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六·雜證匯參 (38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·雜證匯參 (38)

1. 吐咳血

經義

陽明司天,咳不止,而白血出者死。○怒則氣逆,甚則嘔血。(《素問》)

哲言

夫吐血,咳逆上氣,其脈數而有熱,不得臥者死。○酒客咳者,必吐血。此因極飲所致。(《金匱》)

心主血而不能藏,夜則復歸於肝;肝藏血而不能主,晝則聽命於心。心為君,肝為相,君火一動,相火從之,相火一動,六經之火從之,火動則血隨以動,火升則血隨以升。(《明醫指掌》)

涎唾中有少血散漫者,此腎中相火炎上之血也。若血如紅縷,從痰中咳出者,此肺絡受熱傷之血也;若咳出白血,淺紅色似肉似肺者,必死。(朱丹溪)

失血於口者,有咽、喉之異。蓋上焦出納之門戶,惟咽、喉二竅而已。咽為胃之上竅,故由於咽者必出於胃;喉為肺之上竅,故由於喉者必出於肺。然喉連於肺,而實統五臟之清道;咽連於胃,而實統六腑之濁道。此其出於肺者,人知病在五臟,而不知其出於胃者,亦多有由於臟也。

《經》曰:五臟者,皆稟氣於胃。胃者,五臟之本也。然則五臟之氣,皆稟於胃,而五臟之病,獨不及於胃乎?今見吐血之證,古人云嘔血者出於胃,而豈知其亦由於臟也。蓋凡胃火盛而大吐者,此本胃家之病,無待言也。至若怒則氣逆,甚則嘔血者,亦出於胃,此氣逆在肝,木邪乘胃而然也。

又知欲火上炎,甚則嘔血者,亦出於胃,此火發源泉,陰邪乘胃而然也。由此觀之,則凡五志之火,皆能及胃,而血出於咽者,豈止胃家之病?但咳而出者,必出於喉,出於喉者,當察五臟;嘔咯而出者,必出於咽,出於咽者,則五臟六腑皆能及之。且胃以水穀之海,為多氣多血之府,而實為衝任血海之源,故凡血枯經閉者,當求生血之源,源在胃也;嘔血吐血者,當求動血之源,源在臟也。○凡咳血、嗽血者,諸家皆言其出於肺;咯血、唾血者,皆言其出於腎。

是豈足以盡之?而不知咳、嗽、咯、唾等血,無不有關於腎也。何也?蓋腎脈從腎上貫肝膈,入肺中,循喉嚨,夾舌本,其支者,從肺出,絡心,注胸中。此肺腎相連,而病則俱病矣。且血本精類,而腎主五液,故凡病血者,雖有五臟之辨,然無不由於水虧,水虧則火盛,火盛則刑金,金病則肺燥,肺燥則絡傷而嗽血,液涸而成痰。此其病標固在肺,而病本則在腎也。

苟欲舍腎而治血,終非治之善者,第腎中自有水火,水虛本不能滋養,火虛尤不能化生,有善窺水火之微者,則洞垣之目無過是矣。(張景岳)

心無血養則生熱,熱氣熏胸中,以致金畏熱而不敢降,一呼一吸,僅在分寸間作潛伏狀,火既熏蒸於下,氣復促逼於上,凡筋膜間之若津若液,皆被火煎成血,而隨燥氣上升,咳、吐、咯間,莫不帶紅。欲求血之不枯、液之不竭,不可得也。惟宜保定心肺之氣,取生養於甘涼,使液足於上,降下蔭及營陰而益水,燥熱門中霧露之溉也。○制火者,不獨水也,血足亦令焰息。

白話文:

[吐咳血]

經義

如果陽明經當令時,出現持續咳嗽,並且咳出白色帶血的痰,這是很危險的,代表生命即將走到盡頭。另外,如果過於憤怒,會導致氣血逆亂,嚴重時會吐血。(出自《素問》)

哲言

如果吐血,同時出現咳嗽、氣喘、呼吸急促,脈搏跳動快而且有發熱的症狀,無法躺臥休息,這也是很危險的,代表生命垂危。另外,經常喝酒的人如果咳嗽,通常會吐血,這是因為過度飲酒造成的。(出自《金匱》)

心臟主管血液,但無法儲藏血液,晚上血液會回歸到肝臟;肝臟可以儲藏血液,但不能主導血液運行,白天則聽從心臟的指揮。心臟如同君主,肝臟如同宰相,君主的火一動,宰相的火也會跟著動,宰相的火一動,全身各經脈的火都會跟著動,火氣一旦動起來,血液也會跟著動,火氣上升,血液也會跟著上升。(出自《明醫指掌》)

