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十三·女科原旨 (15)
卷十三·女科原旨 (15)
1. 雜病
此五者,皆因所稟五臟之氣虛弱,不能滋養充達,以故骨脈不強,致令肢體痿軟。然其要,總歸於胃。蓋胃者,水穀之海,五臟之本,六臟之大源也。治法必先以脾胃為主,俱用補中益氣湯,以滋化源,兼服地黃丸。仍令壯年乳母哺之,多能全形。(薛立齋)
五硬者,仰頭吸氣,難以動搖,氣壅作痛,連於胸膈,肢冷而硬,此陽氣不營於四末也。《經》曰:脾主四肢,又曰:脾主諸陰。今手、足冷而硬者,獨陰無陽也。此證從肝、脾二臟受患,治當補脾平肝。(《證治準繩》)
解顱顱脹囟陷囟填
小兒有解顱、囟不合、囟陷,三者大同小異。解顱者,謂兒年長,囟應合不合,頭顱開解也。蓋腎主骨,腦為髓海,腎氣不盛,則髓海不足,故骨縫開解也。其囟不合與囟陷,雖因臟腑有熱,熱氣上衝所致,然亦本於腎氣不足也。(《萬全方》)
腎主骨,骨氣實,則腦髓充而囟早合;腎氣怯,則腦髓虛而囟不合。此由父母精血不足,宜用地黃丸補之;若在乳下,當兼補其母;更以軟帛緊束其首,使其易合。囟填、囟陷,亦因所稟腎氣不足,及乳哺失宜,脾胃虧損所致。夫脾主肌肉,氣逆上衝,而為填脹;元氣下陷,而為囟陷。
並宜補中益氣湯、地黃丸及用狗頭骨炙黃為末,以雞子清調敷囟門;亦有因瀉利病後,氣血虧虛,不能上充者,亦用前法;若手足並冷,服前湯未應,此虛寒之甚也,急加附子,緩則不救。(薛立齋)
顱脹與囟填不同:囟門凸起為囟填,此屬心經火盛,錢氏用瀉心湯。顱脹則頭皮光急,額角脹大,乃肝腎虛熱上衝,治用地黃湯重劑以鎮之。○囟門不合,頭骨分開,名曰解顱。其兒面㿠、目白、睛多,此由先天不足,治宜陰陽雙補,六味湯加鹿茸、龜版。(許宣治)
龜背龜胸
龜背者,由兒生下,風客於脊背,入於骨髓,治宜小續命湯去附子加防風。龜胸者,因肺受風熱,攻於胸膈,治宜龜胸丸,並用龜尿點其骨節,多有得愈。若稟受肝腎虛熱者,宜用六味丸;腎氣不足者,宜用八味丸;背加鹿茸,胸加龜甲。治之貴早,遲則不驗。(《張氏醫通》)
予按龜胸有治,龜背乃不治之證。前人論治,猶有未善。雖曰客風入骨,坐早勞傷,咳嗽肺虛,然未窺其病源,無非以見在者言之也。凡小兒稟受真元足者,嘗見其赤身裸體,當風露坐,半周之後,坐以座欄,從未聞有客風入骨,坐早勞傷,嗽久而病龜背之說。此證蓋由稟父母精髓不足,命陽虧損者多有之。
不觀小兒龜背,正在命門之間,漸次骨節浮露,其腰如弓,實因骨痿不能支撐之故,豈風邪為患哉?前人強立松蕊丹,反用麻黃、大黃、獨活、防風,一派攻伐之藥,適足以速其殤也。但當以六味加上桂、鹿茸,救其先天,復以六君等,扶其胃氣,或可十中保一。(陳飛霞)
白話文:
這五種情況,都是因為先天五臟之氣虛弱,無法充分滋養身體,導致骨骼和經脈不強壯,以至於肢體痿軟無力。但究其根本,都與脾胃有關。因為脾胃是水穀之海,是五臟的根本,也是六腑的大源。治療方法必須先以調養脾胃為主,通常使用補中益氣湯來滋養化生氣血的來源,同時服用六味地黃丸。如果能讓年輕健壯的哺乳期婦女哺乳,大多能夠使身體恢復健康。(薛立齋)
