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七·雜證匯參 (37)
卷七·雜證匯參 (37)
1. 嘈雜
證治總論
嘈雜一證,或作或止,其為病也,腹中空空,若無一物,似飢非飢,似辣非辣,似痛非痛,胸膈懊憹,莫可名狀。或得食暫止,或食已復嘈,或兼噁心,而漸見胃脘作痛。此證有火嘈,有痰嘈,有酸水浸心而嘈。大抵食已即飢,或雖食不飽者,火嘈也,治宜清火。痰多氣滯,似飢非飢,不喜食者,痰嘈也,宜兼化痰。
酸水浸心而嘈者,慼慼膨膨,食少無味,此脾氣虛寒,水穀不化也,治宜溫胃健脾。又有誤用消伐等藥,脾胃虧損,血少嘈雜者,中虛則煩雜不飢,脾弱則食不運化,此宜專養脾胃。(張景岳)
有因恣食無節,蓄積痰飲,滯於中宮,而為嘈雜者,屬於痰也。有因病後,每於夜分,心嘈如飢,殊難容忍者,此陰虛血少,或陽氣下陷,陰火沸騰,屬於氣血虛而有火也。(《證治匯補》)
五更嘈者,乃思慮傷血所致。(朱丹溪)
嘈有虛實真偽,其病總在於胃。《經》云:飲入於胃,遊溢精氣,上輸於脾。又云:脾與胃,以膜相連耳,而能為之行其津液。蓋脾屬陰,主乎血;胃屬陽,主乎氣。胃易燥,全賴脾陰以和之;脾易濕,必賴胃陽以運之。若脾陰一虛,則胃家飲食遊溢之精氣,全輸於脾,不能稍留津液以自潤,則胃過於燥而有火矣。故欲得食以自資,稍遲則嘈愈甚,得食則嘈暫止。
失治則延成便閉、三消、噎隔等證。治當補脾陰,養營血,兼補胃陰,甘涼濡潤,或稍佐微酸,此乃脾陰之虛,而致胃家之燥也。更有熱病之後,胃氣雖漸復,津液尚未充,亦有是證,但以飲食調之,可以自愈。此二種,乃為虛嘈證也。所謂實嘈者,年歲壯盛,脾胃生髮之氣,與腎陽充旺,食易消磨,多食易飢而嘈,得食即止,此非病也,不必服藥。以上皆是真嘈證也。
所云偽者,因胃有痰火,以致飲食輸化不清,證見噁心、吞酸、微煩、眩暈、少寐、似飢非飢,雖飽食亦不能止,此乃痰火為患;治宜清胃,稍佐降痰,苦寒膩滯之藥,不宜多用。又有胃陽衰微,積飲內聚,悽悽慼慼,似酸非酸,似辣非辣,飲食減少,此屬脾胃陽虛;治宜溫通,仿痰飲門治之。此二種,乃似嘈之偽證也。
俗云心嘈者,誤也;心但有煩而無嘈,胃但有嘈而無煩,不可不辨明也。(《臨證指南》)
脈候
嘈雜:有痰因火動者,脈滑而數;有食鬱作熱者,脈數而大;有因濕痰者,脈沉而滑;有因氣鬱者,脈沉而澀。(《證治匯補》)
白話文:
【證治總論】
關於「嘈雜」這種症狀,其發作可能時有時無。患者會感到腹部空虛,好像肚子裡什麼都沒有,那種感覺既不是真的餓,也不是真的辣,更不是真的痛,但卻令人非常不舒服,無法用言語形容。有些人在吃東西後,症狀可能會暫時緩解,但吃完後又會再次感到嘈雜,甚至還會伴隨噁心感,漸漸地胃部開始疼痛。這種症狀可能是因為胃火旺盛、痰濕困擾或是胃酸過多所導致。
通常,如果患者剛吃完飯就覺得餓,或是吃再多也還是感覺不到飽足,這可能是因為胃火旺盛,治療應該要以清火為主。如果患者痰多且氣滯,感覺餓但又不想吃東西,這可能是痰濕困擾所導致的嘈雜,治療時應輔以化痰。
