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七·雜證匯參 (3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·雜證匯參 (38)

1. 關格

(張景岳)

按:《內經》所言,人迎與寸口俱盛,四倍以上為關格。是以陽經取決於人迎,陰經取決於寸口也。越人云:上魚為溢,為外關內格;入尺為覆,為內關外格。仲景亦謂在尺為關,在寸為格;關則不得小便,格則吐逆。皆以陽分取決於寸口,陰分取決於尺內也。《難經》又言:上部有脈,下部無脈,其人當吐不吐者死;仲景又有趺陽脈伏而澀,伏則吐逆,水穀不化,澀則食不得入,名曰關格。則知關格之脈證不一也。

而馬仲化釋《內經》,謂關格之義,非隔食、癃閉之證。張介賓直將越人、仲景之言,一概非之,獨執人迎在頸,為陽明之表脈,遂詆東垣、丹溪皆仍叔和《脈經》左為人迎、右為氣口之謬。嗚呼!《內經》固為聖經,確宜遵從,而越人、仲景之書,未嘗不為聖經也。蓋人迎氣口,所以分表裡之陰陽;寸口尺內,所以分上下之陰陽也。

人一身表裡上下之氣化,皆肺所司,血脈皆心所主,故凡氣血之盛衰,靡不變見於氣口,氣口實為肺經之一脈,不過分其部位,以候他臟之氣耳。即如仲景所指趺陽少陰,雖主於足,然未嘗不於關尺推之;則《內經》所言人迎氣口,候之左右亦無不可也。故釋《內經》之關格,但當言是表裡陰陽痞絕之候,不當與上吐下閉之關格混同立論則可;若言上吐下閉,當稱隔食癃閉,不得名為關格則不可。或言關格之證,其脈未必皆然則可;若言關格之脈,必無在尺在寸之分則不可。

(《張氏醫通》)

關格之為病,世多不得其解,不知《內經》分人迎、寸口,其言早已明析。人迎統三陽,寸口統三陰;統三陽者胃也,統三陰者肺也。陽曰格,言其阻;陰曰關,言其閉。經未明言,所患何證,猶為難測。仲景為解曰:關則不得小便,格則吐逆,則明顯易解矣。

陽明主納水穀,三陽同阻於陽明,水穀何由入?太陰主調水道,三陰同閉於太陰,水道何由調?治者不從肺胃求責,或以為陽反在下,陰反在上;或以為陽格乎陰,陰拒乎陽;或謂陰陽不交,各造其偏,均未得諦當也。○關格一證,前本仲景之說為解,其實仲景所言,但關格中之一病耳。

謂吐逆不得小便,為非關格,不可也。以為遂足以盡關格之病,亦不可也。陰陽本自貫通,關格則陰陽各聚於一區。《內經》言脈不言證,其所包者廣可知。故凡陰陽兩不相顧,而病多分見者,皆關格之類也。○陰病救陰,陽病救陽,陰陽同病,則陰陽同救。陰陽皆病,而分見者,其將何以措手乎?由是言之,吐逆不得小便,但為關格之先兆。

他如干霍亂之欲吐不得吐,欲瀉不得瀉,或一身而寒熱各半,或一病而陰陽混淆者,皆關格之類,而不得為真關格。真關格者,無藥可醫,不得盡期而死。(《醫參》)

白話文:

[關格]

《內經》提到,人迎脈和寸口脈都非常旺盛,達到四倍以上,就稱為關格。這是因為陽經的脈象取決於人迎脈,陰經的脈象取決於寸口脈。扁鵲說,脈向上到魚際部位,就表示氣往外溢,這是「外關內格」;脈向下到尺部,就表示氣往內覆,這是「內關外格」。張仲景也說,脈在尺部是「關」,脈在寸部是「格」;「關」的病症是小便不通,「格」的病症是嘔吐。這些都是以寸口脈判斷陽分,以尺內脈判斷陰分。《難經》又說,上部有脈,下部沒有脈,這個人想吐吐不出來,就會死亡。張仲景又說,趺陽脈如果伏而澀,伏就表示嘔吐、消化不良,澀就表示吃不下東西,這叫做關格。由此可知,關格的脈象和症狀並不單一。

有人解釋《內經》說,關格的意思並不是指飲食受阻和排尿不暢的病症。張介賓直接否定了扁鵲和張仲景的說法,認為人迎脈在脖子上,是陽明經的表脈,並批評李杲和朱丹溪都沿襲了王叔和《脈經》的錯誤觀點,認為左手是人迎脈,右手是氣口脈。唉!《內經》固然是經典,確實應該遵循,但扁鵲和張仲景的著作,也一樣是經典。人迎脈和氣口脈,是用來區分體表的陰陽;寸口脈和尺內脈,是用來區分上下的陰陽。

人體表裡上下的氣化,都由肺臟主管,血脈都由心臟主宰,所以凡是氣血的盛衰,都會反映在氣口脈上。氣口脈其實是肺經的脈象,只是通過不同的部位來觀察其他臟腑的氣。就像張仲景提到的趺陽脈和少陰脈,雖然主要在足部,但也可以在關脈和尺脈上推測。所以《內經》所說的人迎脈和氣口脈,在左右兩側診斷也是可以的。因此,解釋《內經》所說的關格,應該說是表裡陰陽阻塞的徵兆,不應該和上吐下瀉的關格混為一談;如果說上吐下瀉,應該稱為飲食受阻和排尿不暢,不能叫做關格。或者說,關格的症狀,它的脈象不一定都這樣,這是可以的;如果說關格的脈象,一定沒有在尺部和寸部的區分,那就不對了。

《張氏醫通》說,關格這種病,很多人都不能理解,其實《內經》早已明確區分人迎脈和寸口脈了。人迎脈統管三陽經,寸口脈統管三陰經;統管三陽經的是胃,統管三陰經的是肺。陽經阻塞稱為「格」,陰經閉塞稱為「關」。經典沒有明確說明患的是什麼病症,所以難以判斷。張仲景解釋說:「關」是小便不通,「格」是嘔吐,這樣就明顯易懂了。

陽明經主導納入水穀,三陽經都阻塞在陽明經,水穀怎麼能進入?太陰經主導調節水道,三陰經都閉塞在太陰經,水道怎麼能通暢?治療的人不從肺和胃尋找原因,有的人認為陽氣反而下降,陰氣反而上升;有的人認為陽氣阻礙了陰氣,陰氣拒絕了陽氣;有的人說陰陽不交合,各自偏頗,這些都沒有抓住要點。關格這種病,之前都是根據張仲景的說法來解釋,但其實張仲景所說的,只是關格病中的一種而已。

說嘔吐和不能小便不是關格,是不對的。認為這樣就足以說明關格的全部病症,也是不對的。陰陽本來是貫通的,關格是陰陽各自聚集在一處。《內經》講脈象而不講症狀,可見它包含的範圍很廣。所以凡是陰陽不能相互照應,而且症狀表現多種多樣的,都屬於關格的範疇。陰虛的病要補陰,陽虛的病要補陽,陰陽同時有病的要陰陽同補。陰陽都有病,而且症狀分散,那該如何治療呢?由此來說,嘔吐和不能小便,只是關格的先兆。

其他像乾霍亂想吐吐不出來,想瀉瀉不出來,或者全身一半寒冷一半發熱,或者一種病症中陰陽混淆的,都屬於關格的範疇,但不能算是真正的關格。真正的關格,是沒有藥可以醫治的,不久就會死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