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十·雜證匯參 (3)
卷十·雜證匯參 (3)
1. 痰
補編
治痰當知求本,則痰無不清,若但知治痰,其謬甚矣。凡痰因火動者,宜治火為先;痰因寒生者,宜溫中為主。風痰宜散之,非辛溫不可;濕痰宜燥之,非滲利不除。郁痰有虛實,郁兼怒者宜抑肝邪,郁兼憂者宜培肝肺。飲食之痰,亦自不同,有因寒者,有因熱者,有因肥甘過度者,有因酒濕傷脾者,凡此皆能生痰,而其中各有虛實之辨。
又如脾虛不能制濕,腎虛不能納水,皆能生痰,此即寒痰之屬也;或以脾陰乾燥而液化為膠,或以金水偏枯而痰本乎血,此即熱痰之屬也。二者,痰證中十居八、九,是皆虛痰之不可攻者也。(張景岳)
痰證變幻不一,古人不究標本,每著消痰方論,後人遵其法,用之不驗,遂稱痰為怪病。不知痰乃病之標,非病之本也,善治者治其生痰之源,則不消痰而痰自無矣。余詳考之,夫痰之生,有因外感六氣之邪,則脾、肺、胃升降之機失度,致飲食輸化不逮而生者;有因多食肥甘茶酒而生者;有因脾胃陽虛,濕濁凝滯而生者;有因鬱則氣火不舒而蒸變者;又有腎虛水泛為痰者;更有陰虛勞證,龍相之火,上炎鑠肺,以致痰嗽者。
其餘諸痰,皆由濕而生,雖有風、火、燥痰之名,亦皆因氣而化,非風、火、燥自能生痰也。治法:惟痰氣一時壅閉咽喉,不得不暫用豁痰降氣之劑以開之,余皆當治其本,見痰休治痰之論,誠千古之明訓。蓋痰本飲食濕濁所化,人豈能禁絕飲食。若專欲消之,由於外邪者,邪散則痰或可清,如寒痰溫之、熱痰清之、濕痰燥之、燥痰潤之、風痰散之是也。若涉本原者,必旋消旋生,有至死而痰仍未清者矣。
(《臨證指南》)
王節齋云:熱痰則清之,濕痰則燥之,風痰則散之,郁痰則開之,頑痰則軟之,食痰則消之,痰在胸膈者吐之,痰在腸胃者下之。此為實人立法也。若肺虛有痰者,宜保肺以滋其津液;脾虛有痰者,宜培脾以化其痰涎;腎虛有痰者,宜補腎以引其歸藏。○脾、肺二家,往往病則俱病者,因脾為生痰之源,肺為貯痰之器,臟氣恆相通也。
故外證既見咳嗽稠痰、喉干鼻燥之肺病,又見心𩞄倒飽、食少瀉多之脾病。此時若以燥藥補脾則礙肺,以潤藥利肺則礙脾,當斟酌於二者之中,揀去苦寒香燥,務以平調為主,不必專用清肺化痰諸藥。蓋脾有生肺之功,肺無扶脾之力也。宜異功散,加苡仁、麥冬、石斛、桔梗、山藥、扁豆、蓮肉之屬。
○痰在人身,如木之津,如魚之涎,遍身上下,無處不到。故虛痰上溢者,宜補氣行痰,若過用吐藥,則無以滋養經絡,變為腎枯骨痿。(《證治匯補》)
予平生治病,以補中氣為本,故每得效。常治痰多之人,治痰不效,專補中氣,久之,其痰自消。(吳篁池)
白話文:
治療痰症應該要知道根本原因,這樣才能徹底清除痰液,如果只知道治療痰本身,那就大錯特錯了。凡是因火氣引發的痰,應該先治療火氣;因寒冷產生的痰,應該以溫暖脾胃為主。因風邪引起的痰,應該疏散它,不用辛溫的藥物不行;因濕氣引起的痰,應該用乾燥的藥物,不用滲濕利尿的藥物不能去除。因鬱結產生的痰有虛實之分,鬱結兼有怒氣的,應該平息肝火;鬱結兼有憂愁的,應該培養肝肺的功能。飲食引起的痰,也有不同,有的是因為寒冷,有的是因為熱,有的是因為吃太油膩甜膩的食物,有的是因為喝酒導致脾臟受損,這些都能產生痰,而且各自有虛實的區別。