胃酸過多導致的嘈雜,患者會感覺到胸口悶悶的,食慾不佳,這可能是脾氣虛寒,食物消化不良,治療應該溫暖胃部並強化脾臟功能。有時候,錯誤使用消導類藥物,導致脾胃受損,血量不足,也會產生嘈雜感。脾胃虛弱時,人會感到煩躁但又不會真的餓,脾臟功能弱化,食物消化吸收也會變差。這種情況下,治療應專注於滋養脾胃。
有些患者因為暴飲暴食,造成痰飲積累在中焦,產生嘈雜感,這屬於痰濕問題。也有患者在生病後,特別是在夜晚,會感到心慌如飢,難以忍受,這可能是陰虛血少,或是陽氣下陷,導致陰火熾烈,這屬於氣血兩虛且有火的狀況。
早晨五點左右感到嘈雜,通常是因為思慮過度傷害血液所導致。
嘈雜有虛實之分,但主要都跟胃有關。根據古籍記載,飲食進入胃部後,會產生精氣,再傳送到脾臟。脾臟和胃部之間有一層薄膜相連,脾臟負責運送津液。脾臟屬於陰性,主管血液;胃部屬於陽性,主管氣息。胃部容易乾燥,需要脾臟的陰氣來調和;脾臟容易濕潤,必須仰賴胃部的陽氣來運行。一旦脾臟的陰氣虛弱,胃部產生的精氣就會全部送往脾臟,無法留下足夠的津液來滋潤自己,進而導致胃部過於乾燥,產生火氣。因此患者會想藉由吃東西來舒緩自己,但如果拖延時間,嘈雜感會越來越嚴重,只有吃東西才能暫時緩解。
如果不治療,可能會發展成為便祕、糖尿病、吞嚥困難等疾病。治療上應該補充脾臟的陰氣,滋養營養血液,同時補充胃部的陰氣,使用甘涼滋潤的藥物,或輔以微酸的食物,這是因為脾臟陰氣虛弱,導致胃部過於乾燥。有些人在熱性疾病後,胃氣雖然逐漸恢復,但津液尚未充足,也可能出現這種症狀,只要透過飲食調整,就能自行康復。這兩種情況屬於虛性的嘈雜。
所謂實性的嘈雜,是指年輕力壯的人,脾胃生機旺盛,腎陽充沛,食物容易消化,所以容易感到餓且嘈雜,但吃東西後就能立刻緩解,這並不是病態,不需要特別服用藥物。以上都是真正的嘈雜症狀。
所謂偽性的嘈雜,是因為胃部有痰火,導致飲食消化不良。患者會有噁心、反酸、輕微煩躁、頭暈、睡眠不足、餓又不想吃等症狀,即使吃得很飽,症狀也不會停止,這是痰火所導致的問題。治療上應該清熱降火,輔以化痰,但苦寒膩滯的藥物不宜過量使用。另外,如果胃部的陽氣衰弱,痰飲在體內聚集,患者會感到悶悶的,食慾減退,這屬於脾胃陽氣虛弱。治療上應該溫通,參考痰飲的治療方式。這兩種情況屬於偽性的嘈雜。
一般說的心嘈,其實是錯誤的說法;心臟只會感到煩躁,不會有嘈雜感;胃部只會有嘈雜感,不會感到煩躁,這一點必須分辨清楚。
【脈候】
嘈雜的脈象:如果是由於痰火引起的,脈象會滑且數;如果是由於食物鬱積導致熱氣上升,脈象會數且大;如果是由於濕痰引起的,脈象會沉且滑;如果是由於氣鬱引起的,脈象會沉且澀。
2. 關格
經義
人迎一盛,病在少陽,二盛病在太陽,三盛病在陽明,四盛以上為格陽。寸口一盛,病在厥陰,二盛病在少陰,三盛病在太陰,四盛以上為關陰。人迎與寸口俱盛,四倍以上,為關格。關格之脈羸不能極於天地之精氣則死矣。(《素問》)
