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十·雜證匯參 (34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·雜證匯參 (34)

1. 不寐(附欠)

飲食、痰火為實,新產、病後為虛。(《臨證指南》)

不寐有由真陰虧損,孤陽漂浮者,此水虧火旺,火主乎動,氣不得安。蓋肺為上竅,居陽分至高,腎為下竅,居陰分最下。肺主氣,腎藏氣,旦則上浮於肺而動,夜則下入於腎而靜。仙家所謂子藏母胎,母隱子宮,水中金也。若水虧火旺,肺金畏火,不納腎水,陰陽俱動,故不寐。

治宜六味丸加知、柏之類。有由胃不和者,蓋胃氣本下行,而寐亦從陰而主下,今胃氣上逆,則壅於肺而息有音,不得從其陰降之道,故亦不寐。藥宜橘紅、甘草、石斛、茯苓、半夏、神麯之類。(沈金鰲)

婦人肥盛,多郁不得眠者,從鬱結痰火治。大抵膽氣宜靜,濁氣痰火擾之則不眠,宜用溫膽湯、豬膽汁、炒半夏曲,加柴胡、棗仁,立效。○平人不得臥,多起於勞心思慮,喜怒驚恐。舉世用補心安神藥鮮效。曷知五志不伸,往往生痰聚飲,飲聚於膽,則膽寒肝熱,故魂不歸肝而不得臥。《內經》用半夏湯滌其痰飲,陰陽通,其臥立至。(張路玉)

凡病後、產後不得眠者,此皆血氣虧虛,心脾二臟不足。雖有痰火,不可過攻,當以補養為君,而略佐清痰火之藥。其有不因病後而不寐者,雖屬痰火有餘,而處治亦必佐以養血補虛之藥,方為妥當。(徐東皋)

凡治病者,服藥即得寐,此得效之徵也。正以邪居神室,臥必不安,若藥已對證,則一匕入咽,群邪頓退,盜賊甫去,民即得安。此其治亂之機,判於頃刻,藥之效否,即此可知。其有誤治妄投者,反以從亂,反以助虐,必致煩惱懊憹,更增不快。知者見幾,當以此預知矣。(張景岳)

選案

一人患陰虛火旺,徹夜不眠者兩月,食廢形削。方用人參、棗仁、茯神、遠志、生地、當歸、五味子、麥冬,佐以琥珀、辰砂、金銀器,百劑而瘳。此證心經雖有火,幸未灼肺,多服補陰收斂之劑,水火自然升降矣。(繆仲淳)

宛平王中堂,患一奇證,每寐即夢持重搬運,甚覺困乏而醒,睡去,其夢如故,一夜數十次。醫用參、歸、棗仁、茯神、遠志養血安神之藥,愈服愈甚。診脈兩寸洪大有力,兩關洪大兼弦,兩尺洪弦無力,知為藥誤。蓋寐者,心神藏納於腎,乃水火既濟之時。心猶人也,腎猶舍也,今心陰不足,腎火獨亢,乃遂上炎之性,而失下交之象矣。

蓋心中之水,真水也;腎中之火,真火也。水火互藏其根,故心能下交,腎能上攝。今心腎已成不交之象,復補其心陽,愈增其上炎之勢,焉能使陽會於陰,元神凝聚於內乎?乃以重劑八味湯,加牛膝、五味子,用燈心、蓮子作引,數服而愈。(馮楚瞻)

一婦不眠兩月,眩暈脅痛,咳嗽嘔吐。醫謂氣血兩虛,服補藥不效。診左關脈弦數有力,右關弦滑而濡。斷為肝火上逆,脾有濕痰。蓋脾為心之子,脾有邪則心不能捨於脾,謂之母不捨子,故不眠。脾中有痰,故作暈亦作嘔;肝火上逆,故作咳作嘔亦作暈。方用半夏、陳皮、蒼朮、煨姜,燥脾中之濕痰;黃連、香附、竹茹、白芍,平上逆之肝氣。

白話文:

失眠(附帶打哈欠)

飲食不節制、體內有痰火是屬於實證的失眠;產後或生病後的失眠,則多是虛證。(出自《臨證指南》)

失眠的原因有的是因為體內真陰虧損,導致虛火上浮,這是因為腎水不足,導致火氣旺盛,火性主動,所以氣無法安靜下來。肺位於上部,屬於陽性,位置最高;腎位於下部,屬於陰性,位置最低。肺主管氣,腎儲藏氣,白天氣向上浮動到肺而活動,夜晚則向下進入腎而靜止。道家將此比喻為「子藏母胎,母隱子宮」,如同水中的金。如果腎水虧損,導致火氣旺盛,肺金會懼怕火,無法接納腎水,造成陰陽都躁動不安,因此導致失眠。

