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十·雜證匯參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·雜證匯參 (1)

1. 卷十·雜證匯參

2.

哲言

痰病有十:有風痰、濕痰、熱痰、寒痰、郁痰、氣痰、食痰、酒痰、驚痰、虛痰,其源不一。(朱丹溪)

痰本津液所化,行則為液,聚則為痰;流則為津,止則為涎。(《繩墨》)

稠濁為痰,津液凝聚;清稀為飲,水飲留積。綿纏為涎,風熱津所結;清沫為沫,氣虛液不行。(《醫階辨證》)

痰之熱者,如釜上浮漚;痰之寒者,如溝中水浡。(《醫參》)

人自初生,以至臨死,皆有痰。生於脾,聚於胃,以人身非痰不能滋潤也。而其為物,則流動不測,故其為害,上至巔頂,下至湧泉,隨氣升降,周身內外皆到,五臟六腑俱有。正如雲霧之在天壤,無根柢,無歸宿,來去無端,聚散靡定。火動則生,氣滯則甚,風鼓則湧,變怪百端,故痰為諸病之源,怪病皆由痰而成也。

然天之雲霧,陽光一出,即消散無跡;人身之痰,若元陽壯旺,則陰濕不凝,而消滅無跡,其理固相同也。

熱痰者,痰因火盛也。痰即有形之火,火即無形之痰;痰隨火而升降,火引痰而橫行,變生諸證,不可紀極;火借氣於五臟,痰借液於五味;氣有餘則為火,液有餘則為痰。(汪訒庵)

痰,即人之津液,無非水穀之所化。此痰亦既化之物,而非不化之屬也。但化得其正,則形體強、營衛充,而痰涎本皆血氣。若化失其正,則臟腑病、津液敗,而血氣即成痰涎。此亦猶亂世之盜賊,何孰非治世之良民。蓋痰涎之化,本由水穀,使果脾強胃健,則隨食隨化,皆成血氣,焉得留而為痰。

惟其不能盡化,而十留一、二,則一、二為痰矣;十留三、四,則三、四為痰矣;甚至留其七、八,則但見血氣日削,而痰涎日多矣。此其故,正以元氣不能運化,愈虛則痰愈盛也。(張景岳)

人之氣道,貴乎調順,則津液流通,何痰之有?若外為風暑燥濕之侵,內為驚恐憂思之擾,飲食勞倦,酒色無節,營衛不調,氣血敗濁,熏蒸津液,痰乃生焉。○昔肥今瘦者,痰也;眼胞目下如煙燻黑者,痰也;眼目花黑,行動艱難,遍身疼痛者,痰入骨也;面色如土,四肢痿痹,屈伸不利者,風濕挾痰也。(《證治匯補》)

寒痰清,濕痰白,火痰黑,熱痰黃,老痰膠。○痰證初起,停留中焦,頭痛寒熱,類外感證;久則停於脾肺,朝咳夜重,類內傷證;流注肢節疼痛,類風痹證。但痰病胸滿食減,肌色如故,脈滑不勻為異。(《醫學入門》)

熱痰多成煩熱;風痰多成癱瘓;冷痰多成骨痹;濕痰多成倦怠軟弱;驚痰多成心痛癲疾;飲痰多成脅疼臂痛;食積痰多成痞塊痞滿。(《赤水玄珠》)

痰著不出,是無力也。黑痰出於腎,中氣虛寒,腎水泛上也。(周慎齋)

人身無痰,痰者,津液所聚也。五穀入於胃,其糟粕、津液、宗氣,分為三隧。故宗氣積於胸中,出於喉嚨,以貫心、肺而行呼吸焉。營氣者,泌其津液,注之於脈,化而為血,以榮四末,內注五臟六腑,以應刻數焉。衛氣者,出其悍氣之慓疾,而先行於四末、分肉、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。

白話文:

痰的各種病因

痰的病症有十種,分別是:風痰、濕痰、熱痰、寒痰、鬱痰、氣痰、食痰、酒痰、驚痰和虛痰,它們的來源各不相同。(朱丹溪)

痰本來是身體的津液,在體內流動時是液體,當聚集在一起就變成痰;流動時是津液,停滯時就變成口水。(《繩墨》)

濃稠混濁的是痰,是津液凝聚形成的;清澈稀薄的是飲,是水液停留在體內形成的。綿長而黏膩的是涎,是風熱使津液凝結而成的;清稀如泡沫的是沫,是氣虛導致津液無法正常運行所致。(《醫階辨證》)