五臟不和,則九竅不通;六腑不和,則留結為癰。邪在六腑,則陽脈不和;陽脈不和,則氣留之;氣留之,則陽脈盛矣。邪在五臟,則陰脈不和;陰脈不和,則血留之;血留之,則陰脈盛矣。陰氣太盛,則陽氣不得相榮也,故曰格。陽氣太盛,則陰氣不得相榮也,故曰關。陰陽俱盛,不得相榮也,故曰關格。
關格者,不得盡其命而死矣。○上魚為溢,為外關內格。入尺為覆,為內關外格。(《難經》)
哲言
寸口脈浮而大,浮為虛,大為實;在尺為關,在寸為格;關則不得小便,格則吐逆。○心脈洪大而長,上微頭小者,則汗出;下微本大者,則關格不通,不得尿。頭無汗者可治,有汗者死。○趺陽脈伏而澀,伏則吐逆,水穀不化,澀則食不得入,名曰關格。(張仲景)
關則不得小便,格則吐逆。關者甚熱之氣,格者甚寒之氣。是關者無出之由,格者無入之理。寒在胸中,遏絕不入;熱在下焦,填塞不出。(張潔古)
關格者,謂膈中覺有所礙,欲升不升,欲降不降,欲食不食,此為氣之橫格。(戴復庵)
走哺,由下不通,濁氣上衝,而飲食不得入。關格,由上下陰陽之氣倒置,上不得入,下不得出。(《醫階辨證》)
關格一證,在《內經》本言脈體,以明陰陽離絕之故。自秦越人以尺寸言關格,已失本經之意矣。又仲景曰:在尺為關,在寸為格;關則不得小便,格則吐逆。故後世自叔和、東垣以來,無不以此相傳,而競置關格一證於烏有矣。再至丹溪,則曰此證多死。寒在上,熱在下,脈兩寸俱盛四倍以上,法當吐以提其氣之橫格。
愚謂兩寸俱盛四倍,又安得為寒在上耶?且脈大如此,則浮豁無根,其虛可知,又堪吐乎?謬而謬又,莫此為甚!夫《內經》云人迎寸口,既非尺寸之謂,而曰吐逆者,特隔食一證耳;曰不得小便者,特癃閉一證耳。二證自有本條,其與關格何涉?數子且然,況其他乎?○《經》曰:人迎四盛以上為格陽;寸口四盛以上為關陰;人迎與寸口俱盛,四倍以上,為關格。此關格之證,以脈言,不以病言也。
今人患此頗多,而人多不知,但其兩手之脈,浮弦數極,大至四倍以上者,便是此證。其病必虛里跳動,而氣喘不已;此之喘狀,多無咳嗽,但覺胸膈舂舂,似脹非脹,似短非短,微勞則喘甚,多言亦喘甚,甚至遍身振振,慌張不定。此必情欲之傷,以致元氣無根,孤陽離劇之候也,多不可治。
白話文:
關格
經義
人迎脈搏跳動比正常強盛一倍,表示病在少陽經;強盛兩倍,表示病在太陽經;強盛三倍,表示病在陽明經;強盛四倍以上,就屬於陽氣被阻隔。寸口脈搏跳動比正常強盛一倍,表示病在厥陰經;強盛兩倍,表示病在少陰經;強盛三倍,表示病在太陰經;強盛四倍以上,就屬於陰氣被阻隔。人迎脈和寸口脈同時都比正常強盛四倍以上,就稱為關格。關格的脈象如果虛弱無力,無法吸取天地之間的精氣,就會死亡。《黃帝內經》裡是這樣說的。
五臟功能不協調,就會導致九竅不通暢;六腑功能不協調,就會導致氣血停滯,形成癰腫。邪氣侵犯六腑,就會導致陽脈不協調;陽脈不協調,就會導致氣滯留;氣滯留,就會導致陽脈過盛。邪氣侵犯五臟,就會導致陰脈不協調;陰脈不協調,就會導致血滯留;血滯留,就會導致陰脈過盛。陰氣過於強盛,陽氣就無法與之調和,這就稱為「格」;陽氣過於強盛,陰氣就無法與之調和,這就稱為「關」;陰陽兩氣都過於強盛,無法互相調和,這就稱為「關格」。
