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七·雜證匯參 (3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·雜證匯參 (36)

1. 三消

治渴必須益血。蓋血即津液所化,津液既少,其血必虛。凡吐血之後,必多發渴,益知渴病生於血虛也。(王宇泰)

小便不利而渴,內有濕也;小便自利而渴,內有燥也。濕者泄之,燥者潤之。(李東垣)

有汗而渴者,以辛潤之;無汗而渴者,以苦堅之。(朱丹溪)

凡治初得消渴,不急生津補水,降火徹熱,用藥無當,遷延誤人,醫之罪也。○凡治中消病成,不急救金、水二臟,泉之竭矣,不云自中,醫之罪也。○凡治肺消,而以地黃丸治其血分;腎消,而以白虎湯治其氣分,執一不通,病不能除,醫之罪也。○凡消渴少愈,不亟回枯澤槁,聽其土燥不生,致釀瘡疽無救,醫之罪也。

○凡治消渴,用寒涼太過,乃至水勝火湮,猶不知反,漸成腫滿不救,醫之罪也。(《醫門法律》)

脈候

帝曰:消癉虛實何如?岐伯曰:脈實大,病久可治;脈懸小堅,病久不可治。(《素問》)

趺陽脈浮而數,浮即為氣,數則消穀而大堅,氣盛則溲數,溲數即堅,堅數相搏,即為消渴。(《金匱》)

按:「而大堅句」不成文。「大」字下,當有「便」字,當補之。(《醫宗金鑑》)

胃脈浮數者,消穀;肺脈滑數者,消渴。大率數大者生,細微者死;沉小者生,牢實者死。(《證治匯補》)

選案

山左周公,年逾四旬,因案牘積勞致疾,神困食減,時多恐懼,通宵不寐,半年有餘,上焦無渴,不嗜湯水,或有少飲,則沃然不行,然每夜必去溺二、三升,莫知其所從來,且半皆如膏濁,尫羸至極。診脈猶緩,肌肉未脫。知其胃氣尚存,乃定歸脾湯去木香,及大補丸煎之屬,一以養陽,一以養陰,出入間服,至三百餘劑,計用人參二十斤,乃得全愈。此神消於上、精消於下之證也。

可見消有陰陽,不得盡言為火,姑記此案為鑑。(張景岳)

朱麟生,病消渴,後渴少止,反加躁急,足膝痿弱。予用白茯苓丸加犀角。醫曰:腎病而以犀角、黃連治心,毋乃倒乎?予曰:腎者胃之關,胃熱下傳於腎,則關門大開,心之陽火,得以直降於腎。《經》云:陽精所降,其人夭。今病者心火爍腎,燥不能濡,用犀角、黃連入腎,對治其下降之陽光,豈為倒乎?服之果效,再更地黃湯加犀角,肌澤而起。(喻嘉言)

白話文:

三消

治療口渴必須要滋養血液。因為血液是由津液轉化而來,津液減少,血液一定會虛。凡是吐血之後,大多會口渴,更加說明口渴的病因是血虛。(王宇泰)

小便不順暢卻口渴,是體內有濕氣;小便順暢卻口渴,是體內乾燥。有濕氣要排除濕氣,乾燥就要滋潤。(李東垣)

出汗又口渴,要用辛潤的藥物來治療;不出汗卻口渴,要用苦味的藥來堅固體內。(朱丹溪)

凡是治療剛開始發生的消渴症,如果不趕緊生津液、補充水分、降低火氣和熱氣,用藥不對症,拖延下去耽誤病人,這是醫生的罪過。凡是治療消渴症病情已經加重,如果不趕緊救治肺、腎兩個臟器,等到身體的泉水都枯竭了,自己(身體)都不能恢復,這是醫生的罪過。凡是治療肺消,卻用六味地黃丸來治療血液方面的問題;治療腎消,卻用白虎湯來治療氣分的問題,這樣執著於一方,不能通達變化,疾病無法去除,這是醫生的罪過。凡是消渴症稍有好轉,不趕快滋潤已經枯槁的身體,放任身體乾燥無法生長,導致產生瘡瘍,無法救治,這是醫生的罪過。

凡是治療消渴症,用寒涼的藥物過多,導致水過盛而熄滅了火,卻仍然不知道改正,漸漸形成腫脹,無法救治,這是醫生的罪過。(《醫門法律》)

脈象

黃帝問:消渴病有虛實之分,情況如何?岐伯回答:脈象洪大有力,病程久了還可以治療;脈象細小而又堅硬,病程久了就不能治癒了。(《素問》)

足背動脈(趺陽脈)浮在表面而且跳動很快,浮代表氣盛,跳動快代表消化太快而且很硬,氣盛則小便頻繁,小便頻繁則體內變得堅硬,脈象快而堅硬互相搏動,就是消渴病。(《金匱》)

註解:原文「而大堅句」不通順,應該在「大」字下面補充「便」字。(《醫宗金鑑》)

胃脈浮而跳動快,是消化太快;肺脈滑而跳動快,是消渴。一般來說,脈象跳動快而有力的可以存活,脈象細微的會死亡;脈象沉而細小的可以存活,脈象堅實的會死亡。(《證治匯補》)

醫案選錄

山東的周先生,年過四十歲,因為處理公務勞累而生病,精神困倦、食慾減少、時常感到恐懼、整夜失眠,超過半年,上焦沒有口渴,不喜歡喝湯水,偶爾喝一點點,也無法下嚥,然而每天晚上一定會排出二三升的尿液,不知道尿液從哪裡來,而且尿液幾乎都像膏油般渾濁,身體非常虛弱。把脈發現脈象還算緩和,肌肉沒有消瘦。判斷他的胃氣還在,於是決定用歸脾湯去掉木香,以及大補丸來治療,一個補養陽氣,一個補養陰氣,交替服用,總共吃了三百多劑藥,用了人參二十斤,才完全康復。這是上焦精神消耗,下焦精液消耗的病症。

可見消渴病有陰陽之分,不能都認為是火,姑且記錄這個案例作為借鑒。(張景岳)

朱麟生,患有消渴病,後來口渴稍微減輕,反而變得煩躁不安,腳和膝蓋軟弱無力。我用白茯苓丸加上犀角來治療。有醫生說:腎臟生病卻用犀角、黃連來治療心臟,不是顛倒了嗎?我說:腎臟是胃的關口,胃熱向下傳到腎臟,就會使關口大開,心臟的陽氣,就可以直接下降到腎臟。《經》上說:陽氣的精華如果下降,人就會夭折。現在這個病人是心火灼燒腎臟,使腎臟乾燥不能滋潤,用犀角、黃連進入腎臟,來對治它下降的陽氣,怎麼會是顛倒呢?服用後果然有效,又用地黃湯加上犀角,皮膚就變得有光澤,身體就好起來了。(喻嘉言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