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七·雜證匯參 (3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·雜證匯參 (35)

1. 三消

三消之證,皆燥熱結聚也。大法:治上消者,宜潤其肺,兼清其胃,二冬湯主之;治中消者,宜清其胃,兼滋其腎,生地八物湯主之;治下消者,宜滋其腎,兼補其肺,地黃湯、生脈散並主之。夫上消清胃者,使胃火不得傷肺也;中消滋腎者,使相火不得攻胃也;下消清肺者,滋上源以生水也。三消之治,不必專執本經,但滋其化源,則病易痊矣。(程鍾齡)

三消一證,古人以上消屬肺、中消屬胃、下消屬腎,而多從火治,是固然矣。以餘論之,三焦之火,多有病本於腎,而無不由乎命門者。夫命門為水火之府,凡水虧固能為消為渴,而火虧亦能為消為渴者,何也?蓋水不濟火,則火不歸原,故有火遊於肺,而為上消者;有火遊於胃,而為中消者;有火爍於腎,而為下消者,是皆真陰不足,水虧於下之證也。

又有陽不化氣,則水精不布,水不得火,則有降無升,所以直入膀胱,而飲一溲二,以致泉源不滋,天壤枯涸者,是皆真陽不升,火消於下之證也。陰虛之消,治宜壯水,固有言之者;陽虛之消,謂宜補火,則人必不信。不知釜底加薪,氤氳徹頂,槁禾得雨,生意歸巔,此無他,皆陽氣之使然也。

余因消證多虛,難堪剝削,若不求其因,而再伐其生氣,則消者愈消,無從復矣。○渴雖云火,亦有數種當辨:如實熱之渴,火有餘也;亡陰之渴,水不足也。故凡大瀉、大汗、大勞、大病、新產失血、癰疽大潰、過食鹹味之後,皆能作渴,皆由亡陰亡液而然,本非熱證,不得誤認為火。總之渴而喜冷,脈實便結者,固火證也。

其有冷飲入腹,則滯沃不行;或口雖作渴,而但喜熱飲;及脈弱便溏者,皆非火證。矧復有口雖干而不欲飲者,此干也,非渴也,若作渴治,能無誤乎?治法:凡火盛於上者,宜清肺清胃;水虧於下者,宜補脾補腎。若陽虛而陰無以生,氣虛而精無以化者,使非水火併濟,何益之有?(張景岳)

三消一證,雖有上、中、下之分,其實不越陰虧陽亢,津涸熱淫而已。考古治法,惟仲景之腎氣丸,助真火蒸化,上升津液;《本事方》之神效散,取水中鹹寒之物,遂其性而治之,可謂具通天手眼,萬世準繩矣。如病在中上者,膈膜之地,而成燎原之場,用景岳玉女煎,六味加二冬、龜甲,一清陽明之熱以滋少陰,一救心肺之陰而顧真液。如元陽變動而為消爍者,用河間甘露飲,生津清熱,潤燥養陰,甘緩和陽。

至於壯水以制陽光,則有六味之補三陰,而加車前、牛膝,導引肝腎。斟酌變通,斯誠善矣。(《臨證指南》)

消渴初起,宜養肺清心,久則宜滋腎養脾。蓋五臟之津液,皆本乎腎,故腎暖則氣上升而肺潤,腎冷則氣不升而肺枯,故腎氣丸為消渴之良方。又五臟之精華,悉運乎脾,脾旺則心腎相交,脾健而津液自化,故參苓白朮散為收功之神藥。(《證治匯補》)

白話文:

三消

三消這種病症,都是因為體內燥熱積聚所導致的。治療的大原則是:治療上消(主要症狀為多飲)的,應該滋潤肺部,同時清理胃火,可以使用二冬湯;治療中消(主要症狀為多食)的,應該清理胃火,同時滋養腎陰,可以使用生地八物湯;治療下消(主要症狀為多尿)的,應該滋養腎陰,同時補益肺氣,可以使用地黃湯和生脈散。

