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十一·雜證匯參 (32)
卷十一·雜證匯參 (32)
1. 頭痛
(附雷頭風、頭響、頭搖、頭重)
經義
故春氣者病在頭。○頭痛數歲不已,當犯大寒,內至骨髓。髓者,以腦為主,腦逆故頭痛,齒亦痛,名曰厥逆。○頭痛巔疾,下虛上實,過在足少陰、巨陽。○心煩頭痛,病在膈中,過在手巨陽、少陰。○頭痛耳鳴,九竅不利,腸胃之所生。(《素問》)
真頭痛,頭痛甚,腦盡痛,手足寒至節,死不治。(《靈樞》)
哲言
頭痛有正頭痛、偏頭痛、風寒頭痛、濕熱頭痛、厥逆頭痛、痰厥頭痛、熱厥頭痛、濕厥頭痛、氣厥頭痛、真頭痛、醉後頭痛,又有腦風、首風,炭氣燻人,亦作頭痛。(《東醫寶鑑》)
外感頭痛,如破如裂,無有休歇;內傷頭痛,其勢稍緩,時作時止。(《見聞錄》)
太陽頭痛:惡風寒,脈浮緊,痛在巔頂、兩頭角。少陽頭痛:往來寒熱,脈弦細,痛連耳根。陽明頭痛:發熱自汗,脈長大,痛連目眥、頰、齒。太陰頭痛:有痰,體重,脈沉緩。少陰頭痛:足寒氣逆,脈沉細。厥陰頭痛:吐痰沫,厥冷,脈浮緩,痛引目系。此六經頭痛,兼挾外邪也。(《東垣十書》)
因風而痛,抽掣惡風;因暑而痛,煩心惡熱;因寒而痛,細急、惡寒、戰慄;因濕而痛,頭重,天陰尤甚;因痰而痛,昏憒欲吐;氣虛痛,遇勞則甚,其脈大;血虛痛,痛連魚尾,善驚惕,其脈芤。若諸藥不效,此督脈為病。(羅謙甫)
《內經》云:頭痛巔疾,下虛上實,過在足少陰、巨陽,甚則入腎。眴蒙招尤,目冥耳聾,下實上虛,過在足少陽、厥陰,甚則入肝。按:下虛者,腎虛也,腎虛則頭痛。上虛者,肝虛也,肝虛則頭暈。眴蒙者,如以物蒙其首,招搖不定。目冥、耳聾,皆暈之狀也。肝虛頭暈,腎厥巔痛,不同如此。(婁全善)
頭痛一證,病家視其疾微而輕忽之,醫家盡認傷寒而妄治之,此辨之不可不早也。夫經言外感有頭痛,內傷亦有頭痛,豈容混治而無所區別?第外感頭痛,有陽經、有陰經。如太陽、陽明、少陽頭痛,屬陽經;厥陰頭痛屬陰經。然其初發,身必寒熱,背必痠痛,項必強痛,或目珠額痛,或耳聾脅痛,其脈必緊數。
其厥陰頭痛,無熱,嘔而吐沫。若素無頭痛之患,而忽然暴發,痛兼表證,及按摩縛束而痛不定者,乃外感之頭痛。治在風池、風府,調其陰陽。汗在表而散在巔;清在陽而溫在陰也。內傷頭痛,有陰虛,有陽虛。如火升巔頂作痛者,必煩躁內熱,面赤口渴,大便秘結,其脈大數而空,或細數而弦,屬陰虛。
如寒沖髓海作痛者,必羞明畏寒,手足厥冷,面多青慘,大便溏泄,其脈細遲而微,或虛大無力,屬陽虛。然其初發,身無寒熱,神必倦怠,食必不甘。若素有頭痛之患,而忽然暴發,痛無表證,及按摩縛束而痛稍緩者,乃內傷之頭痛。治在水火二臟,調其營衛,補真陰而益元陽,病在上而治在下也。
白話文:
頭痛 (包含雷頭風、頭響、頭搖、頭重)
經典說法:
春天時的病容易表現在頭部。頭痛持續數年不好,可能是因為受到極寒侵襲,寒邪深入骨髓。骨髓以腦為主要,腦氣逆亂就會導致頭痛,連帶牙齒也會疼痛,這種情況稱為「厥逆」。頭頂的疼痛,屬於下虛上實的狀況,問題出在足少陰腎經和足太陽膀胱經。心煩引起的頭痛,問題在於胸膈,原因在於手太陽小腸經和手少陰心經。頭痛伴隨耳鳴,身體各個孔竅不通暢,多半是腸胃功能失調引起的。
真正的頭痛,會痛到非常劇烈,連腦髓都疼痛,手腳冰冷到關節處,這種情況是無法治癒的。