患上關格的人,無法順利地走完生命旅程就會死亡。《難經》中說,脈象向上浮現,就像魚浮出水面一樣,表示是外關內格;脈象向下沉入尺部,就像東西被覆蓋一樣,表示是內關外格。
哲言
寸口脈浮而且大,浮表示虛弱,大表示實證;脈象在尺部表示是「關」,在寸部表示是「格」;「關」會導致小便不通,「格」會導致噁心嘔吐。心脈洪大而且長,如果上部微弱而頭部較小,表示會出汗;如果下部微弱而根部較大,表示是關格不通,導致小便不出來。頭部沒有汗的人還可以治療,有汗的人就難以治癒。腳背上的趺陽脈如果脈象伏而且澀,脈伏表示會噁心嘔吐,水穀難以消化;脈澀表示吃不下東西,這種情況就叫做關格。(張仲景認為)
「關」會導致小便不通,「格」會導致噁心嘔吐。「關」表示是極度燥熱的氣,「格」表示是極度寒冷的氣。「關」是因為氣無法排出,「格」是因為氣無法進入。寒氣在胸腔中,阻礙氣的進入;熱氣在下焦,阻礙氣的排出。(張潔古認為)
所謂的關格,就是感覺到膈膜中好像有東西阻礙,想要上升卻不能上升,想要下降卻不能下降,想要吃東西卻吃不下,這是因為氣機橫向阻隔。(戴復庵認為)
「走哺」是因為下部不通,濁氣向上衝,導致飲食無法進入。「關格」是因為上下陰陽之氣顛倒,上部無法進入,下部無法排出。(《醫階辨證》中認為)
關格這個病症,《黃帝內經》原本是從脈象來解釋,說明陰陽之氣分離的狀況。從秦越人開始以寸口和尺部來解釋關格,就已經失去了《黃帝內經》原本的意思。張仲景又說:脈象在尺部表示是「關」,在寸部表示是「格」;「關」會導致小便不通,「格」會導致噁心嘔吐。所以後世從王叔和、李東垣以來,都以此來傳述,反而認為關格這種病症是不存在的。到了朱丹溪,則認為這種病症多半會死人。寒氣在上,熱氣在下,兩手寸口脈都比正常強盛四倍以上,應該用催吐的方式來提振被橫阻的氣機。
我認為,兩寸脈搏都強盛四倍,怎麼會是寒氣在上呢?而且脈象這麼大,就表示浮散而無根,虛弱的情形是很明顯的,怎麼可以用催吐的方式治療呢?這樣的謬誤實在太離譜了!《黃帝內經》說的人迎脈和寸口脈,並不是指寸口和尺部,而是指噁心嘔吐是隔食的症狀,小便不通是癃閉的症狀。這兩個症狀原本就有各自的病機,和關格又沒關係。這些醫家都是這樣的看法,更何況其他人呢?《黃帝內經》說:人迎脈強盛四倍以上是格陽,寸口脈強盛四倍以上是關陰,人迎脈和寸口脈同時強盛四倍以上是關格。關格的證候,是從脈象來判斷,而不是從疾病來判斷的。
現在患有關格的人很多,但是很多人都不了解,只要兩手脈搏浮、弦、數,而且跳動強盛到四倍以上,就是這個病症。發病時,胸部心口部位會跳動,而且氣喘不止;這種喘多半沒有咳嗽,只是感覺到胸膈內悶悶作響,好像脹又不像脹,好像氣短又不像氣短,稍微勞累就會喘得很厲害,說話多也會喘得很厲害,甚至全身顫抖,驚慌不定。這必定是情慾傷害,導致元氣虛弱無根,孤陽外脫的徵兆,多半難以治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