氣,此知其要也。(余傅山)
人身無倒上之痰,天下無逆流之水。故善治痰者,不治痰而治氣,氣順,則一身之津液亦隨氣而順矣。(龐安常)
王節齋云:痰之本,水也,原於腎;痰之動,痰也,主於脾。古人用二陳湯為治痰通劑,然以之治濕痰、寒痰則是矣,若夫陰火炎上,熏於上焦,肺氣被郁,津液隨氣而升,凝結成痰,腥穢稠濁,甚則帶血而出,此非中焦寒痰、濕痰之比,亦非半夏、南星之所能治,惟用清氣化痰有效。噫!節齋論痰,而首揭痰之本原於腎,可謂發前人之未發。
惜乎雖啟其端而未竟其說,其所制方,皆治標之藥。寒涼之品,多損脾胃。惟仲景云:氣虛有痰,用腎氣丸補而逐之。吳茭山云:八味丸治痰之本。此二公真開後學之矇瞶,濟無窮之夭枉。蓋痰,病名也,原非人之所有,非水泛為痰,則水沸為痰,但當分有火、無火之異耳。
腎虛不能制水,則水不歸原,如水逆行,氾濫而為痰,是無火也,故用八味丸以補腎火。陰虛火動,則水沸騰,動於腎者,猶龍火之出於海,龍興而水附,動於肝者,猶雷火之出於地,疾風暴雨,水隨波湧而為痰;是有火也,故用六味丸以配火,此不治痰之標而治痰之本也。然有火、無火,何以辨之?曰:無火者純是清水,有火者中有重濁白沫為別耳。
能於腎虛者先用六味、八味壯水益火,復以四君、六君補土製水;於脾虛者既用補中、理中,又以六味、八味制水益母,治痰之道庶幾矣。龐安常云:有陰水不足,陰火上升,肺受火侮,不得清肅下行,由是津液凝濁,生痰不生血者,此當以潤劑治之。如門冬、地黃、枸杞之屬,以滋其陰,使上逆之火,得反其宅,則痰自清矣。
白話文:
脾土對應於天,本來就屬於濕氣的轉化,如果水穀精液無法正常運行,就會停滯積聚形成痰。一般來說,十個人裡面有八九個人都有痰的問題,老人家不宜過快地降火,體質虛弱的人不宜完全清除痰,如果用藥太過急躁,反而會使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,必須以鞏固元氣為根本。
凡是胸脅脹痛、噁心嘔吐、時好時壞的,都屬於痰的表現。因為舊痰凝結在胸膈之間,已經形成固定的位置,慢慢積滿,導致脹痛和嘔吐,吐出痰液後,隔天胸膈會覺得寬鬆舒適,但過半個月左右,疾病又會復發,持續多年無法根治。這種情況該如何治療呢?常聽說治理頑劣的百姓,必須先以德化來感化,再用刑罰來加以約束。治療疾病也是如此,上述症狀必須先補益脾腎,同時疏通氣機,使氣血運行順暢,痰就不會凝滯,長期用藥才能見效。如果脾胃已經強健,而痰仍然無法順利排出,就稱為頑痰。
這是因為痰積聚已久,無法一下子清除,必須用「倒倉法」,也就是清空痰的巢穴。吐出痰後再用補藥,同時兼顧化痰,使其不再停留,這是治療的先後順序。如果因循苟且,終究無法治癒,然而如果不補益脾胃,只專注於攻吐,最終也難免一死。凡是用化痰藥,必須在其中加入行氣藥,如木香、香附、砂仁之類,胃氣得到香味就能運行,痰液也會隨著氣的運行而不停滯。如果沒有行氣藥,大多不會見效。
寒痰用行氣藥固然可以,至於熱痰,即使使用黃芩、黃連等寒涼藥物,也必須用行氣藥來輔助,這就是所謂的「從治法」。不然,痰已經凝固,又用寒涼藥物,必定無法運行。常見有人用寒涼藥治療熱痰卻無效,是因為藥方中沒有行氣藥來引導的緣故。因為人體以氣為本,氣滯則痰滯,氣行則痰行,古人說治療痰要先疏理氣機,就是知道這個關鍵。
人體沒有向上流的痰,就像天下沒有逆流的水。所以,善於治療痰的人,不直接治療痰,而是治療氣,氣順了,全身的津液也會跟著順暢。
王節齋說:痰的根本是水,源於腎;痰的動盪,源於痰本身,主宰於脾。古人用二陳湯作為治療痰的通用方劑,用來治療濕痰、寒痰確實有效,但如果是因為陰火上炎,熏蒸上焦,導致肺氣鬱悶,津液隨著氣機上逆,凝結成痰,呈現腥臭黏稠,嚴重時甚至帶血,這就不是中焦寒痰、濕痰可以比擬的,也不是半夏、南星等藥物可以治療的,只有用清氣化痰的方法才有效。唉!王節齋論述痰,首先指出痰的根本源於腎,可謂是發掘了前人未曾發現的觀點。
可惜的是,雖然開啟了這個思路,卻沒有詳盡說明,他所制定的藥方,大多是治標的藥物。寒涼的藥物,多會損傷脾胃。只有張仲景說:「氣虛有痰,用腎氣丸來補益並驅逐痰液。」吳茭山也說:「八味丸是治療痰的根本。」這兩位醫家真是開啟了後學的迷惑,救濟了無數夭折的生命。痰,是一種病名,原本不是人體所有的,不是水泛濫成痰,就是水沸騰成痰,只應當區分有火和無火的差異。
腎虛無法控制水液,那麼水液就無法歸於本位,如同水液逆行,氾濫成痰,這是無火的情況,所以用八味丸來補益腎火。陰虛火動,則水液沸騰,在腎中動盪,就像龍火從海中升起,龍興起而水附隨;在肝中動盪,就像雷火從地底而出,疾風暴雨,水隨著波浪湧動成痰;這是有火的情況,所以用六味丸來配以平息火氣,這是不治療痰的表面,而是治療痰的根本。然而,如何分辨有無火呢?可以說,無火的痰是純粹的清水,有火的痰則含有渾濁的白色泡沫。
能夠對於腎虛的病人,先用六味、八味來壯水益火,再用四君、六君來補土制水;對於脾虛的病人,在用補中、理中來補益脾胃的同時,再用六味、八味來制水益陰,這樣治療痰的方法就差不多了。龐安常說:有陰液不足,陰火上炎,導致肺受到火的欺侮,無法清肅下降,因此津液凝結渾濁,形成痰而不產生血液,這時應當用滋潤的藥物來治療,如麥門冬、地黃、枸杞之類,來滋養陰液,使上逆的火氣回到其本位,那麼痰自然就會清除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