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十·雜證匯參 (2)
卷十·雜證匯參 (2)
1. 痰
晝行於陽,夜行於陰,常從足少陰之分間,行於五臟六腑。實則行,虛則聚,聚則為痰,散則還為津液血氣,初非經絡臟腑之中,別有邪氣穢物,號稱曰痰,以為身害,必先去之而後已者也。
余幼而喜唾痰,愈唾愈多,已而戒之,每覺喉間梗梗不可耐,輒呷白湯數口,咯出口中,用舌攪研令碎,因而漱之百餘,津液滿口,即隨鼻中吸氣嚥下,以意送至丹田,默合少頃,咽間清泰矣。如未清,再漱再咽,以化盡為度。方咯出時,其味甚咸,漱久則甘,世人乃謂淤濁之物,無澄而復清之理,何其謬哉!吾嘗渡河矣,見舟人掬濁流而貯之甕,糝入礬末,即時澄清,此可以悟治痰之法也。
故上焦宗氣不足,則痰聚胸膈,喉間梗梗,鼻息喘促;中焦營氣不足,則血液為痰,或壅塞脈道,變幻不常;下焦衛氣不足,則勢不悍疾,液隨而滯,四末分肉之間,麻木壅腫。治其本則補之宜先;治其標則化之有法。(《證治準繩》)
液所以養筋,血澀不行,則痰聚於膈上而手足弱。(梅膺祚)
痰之為物,隨氣升降,無處不到,為喘為嗽,為嘔為瀉,為眩暈心嘈,為怔忡驚悸,為寒熱腫痛,為痞滿隔塞。或胸脅漉漉如雷鳴;或渾身習習如蟲行;或身中結核,不紅不腫;或頸項成塊,似癧非癧;或塞於咽喉,狀若梅核;或出於咯吐,形若桃膠;或胸臆間如有二氣交紐;或背心常作一點冰冷;或皮間赤腫如火;或心下寒痛如冰;或一肢腫硬麻木;或脅梢癖積成形;或骨節刺痛無常;或腰腿痠刺無力;或吐冷涎、綠水、黑汁;或夢煙火劍戟叢生;或大小便膿;或關格不通;或走馬喉痹;或齒痛耳鳴;以至勞瘵癲癇;失音癱瘓,婦人經閉帶下;小兒驚風搐搦;甚或無端見鬼,似祟非祟,悉屬痰候。(王隱君)
人身之病,四百有四,外不過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六氣之淫,內不過喜、怒、憂、思、驚、恐、悲七情之傷,變見於臟腑、經絡、皮毛之間而為病,安有所謂怪也?庸工不曉病機,一遇不識之證,輒云怪病多屬痰。況痰非人身之所素有,及津液既病而成痰,則亦隨所在經絡而見證,豈可藉此一語藉為口實耶?○按臟腑津液,受病為痰,隨氣升降,理之常也。
若在皮裡膜外及四肢關節曲折之地,而臟腑之痰何能流注其所?此即本處津液,遇冷遇熱,即凝結成痰而為病,斷非別部之津液,受病成痰,舍其本位而移於他部者。況氣本無形,故能無微不達,而液隨氣運,亦可藉氣周流。至若津液受病成痰,則變為有形而凝滯,焉能隨氣周流於至微至密之所耶?(《馮氏錦囊》)
脾為生痰之原,肺為貯痰之器,此無稽之談也。夫脾為胃行其津液,以灌四旁,而水精又上輸於肺,焉得凝結而為痰?惟腎為胃關,關門不利,故水聚而泛為痰也,則當曰腎為生痰之原。《經》云:受谷者濁,受氣者清,清陽走五臟,濁陰歸六腑。肺為手太陰,獨受諸氣之清,而不受有形之濁,則何可貯痰?惟胃為水穀之海,萬物所歸,稍失轉輸之職,則濕熱凝結為痰,依附胃中而不降,當曰胃為貯痰之器。(柯韻伯)
白話文:
痰,白天在陽氣中運行,夜晚在陰氣中運行,常常從足少陰經的脈絡分支處,運行於五臟六腑之間。 身體機能正常時就流動,虛弱時就凝聚,凝聚就會變成痰,散開又變回津液和血氣。痰本來並不是經絡臟腑中另外產生的邪氣或污穢之物,卻被稱為痰,認為它對身體有害,一定要清除乾淨。
