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六·雜證匯參 (39)
卷六·雜證匯參 (39)
1. 吐咳血
血,陰類也。陰虛之人,水虧不能滋木,營血必傷。所以陽火獨治,而不得血潤,則必吸動腎水以自救,無奈滴水不能濟盛火,反從火化而升煎成血。咯血云出於腎者此也。(程郊倩)
吐血一證,人惟知氣逆血溢,火升血泛,不知血在臟腑,另有膈膜隔定,其血不能滲溢。夫膈膜者,極薄極脆,凡有所傷則破,破則血溢於上矣。(劉默生)
補編
吐血不止者,柏葉湯主之。○心氣不足,吐血、衄血,瀉心湯主之。(《金匱》)
按:心氣不足二字,當是有餘二字。若是不足,如何用此方治之?必是傳寫之訛。(《醫宗金鑑》)
治吐血有三訣:宜行血不宜止血。血不循經絡者,氣逆上壅也。行血則循經絡,不止自止;止之則血凝,血凝則發熱、惡食,病日痼矣。宜補肝不宜伐肝。《經》曰:五臟者,藏精氣而不瀉者也。肝藏血,吐血者,肝失其職也。養肝則肝氣平,而血有所歸;伐肝則肝虛不能藏血,血愈不止矣。
宜降氣不宜降火。氣有餘便是火,氣降則火降,火降則氣不上升,血隨氣行而無溢出上竅之患矣。降火必用寒涼,反傷胃氣,胃氣傷則脾不能統血,血愈不能歸經矣。(繆仲淳)
《經》曰中焦取汁,化而為赤,是謂血。又曰奉心化赤而為血。是血雖生於心藏於肝,而實由於中焦水穀之精微化生者也。醫者一見血證,便以為熱,概用清涼,初病火旺者,服之亦愈;若中氣虛弱之人,屢發屢服,未有不傷脾土者也。脾土一傷,絕其化源,而不斃者鮮矣。
凡痰中帶血,或吐一、二口不多者,乃絡脈之血,最易傷人。《經》曰:陽絡傷,血外溢。若不咳嗽,尚可醫治;血雖止而咳不止,雖仙莫救。間有生者,或富貴有力,信任明醫,十中可得一、二;若貧賤之人,百無一生。其有大吐數碗,乃衝任之血充膚熱肉滲皮毛者也,能食無嗽喘證,雖多無傷,調理亦易。
頗有自少吐至老者,亦有傾盆而來不可遏止,一、二日即死者。要之,少者,經絡之血,經絡通臟腑,雖少最深;多者,皮膚之血,皮膚在外,雖多亦淺。俗醫以為多者屬胃血,少者屬臟血,不知臟者藏也,不可以傷。真藏之血,若吐一口,不出五日即死,尚奚治焉?夫吐血雖屬傷陰,治宜滋陰養血,然亦有陽虛不能攝血而外溢者,宜用參、苓、耆、術補氣攝血。
若陽虛已極,畏寒足冷,飲食不進,嘔吐泄瀉者,急用薑、桂、附子,勿泥吐血屬火,而概用滋陰也。(吳仁齋)
痰中帶血,多屬脾經,須分痰血先後施治。先見血而後嗽痰者,此相火上炎,煎熬成痰,治宜降火為主。若用消痰之藥,則血溢而不止。先痰嗽而後見血者,是極熱生痰,載血上行,治宜消痰為要。若用止血之藥,則痰滯而不行。(《證治匯補》)
白話文:
血屬於陰性的物質。陰虛的人,因為體內水分不足而無法滋養肝木,導致營血受損。這樣一來,體內的陽火就會獨自旺盛,因為沒有血液的滋潤,便會吸取腎水來自我補救。然而,少量的腎水無法撲滅旺盛的火氣,反而被火煎熬轉化成血液。這就是為什麼有人認為咯血是源於腎的原因。
吐血這個症狀,人們只知道是氣逆導致血液上湧,火氣上升使血液外溢。但實際上,血液在臟腑之中,有膈膜隔開,正常情況下血液無法滲透出來。膈膜非常薄而脆弱,一旦受傷就會破裂,破裂後血液就會上溢到上面。
補編
吐血不止的情況,可以用柏葉湯來治療。心氣不足導致吐血、流鼻血,可以用瀉心湯來治療。