治療上,應該使用六味丸加上知母、黃柏之類的藥材。另外,失眠也有因為腸胃不和引起的。因為胃氣本應向下運行,而睡眠也屬陰而主向下,如果胃氣向上逆行,就會阻塞在肺部,導致呼吸有聲音,無法順從陰氣下行的規律,因此也造成失眠。治療上,應該使用橘紅、甘草、石斛、茯苓、半夏、神麯之類的藥材。(出自沈金鰲)

肥胖的婦女,常常因為情志不暢而失眠,應該從疏理鬱結、清除痰火的方向治療。大體來說,膽氣宜於寧靜,如果受到濁氣和痰火的干擾就會失眠,應該使用溫膽湯、豬膽汁、炒製過的半夏曲,再加上柴胡、酸棗仁,效果會很快。一般人無法入睡,大多是因為勞累過度、思慮過多、或者有過度喜悅、憤怒、驚恐的情緒。世人大多使用補心安神的藥物,但往往效果不佳。怎麼知道是「五志」沒有得到舒展,常常會產生痰液、積聚飲液,飲液積聚在膽,就會導致膽寒肝熱,所以魂魄無法歸藏於肝臟,而無法入睡。《內經》使用半夏湯來清除痰飲,使陰陽調和,就能夠立即入睡。(出自張路玉)

凡是生病後、產後的失眠,都是因為氣血虧虛,心脾二臟不足所導致。即使有痰火,也不宜過度攻伐,應該以補養為主,稍微輔助清痰火的藥物。如果失眠並非因為病後所導致,即使屬於痰火有餘,治療上也必須佐以養血補虛的藥物,才算妥當。(出自徐東皋)

凡是治療疾病,如果吃了藥就能入睡,這就是藥效顯現的徵兆。這是因為邪氣侵入神志,使人無法安睡,如果藥物對症,只要一小口下肚,邪氣就會立刻退散,就像盜賊剛被趕走,人民就能安居樂業。這說明治療疾病的關鍵就在於頃刻之間,藥物是否有效,從這裡就可以知道。如果錯誤治療或隨意用藥,反而會導致情況更糟,增加煩惱不安。明智的人應該預見到這些,並以此為警惕。(出自張景岳)

案例選編

有個人患有陰虛火旺,連續兩個月徹夜難眠,食慾不振、身體消瘦。處方使用人參、酸棗仁、茯神、遠志、生地、當歸、五味子、麥冬,佐以琥珀、辰砂、金銀器,服用上百劑後痊癒。這個病症雖然是心經有火,但幸好沒有灼傷到肺,多服用了滋陰收斂的藥物,水火自然就能夠升降調和。(出自繆仲淳)

一位王姓官員,得了一種怪病,每次入睡都會夢見搬運重物,感到非常疲憊而醒來,然後再睡,夢境依舊,一夜數十次。醫生使用人參、當歸、酸棗仁、茯神、遠志等養血安神的藥物,反而越服越嚴重。診脈發現兩寸脈洪大有力,兩關脈洪大兼弦,兩尺脈洪弦而無力,這才知道是誤用藥物。因為睡眠時,心神應該藏納於腎,是水火既濟的時候。心就像人,腎就像住所,現在心陰不足,腎火獨自亢盛,腎火就會上炎,而失去與心陰交合的狀態。

心中的水是真水,腎中的火是真火。水火互相藏匿根基,所以心能向下交合,腎能向上攝納。現在心腎已經形成不交合的狀態,如果再補益心陽,反而會增加上炎的趨勢,怎麼能讓陽氣與陰氣會合,使元神凝聚在體內呢?於是使用重劑量的八味湯,加上牛膝、五味子,以燈心草、蓮子作為藥引,服用數帖後就痊癒了。(出自馮楚瞻)

一位婦女失眠兩個月,同時出現頭暈、脅痛、咳嗽、嘔吐的症狀。醫生認為是氣血兩虛,服用補藥沒有效果。診脈發現左關脈弦數有力,右關脈弦滑而濡,判斷為肝火上逆,脾有濕痰。因為脾為心之子,脾有邪氣,心就不能安居於脾臟,這叫做「母不捨子」,所以無法入睡。脾中有痰,所以產生頭暈和嘔吐;肝火上逆,所以產生咳嗽、嘔吐和頭暈。處方使用半夏、陳皮、蒼朮、煨姜,燥化脾中的濕痰;黃連、香附、竹茹、白芍,平息上逆的肝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