醫家見解:
頭痛有很多種類型,包括正頭痛、偏頭痛、風寒頭痛、濕熱頭痛、厥逆頭痛、痰厥頭痛、熱厥頭痛、濕厥頭痛、氣厥頭痛、真頭痛、酒後頭痛,還有腦風、首風等,甚至吸入炭氣也會引起頭痛。
外感引起的頭痛,感覺像頭要裂開一樣,持續不斷;內傷引起的頭痛,通常比較緩和,時痛時止。
太陽經頭痛:會怕風怕冷,脈象浮而緊,疼痛位置在頭頂和兩側額角。少陽經頭痛:會時冷時熱,脈象弦而細,疼痛位置連到耳根。陽明經頭痛:會發熱自汗,脈象長而有力,疼痛位置連到眼角、臉頰和牙齒。太陰經頭痛:會有痰,身體沉重,脈象沉而緩慢。少陰經頭痛:腳會冰冷,氣往上逆,脈象沉而細微。厥陰經頭痛:會吐痰沫,四肢厥冷,脈象浮而緩慢,疼痛位置牽引到眼睛。這六經的頭痛,都同時伴隨外感邪氣。
因為風邪引起的頭痛,會抽痛並怕風;因為暑邪引起的頭痛,會煩躁怕熱;因為寒邪引起的頭痛,會疼痛急促、怕冷、發抖;因為濕邪引起的頭痛,會感覺頭部沉重,陰天時更嚴重;因為痰引起的頭痛,會頭昏想吐;氣虛引起的頭痛,勞累後會更嚴重,脈象會變大;血虛引起的頭痛,疼痛位置連到眼尾,容易驚恐,脈象是空虛的。如果各種藥物都無效,可能是督脈出現問題。
《內經》說:頭痛和頭頂的疾病,屬於下虛上實,問題出在足少陰腎經和足太陽膀胱經,嚴重的話會影響到腎臟。如果眼睛昏花、耳朵聽力下降,這是下實上虛的狀況,問題出在足少陽膽經和足厥陰肝經,嚴重的話會影響到肝臟。下虛是指腎虛,腎虛會導致頭痛。上虛是指肝虛,肝虛會導致頭暈。眼睛昏花,感覺像被東西蒙住頭一樣,搖晃不定。眼睛昏花和耳朵聽力下降,都是頭暈的症狀。肝虛導致頭暈,腎虛導致頭頂疼痛,兩者有所不同。
對於頭痛這個病,患者往往因為覺得它很輕微而輕忽,醫生則常常把它當作是傷寒而錯誤治療,因此必須及早辨別清楚。經文說,外感會引起頭痛,內傷也會引起頭痛,難道可以混為一談不加以區別嗎?外感頭痛,有屬於陽經的,也有屬於陰經的。如太陽經、陽明經、少陽經頭痛,屬於陽經;厥陰經頭痛,屬於陰經。這些頭痛剛開始發作時,身體一定會有發冷發熱、背部痠痛、脖子僵硬、或是眼睛額頭疼痛、或是耳鳴脅痛等症狀,而且脈象一定是緊數的。
厥陰經的頭痛,不會發熱,但會想吐而且吐出泡沫。如果原本沒有頭痛的毛病,突然發作,而且頭痛伴隨表證(如發冷發熱等),或是按摩或綁束頭部後頭痛沒有固定位置,就是屬於外感引起的頭痛。治療重點在風池穴、風府穴,調和身體的陰陽平衡。讓發汗來解除表邪,頭頂部的病痛則用發散方式治療;陽經的問題要清熱,陰經的問題要溫補。內傷頭痛,有屬於陰虛的,也有屬於陽虛的。如果感覺熱氣往頭頂竄,引起頭痛,通常會有煩躁、內熱、臉色發紅、口渴、大便秘結的狀況,脈象大而有力但又顯空虛,或是細數而弦,這屬於陰虛。
如果感覺寒氣侵襲腦髓,引起頭痛,通常會有怕光怕冷、手腳冰冷、臉色青白、大便稀溏的狀況,脈象細遲而微弱,或是虛大無力,這屬於陽虛。內傷頭痛剛開始發作時,身體不會發冷發熱,只會感到疲倦,食慾不振。如果原本就有頭痛的毛病,突然發作,而且頭痛沒有表證,按摩或綁束頭部後頭痛會稍微緩解,就是屬於內傷引起的頭痛。治療重點在於腎臟和心臟,調理營衛,滋補真陰和元陽,病在上面卻要從下面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