(這裡有個按語,指出原文"心氣不足"應為"心氣有餘",因為如果心氣不足,怎麼會用瀉心湯這種藥來治療呢?肯定是抄寫錯誤。)
治療吐血有三個要點:第一,要活血而不是止血。如果血液不按經絡運行,那就是氣逆導致上壅。活血能使血液回歸經絡,自然會止血;如果止血反而會讓血液凝結,導致發熱、食慾不振,病情也會日益加重。第二,要補肝而不是瀉肝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五臟是儲藏精氣的,而不是排洩的。肝臟儲藏血液,吐血表示肝臟失去職責。養肝能夠平息肝氣,讓血液有所歸宿;瀉肝則會導致肝臟虛弱,無法儲藏血液,吐血反而會更嚴重。
第三,要降氣而不是降火。氣有多餘就代表有火,降氣就能降火,火降了氣就不會上升,血液也會隨著氣的運行而不會外溢。如果直接降火,會用到寒涼的藥物,反而會傷害胃氣。胃氣受損,脾臟就不能統攝血液,血液就更難回歸經絡。
《黃帝內經》說,中焦提取水穀精微,轉化為紅色,這就叫作血。又說,心接受精微,轉化成紅色而為血。可見血雖然產生於心,儲藏於肝,但實際上是從中焦水穀的精微轉化而來的。醫生只要看到吐血的症狀,就認為是體內有熱,一概使用清涼的藥物。如果是初病火旺,這樣用藥確實有效。但如果是中氣虛弱的人,反覆發作又反覆服用清涼藥,沒有不傷害脾胃的。脾胃一旦受損,就會斷絕血液的來源,很少有人不會因此而死的。
痰中帶血,或者只吐一兩口,量不多的情況,是絡脈的血,最容易傷人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陽絡受傷,血液會外溢。如果沒有咳嗽,還能醫治;如果血雖然止住了,但咳嗽卻不停,就算神仙也救不了。偶爾有能活下來的,也是因為家裡富裕,有能力請到高明的醫生,十個裡面大概能救活一兩個;如果是一般貧窮的人,幾乎沒有生還的希望。至於大口吐好幾碗血,那是衝脈和任脈的血,因為身體發熱,充斥在皮膚肌肉而從毛孔滲出來的。這種情況只要能吃東西,沒有咳嗽、氣喘的症狀,即使吐得多也沒有什麼傷害,調理起來也比較容易。
有些人從小就吐血到老,也有些人吐血像倒水一樣,一下子就止不住,一兩天就死了。總之,少量吐血是經絡的血,經絡連通臟腑,雖然量少,但問題最嚴重;大量吐血是皮膚的血,皮膚在外,雖然量多,但問題比較輕。庸醫以為吐得多是胃出血,吐得少是臟腑出血,卻不知道臟腑是儲藏精氣的,不可以受到損傷。真正的臟腑出血,如果吐一口,不出五天就會死亡,還談什麼治療?吐血雖然屬於傷陰,治療應該滋陰養血,但也有因為陽虛不能固攝血液而外溢的情況,應該用人參、茯苓、黃耆、白朮等補氣攝血。
如果陽虛已經非常嚴重,出現畏寒怕冷、手腳冰涼、食慾不振、嘔吐、腹瀉等症狀,就要趕緊用生薑、桂枝、附子等溫熱的藥物來治療,不要執著於吐血一定是火熱,而一概使用滋陰的藥物。
痰中帶血,多屬於脾經的問題,必須區分痰和血出現的先後順序來治療。如果先見血後咳嗽有痰,這是因為相火上炎,煎熬成痰,治療應該以降火為主。如果用化痰的藥物,反而會導致血溢不止。如果先咳嗽有痰後見血,是因為體內極熱產生痰,痰裹挾著血液上湧,治療應該以化痰為主。如果用止血的藥物,反而會導致痰滯留不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