熱性的痰,就像鍋上浮起的泡沫;寒性的痰,就像溝裡冒出的水泡。(《醫參》)

人從出生到死亡,身體裡都有痰。痰產生於脾臟,聚集在胃裡,因為人體需要痰的滋潤。然而,痰的流動難以預測,所以它造成的危害,上至頭頂,下至腳底,隨著氣的升降,遍布全身內外,五臟六腑都有可能受到影響。這就像天空的雲霧,沒有根基,沒有歸宿,來去無常,聚散不定。火氣旺盛時會產生痰,氣滯時會加重痰,風吹動時會湧出痰,變化多端,所以說痰是各種疾病的根源,很多奇怪的病症都是由痰引起的。

但是,就像天空的雲霧,陽光一出來就消散無蹤;人體內的痰,如果元氣旺盛,陽氣充足,陰濕之氣就不會凝聚,痰也會自然消散,道理是一樣的。

熱痰是因為體內火氣過盛導致的。痰可以看作是有形的火,火可以看作是無形的痰;痰隨著火氣升降,火引導痰橫行,產生各種各樣的病症,數不勝數;火氣借助五臟之氣來發揮作用,痰借助從食物中來的液體來形成。氣過盛就變成火,液體過剩就變成痰。(汪訒庵)

痰,就是人體的津液,是從食物中轉化而來的。痰是經過轉化的產物,並不是不能轉化的東西。如果轉化得正常,身體就會強壯,營養充足,痰液口水也都是氣血的一部分。如果轉化失常,就會導致臟腑生病,津液敗壞,氣血也會變成痰液口水。這就像亂世的盜賊,哪個不是治世的良民呢?痰液的轉化本來是由食物決定的,如果脾胃功能強健,就能夠隨吃隨化,都變成氣血,怎麼會留下形成痰呢?

正是因為不能完全轉化,所以吃下去的食物,留下十分之一、二,就變成十分之一、二的痰;留下十分之三、四,就變成十分之三、四的痰;甚至留下十分之七、八,只會看到氣血日益減少,而痰液日益增多。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,正是因為元氣無法正常運化,身體越虛弱,痰就越多。(張景岳)

人體的氣道,最重要的是要調暢順利,這樣津液才能正常流動,怎麼會有痰呢?如果受到外部風、暑、燥、濕的侵襲,或者內部受到驚恐、憂愁、思慮的干擾,飲食不節制、勞累過度、沉迷酒色,導致營衛不協調、氣血敗壞混濁,熏蒸津液,就會產生痰。曾經肥胖現在消瘦的人,是因為痰的緣故;眼瞼下方像被煙熏黑一樣的人,也是因為痰的緣故;眼睛昏花、視力模糊、行動困難、全身疼痛的人,是因為痰進入骨髓;面色像泥土一樣,四肢麻木、軟弱無力、難以屈伸的人,是風濕夾雜痰的緣故。(《證治匯補》)

寒痰清澈,濕痰白色,火痰黑色,熱痰黃色,老痰黏稠。(《醫學入門》)痰證剛開始時,停留在中焦,會出現頭痛、發冷發熱等症狀,類似外感;時間長了,停留在脾肺,會出現早晨咳嗽,晚上加重等症狀,類似內傷;如果痰流注在肢體關節,就會出現疼痛,類似風濕痺證。但是痰病會出現胸悶、食慾減少,肌肉顏色沒有改變,脈象滑而無規律。(《醫學入門》)

熱痰容易導致煩躁發熱;風痰容易導致癱瘓;冷痰容易導致骨頭疼痛;濕痰容易導致疲倦乏力;驚痰容易導致心痛癲癇;飲痰容易導致脅肋疼痛和手臂疼痛;食積痰容易導致腹部痞塊和脹滿。(《赤水玄珠》)

痰在體內難以排出,是身體虛弱無力的表現。黑色痰液是腎臟的問題,是中氣虛寒,腎水上泛所致。(周慎齋)

人體並不是天生就有痰的,痰是津液積聚形成的。食物進入胃之後,其糟粕、津液和宗氣會分成三個途徑。宗氣積聚在胸中,從喉嚨出來,貫穿心肺,進行呼吸;營氣會將津液分泌出來,注入脈絡,化為血液,滋養四肢末端,內注五臟六腑,以應對身體的各種需求;衛氣則會釋放快速而強勁的能量,先到達四肢末端、肌肉和皮膚之間,不停地運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