另外,像是脾臟虛弱不能控制濕氣,腎臟虛弱不能納水,都會產生痰,這些都屬於寒痰。或者因為脾陰乾燥導致津液變成黏稠的膠狀物,或者因為肺腎陰液虧虛導致痰的來源是血,這些都屬於熱痰。這兩種情況,在痰症中佔了八九成,都是虛痰,不能用攻伐的藥物來治療。(張景岳)
痰症的變化非常多,古人不探究根本原因,總是寫一些化痰的方劑理論,後人照著做,效果不好,就認為痰是怪病。其實痰只是疾病的表象,不是疾病的根本原因,善於治療的人會治療產生痰的根源,這樣不用化痰,痰自然就消失了。我仔細研究發現,痰的產生,有的是因為感受外界六種邪氣,導致脾、肺、胃的升降功能失調,使得飲食的消化吸收不好而產生痰;有的是因為吃太多油膩甜膩的食物和茶酒而產生痰;有的是因為脾胃陽虛,濕濁停滯而產生痰;有的是因為鬱悶導致氣火不暢而蒸發成痰;還有的是腎虛導致水液上泛成為痰;更有的是陰虛勞損的疾病,導致虛火上炎灼傷肺,導致咳嗽有痰。
其它的痰,都是因為濕氣而產生,雖然有風痰、火痰、燥痰這些名稱,也都是因為氣的變化而形成,不是風、火、燥自己能產生痰。治療方法:只有在痰氣一時堵塞咽喉的時候,不得不暫時用開痰降氣的藥物來疏通,其他的都應該治療根本原因,關於“見痰休治痰”的說法,確實是千古名訓。痰本來就是飲食和濕濁轉化而來,人怎麼可能不吃東西。如果只想要化痰,是因為外邪引起的,邪氣散了,痰或許可以清除,像是寒痰就溫化它、熱痰就清熱它、濕痰就燥濕它、燥痰就滋潤它、風痰就疏散它。如果是涉及到根本原因的,一定會邊消邊生,甚至到死痰都無法清除。
(《臨證指南》)
王節齋說:熱痰要清熱,濕痰要燥濕,風痰要疏散,鬱痰要開解,頑痰要軟化,食積引起的痰要消食,痰在胸膈的要吐出來,痰在腸胃的要瀉下來。這是針對體質強壯的人制定的治療方法。如果肺虛有痰的,應該保養肺的功能來滋潤它的津液;脾虛有痰的,應該培養脾的功能來化解痰涎;腎虛有痰的,應該補腎來引導它歸於藏納。脾和肺這兩個臟器,常常會同時生病,因為脾是產生痰的根源,肺是儲存痰的器官,臟腑的氣機總是互相影響的。
所以外在表現出咳嗽濃痰、喉嚨乾燥、鼻子乾燥的肺病,又表現出心口痞悶、吃不下東西、腹瀉等脾病。這時候如果用燥藥來補脾,會傷害肺,如果用滋潤的藥物來利肺,會傷害脾,應該在這兩者之間斟酌,選擇去除苦寒和燥烈的藥物,儘量用平和的藥物來調和,不必專門使用清肺化痰的藥物。因為脾有生養肺的功能,肺沒有扶助脾的功能。應該用異功散,加上薏仁、麥冬、石斛、桔梗、山藥、扁豆、蓮子等藥物。
痰在人體內,就像樹木的汁液,魚的黏液,遍布全身,無處不在。所以虛弱體質導致痰液上溢的,應該補氣來推動痰液運行,如果過度使用催吐的藥物,就沒有辦法滋養經絡,會變成腎虛骨枯萎。(《證治匯補》)
我平時治療疾病,以補益中氣為根本,所以常常有效。經常治療痰多的人,治療痰效果不好,就專門補益中氣,時間久了,痰自然就消失了。(吳篁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