我小時候喜歡吐痰,越吐越多,後來戒掉後,總是覺得喉嚨卡卡的很不舒服,就喝幾口白開水,把痰咳出來,用舌頭攪碎,然後漱口一百多次,等到嘴裡充滿津液時,就用鼻子吸氣吞下去,用意念把它送到丹田,靜默一下,喉嚨就清爽了。如果還不清爽,就再漱再吞,直到把痰都化掉。剛咳出來的時候,痰的味道很鹹,漱久了就會變甜,世人卻認為它是污濁的東西,不可能澄清又變清,真是大錯特錯!我曾經渡河,看到船夫從渾濁的河水中舀水到甕裡,加入明礬末,立刻就變澄清了,這可以啟發我們治療痰的方法。
所以,上焦的宗氣不足,痰就會聚集在胸膈,導致喉嚨卡卡的,呼吸急促;中焦的營氣不足,血液會變成痰,或者阻塞脈絡,症狀變化無常;下焦的衛氣不足,氣勢就不能強勁快速,津液也跟著停滯,在四肢末端和肌肉之間,就會出現麻木腫脹。治療根本就要先補養氣血,治療表象就要用化痰的方法。
津液是用來滋養筋的,如果血行不暢,痰就會聚集在膈以上,導致手腳無力。
痰這種東西,隨著氣的升降而流動,無處不到,會引起喘氣、咳嗽、嘔吐、腹瀉、頭暈、心煩、心悸、驚恐、寒熱、腫痛、胸悶、阻塞等症狀。 有時胸脅會發出像雷鳴般的聲音,有時全身像蟲子爬一樣,有時身上會長出結核,但不紅不腫,有時脖子會長出腫塊,像瘰癧又不像,有時會堵塞在喉嚨,像梅核一樣,有時會咳出像桃膠一樣的痰,有時胸口好像有兩股氣糾結在一起,有時背部常常會感到一點冰冷,有時皮膚會紅腫像火燒一樣,有時心下會感到寒痛像冰凍一樣,有時肢體會腫脹麻木,有時脅肋會積聚硬塊,有時關節會刺痛無常,有時腰腿痠痛無力,有時會吐出冷痰、綠水、黑汁,有時會夢到煙火、刀劍等,有時大小便會有膿,有時會便秘不通,有時會發生急喉痺,有時會牙痛耳鳴,甚至會發展成肺癆、癲癇、失音、癱瘓,婦女會月經不調或白帶異常,小孩會驚風抽搐,甚至會無緣無故看到鬼,像被鬼怪作祟一樣,這些都屬於痰的症狀。
人體生病,共有四百零四種,外在的原因不外乎是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六種外邪侵襲,內在的原因不外乎是喜、怒、憂、思、驚、恐、悲七種情志傷害,這些病變表現在臟腑、經絡、皮膚之間。哪有什麼奇怪的病呢?庸醫不了解病機,一遇到不認識的病症,就說是怪病,大多屬於痰。況且痰並不是人體本來就有的,而是津液生病後才變成痰,也會隨著所在的經絡而出現症狀,怎麼可以拿痰這個說法當成藉口呢? 臟腑的津液因為生病而變成痰,隨著氣的升降而流動,這是正常的道理。
如果在皮膚裡、膜外以及四肢關節彎曲的地方,那麼臟腑的痰怎麼可能流到那裡呢?這應該是這些部位的津液,遇到冷或熱,就凝結成痰而引起的疾病,絕對不是其他部位的津液,因為生病而變成痰,捨棄原本的位置而跑到其他部位。況且氣本來是無形的,所以能夠無所不達,而津液跟著氣的運行,也可以藉由氣來周流全身。至於津液因為生病變成痰,就變成有形而凝滯的東西,怎麼可能跟著氣周流到極其細微的地方呢?
脾是產生痰的根源,肺是儲存痰的器官,這是不實的說法。脾將胃運化的津液輸送到四肢百骸,而水液精華又向上輸送到肺,怎麼會凝結成痰呢?只有腎是胃的關卡,如果關卡不利,水液就會聚集而泛濫成痰,所以應該說腎是產生痰的根源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接受穀物的是濁的,接受氣的是清的,清陽之氣運行到五臟,濁陰之氣歸於六腑。」肺是手太陰經,只接受各種氣的清氣,不接受有形的濁物,怎麼可以儲存痰呢?只有胃是水穀之海,各種食物都匯集於此,如果稍稍失去運轉輸導的功能,濕熱就會凝結成痰,依附在胃中而不能下降,所以應該說胃是儲存痰的器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