所謂的「五硬」,指的是病人頭部後仰,吸氣困難,身體難以動彈,感覺氣機壅塞,疼痛連及胸部,肢體冰冷僵硬,這是因為陽氣不能到達四肢末端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脾主四肢」,又說:「脾主諸陰」。現在手腳冰冷僵硬,這是陰盛陽衰的表現。這個病症主要是肝臟和脾臟出了問題,治療應該以補脾平肝為主。(《證治準繩》)
解顱、顱脹、囟陷、囟填
小兒的解顱、囟門不合、囟門凹陷,這三種情況雖然表現不同,但本質類似。解顱是指兒童年齡增長,囟門應該閉合卻沒有閉合,頭顱骨縫仍然開裂。這是因為腎臟主管骨骼,而腦髓是髓海,如果腎氣不足,髓海就會空虛,所以導致骨縫開裂。囟門不合與囟門凹陷,雖然有部分原因是體內有熱,熱氣上衝導致,但根本原因也是腎氣不足。(《萬全方》)
腎主管骨骼,骨氣充實,則腦髓充足,囟門會及早閉合;腎氣虛弱,則腦髓虛弱,囟門難以閉合。這是因為父母精血不足造成的,應該服用六味地黃丸來補養。如果嬰兒還在哺乳期,還應該同時調理母親的身體。可以用柔軟的布條將頭部輕輕束緊,以幫助囟門閉合。囟門凸起(囟填)或囟門凹陷(囟陷),也是因為先天腎氣不足,以及哺乳方式不當,導致脾胃虧損。脾主管肌肉,如果氣機逆行上衝,就會導致囟門凸起;如果元氣下陷,就會導致囟門凹陷。
這些情況都應該使用補中益氣湯、六味地黃丸來調理。還可以將炙黃的狗頭骨研成末,用雞蛋清調成糊狀敷在囟門上。也有因腹瀉或疾病後,氣血虧虛,無法上充頭部導致囟門異常的,也可以使用相同的方法。如果手腳冰冷,服用上述藥方沒有效果,說明虛寒情況非常嚴重,需要立即加用附子,否則可能會延誤病情。(薛立齋)
顱脹和囟填不同:囟門凸起是囟填,屬於心經火盛,可以用瀉心湯治療。顱脹則是頭皮繃緊,額角脹大,是因為肝腎虛熱上衝所致,應該用加重劑量的六味地黃湯來鎮定。囟門不閉合,頭骨分開,稱為解顱。患兒面色蒼白,眼白多,這是先天不足導致的,應該陰陽雙補,用六味地黃丸加鹿茸和龜板來治療。(許宣治)
龜背、龜胸
龜背,是因為嬰兒出生後,風邪侵入脊背,深入骨髓所致,應該用小續命湯去掉附子,加入防風來治療。龜胸,是因為肺部受到風熱侵襲,攻擊胸膈所致,應該用龜胸丸來治療,並用龜尿點在骨節處,多有治癒的。如果是因先天肝腎虛熱導致的,應該用六味地黃丸來治療;如果是腎氣不足導致的,應該用八味地黃丸來治療;背部可以加入鹿茸,胸部可以加入龜板。治療越早越好,晚了就難以奏效。(《張氏醫通》)
我認為,龜胸可以治療,但龜背是無法治癒的。前人對此的論述,還不夠完善。雖然說是風邪侵入骨骼,或是因為過早坐立勞傷,或因咳嗽導致肺虛,但都沒有真正探究其病源,只是針對表面現象進行分析。凡是先天元氣充足的小兒,即使赤身裸體,暴露在風中,或者坐立時沒有倚靠,也很少聽說有風邪入骨,過早坐立勞傷,咳嗽久了就變成龜背的情況。這個病症主要是因為先天父母精髓不足,命門陽氣虧損所導致的。
仔細觀察小兒龜背,發現其病變部位正在命門穴之間,逐漸出現骨節浮露,腰部彎曲成弓形,實際上是因為骨骼痿軟無力,無法支撐身體所致,怎麼能說是風邪作祟呢?前人強行採用松蕊丹,反而使用麻黃、大黃、獨活、防風等攻伐之藥,只會加速病情惡化。應該用六味地黃丸加上肉桂和鹿茸來補養先天,再用六君子湯等藥方來扶助胃氣,或許能有十分之一的機會治癒。(陳飛霞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