治療上消清理胃火,是為了防止胃火傷害到肺部;治療中消滋養腎陰,是為了防止相火(指肝腎之火)攻擊胃部;治療下消清理肺氣,是為了滋養水的源頭,以產生足夠的水液。治療三消,不一定要只針對單一臟腑,只要能滋養氣化之源,病症就容易痊癒。

古人認為上消屬於肺,中消屬於胃,下消屬於腎,大多從火熱的角度來治療,這固然是對的。依我來看,三焦的火,很多病根在腎,而且沒有不從命門(腎的精氣)來的。命門是水火的府邸,凡是陰液虧虛固然能導致消渴症狀,而陽氣虧虛也能導致消渴症狀,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水不能制約火,火就不能歸於本位,所以有火遊走到肺部,而形成上消;有火遊走到胃部,而形成中消;有火灼燒到腎部,而形成下消。這些都是真陰不足,腎水虧虛的症狀。

還有一種情況是陽氣不能化生氣,導致水精(水穀精微)不能輸布全身,水得不到火的溫煦,就會有只降不升的現象,所以水液直接進入膀胱,導致喝一分水卻排泄兩分,以至於水源不足,身體枯槁,這都是真陽不升,火氣消散於下的症狀。陰虛導致的消渴,治療應該滋養陰液,這個道理大家都懂。但如果說陽虛導致的消渴,治療應該補益陽氣,大家可能就不太相信了。殊不知,就像在鍋底添加柴火,使熱氣充滿整個鍋子,枯萎的禾苗得到了雨水的滋潤,重新煥發生機。這一切都是陽氣的作用啊。

我認為消渴病多屬於虛症,難以承受過多的攻伐,如果找不到病因,而再次耗損身體的元氣,只會使消渴更加嚴重,難以恢復。口渴雖然說是因為有火,但也有幾種情況要分辨:例如實熱的口渴,是因為火有餘;陰液虧虛的口渴,是因為水不足。所以凡是大瀉、大汗、過勞、大病、產後失血、癰疽潰爛、過食鹹味之後,都會出現口渴,這些都是因為陰液虧損造成的,本來就不是熱症,不能誤認為是火。總而言之,口渴喜歡喝冷水,脈象有力,大便乾結的,才是火熱的症狀。

如果喝了冷水就覺得腹脹難受;或是口渴但只喜歡喝熱飲;以及脈象虛弱,大便溏泄的,都不是火熱的症狀。更何況還有口乾但不渴的人,這種是乾,不是渴,如果當成渴來治療,能沒有錯誤嗎?治療的方法是:凡是火熱在上部的,應該清理肺和胃;陰液在下部虧虛的,應該補益脾和腎。如果是陽虛而陰液無法產生,氣虛而精微無法化生,如果不用水火並濟的方法,有什麼用呢?

三消這個病症,雖然有上中下之分,實際上都離不開陰液虧虛,陽氣亢盛,津液枯竭,熱邪過盛這些問題。考察古代的治療方法,只有張仲景的腎氣丸,能夠幫助真陽蒸化,使津液上升;《本事方》中的神效散,選取水中鹹寒之物,順應其藥性來治療,可以說是具有通天的手段和萬世的準繩。如果病邪在身體中上部位,也就是膈膜這個地方,形成了燎原之勢,可以用張景岳的玉女煎,加上二冬和龜甲,一方面清理陽明經的熱邪,另一方面滋養少陰之陰,以保護肺和心的陰液。如果元陽(腎陽)妄動而導致消渴的,可以使用河間的甘露飲,滋生津液,清熱潤燥,養陰和陽。

至於說到滋養陰液來制約陽熱,可以用六味地黃丸來補益三陰,再加上車前子和牛膝,來引導藥力到達肝腎。根據情況斟酌變通,這才是好的方法。

消渴剛開始的時候,應該滋養肺部,清理心火;時間久了,則應該滋養腎陰,養護脾氣。因為五臟的津液,都源於腎,所以腎氣溫暖,則氣可以上升,肺部得到滋潤;腎氣寒冷,則氣不能上升,肺部就會枯燥,所以腎氣丸是治療消渴的良方。而且五臟的精華,都由脾來運化,脾氣旺盛,則心腎能夠相交,脾氣健壯,則津液自然化生,所以參苓白朮散是收功的良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