如果痰液或口水中帶有少許散開的血絲,這是腎中的相火過旺導致的出血。如果咳出的血呈現紅色絲狀,並混在痰中,這是肺部經絡受到熱邪損傷所致的出血;如果咳出白色帶血的痰,顏色淺紅,看起來像肉或像肺組織,這也是很危險的,代表生命垂危。(出自朱丹溪的醫學著作)

從口中流失的血液,有可能是咽喉或喉嚨的問題。因為上焦(指胸部以上)出入的通道只有咽喉這兩個孔道。咽是胃上方的開口,所以從咽部出來的血必定來自於胃;喉是肺上方的開口,所以從喉嚨出來的血必定來自於肺。然而,喉嚨雖然連接肺部,實際上統管五臟的清氣通道;咽部雖然連接胃部,實際上統管六腑的濁氣通道。因此,從肺出來的血,人們知道病在五臟,但是從胃出來的血,卻很少有人知道也有可能是因為五臟的問題。

《黃帝內經》說:五臟的精氣都來自於胃。胃是五臟的根本。既然五臟的精氣都來自於胃,那麼五臟的疾病難道就不會影響到胃嗎?現在看到吐血的症狀,古人認為吐血是胃的問題,但是難道就沒有可能是五臟的問題嗎?一般來說,胃火旺盛而大量吐血,這確實是胃本身的問題,無需多言。但是,如果因為憤怒而導致氣血逆亂,嚴重時吐血,這也可能源於胃,這是因為肝氣不順,肝木之邪侵犯了胃。

另外,如果因為性慾過盛導致火氣上炎,嚴重時吐血,這也可能源於胃,這是因為慾火過旺,陰邪侵犯了胃。由此可見,各種情志的火氣都可能影響到胃,而從咽部流出的血,難道只能是胃的問題嗎?如果因為咳嗽而出血,必定是從喉嚨出來的,要觀察是否為五臟的疾病;如果是嘔吐而出血,必定是從咽部出來的,可能是五臟六腑的疾病。而且胃是水穀之海,是氣血充盛的府臟,也是衝脈和任脈血海的源頭,所以如果出現血枯經閉的現象,應該要找到產生血液的源頭,這個源頭就在胃;如果是嘔血吐血,應該要找到引發血液動盪的源頭,這個源頭在五臟。一般來說,咳嗽出血,大家都認為是肺的問題;咯血、唾血,大家都認為是腎的問題。

難道這些就足以說明所有情況嗎?其實大家不知道,咳嗽、嗽血、咯血、唾血等出血現象,都與腎臟有關。為什麼呢?因為腎脈從腎臟向上穿過肝膈,進入肺部,沿著喉嚨,夾著舌根,它的分支從肺部出來,連絡心臟,注入胸中。這樣肺和腎就相互連接,所以如果生病,兩者都會受到影響。而且血液本質上屬於精氣的範疇,腎臟主管體內的水液,所以凡是與血液有關的疾病,雖然要區分五臟,但是都與腎中水液不足有關,水液不足就會導致火氣旺盛,火氣旺盛就會剋制肺金,肺臟生病就會乾燥,肺乾燥就會導致肺絡受損而出血,液體耗竭就會形成痰。所以病症的表象雖然在肺,但病根卻在腎臟。

如果捨棄腎臟來治療出血,終究無法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。因為腎臟本身有水火之分,水虛弱就無法滋養身體,火虛弱就無法產生氣化作用。只有善於觀察水火微妙變化的人,才能夠明察秋毫。(出自張景岳的醫學著作)

心臟如果沒有血液的滋養就會產生熱,熱氣熏蒸胸中,導致肺金因為畏懼熱而不敢下降,呼吸之間只能在微小的空間進行,就好像潛伏著一樣。火氣從下方往上熏蒸,氣息又向上逼迫,導致身體的筋膜間如同津液一般的物質,都被火煎熬成血,然後隨著燥熱之氣上升,咳嗽、吐、咯出的東西,都會帶有血絲。想要血液不枯竭、液體不耗竭,是不可能的。只有保護好心肺之氣,從甘涼的食物中攝取營養,使體內液體充足,潤澤營陰,補充水分,才能夠像霧露一樣滋潤乾燥的部位。另外,抑制火氣的不只有水,血液充足也能夠使火焰熄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