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七·雜證匯參 (3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·雜證匯參 (39)

1. 關格

補編

關格雖有數種,然總由肝鬱為病,以肝主疏泄故也。治用逍遙散,加山梔、車前以降逆,柴胡以升木鬱,乃和解之意。(陳士鐸)

關格者,暴病也。大小便秘,渴飲嘔吐,唇燥面赤,脈息沉伏,此寒從少陰而入,陰盛於下,逼陽於上。須以白通湯,寒因熱用,和人尿、豬膽鹹苦之物於溫熱藥中,其氣相從,可去拒格之寒也。服藥脈漸出者生,乍出者死。(《趙氏醫貫》)

《內經》曰:病久則傳化,上下不並,良醫弗為。此正指關格而言也。不並猶言不交也,陽在上者不能下,陰在下者不能上,則天地不交,而運化之機緘窮矣。欲降其陽則陰傷,欲升其陰則陽敗,故古人立方,不治其寒熱,而以通達竅者宜之。(《見聞錄》)

關格所傷,根本已甚,藥餌固不可廢。如精虛者,當補其精;氣虛者,當益其氣。然必須遠居別室,靜養澄心,假以歲月,斯可保全。若不絕謝人事,但靠藥餌,終無濟也。(張景岳)

關格之證,自《靈》、《素》以及《難經》、仲景脈法,皆深言之,然無其方也。後世以無成方依傍,其中元言奧義,總不參研,空存其名久矣。惟云岐子述其陰陽反背之狀,傳其所試九方。其謂陰陽易位,病名關格。胸膈以上,陽氣常在,則熱為主病;身半以下,陰氣常在,則寒為主病。

胸中有寒,以熱藥治之;丹田有熱,以寒藥治之。若胸中寒熱兼有,以主客之法治之。治主當緩,治客當急。此從《傷寒論》胸中有寒,丹田有熱立說,實非關格本證。所引《內經》運氣治主客之法,亦屬無據。至於《靈》、《素》、《難經》、《金匱》之文,絕不體會,所定諸方,渾入後人惡劣窠臼。方中小疵,雜用二陳、五苓、枳殼、厚朴、檳榔、木香是也。

方中大疵,雜用片腦、麝香、附子、皂角、牽牛、大黃、朴硝是也。夫陰陽不交,各造其偏,而謂陰反在上陽反在下,可乎?九死一生之證,而以霸術劫奪其陰陽,可乎?仲景之以趺陽為診者,正欲人調其營衛,不偏陰偏陽,一味沖和無忤,聽胃氣之自為敷布,得協於平也。豈一蹴所能幾耶?故不問其關於何而開,格於何而通,一惟求之於中,握樞而運。

治吐逆之格,由中而漸透於上;治不溲之關,由中而漸透於下;治格而且關,由中而漸透於上下。姑立進退黃連湯一方,要未可為中人道也。○黃連湯者,仲景治傷寒之方也;以其胃中有邪氣,阻遏陰陽升降之機,而不交於中土,於是陰不得升,而獨治於下,為下寒,腹中痛;陽不得降,而獨治於上,為胸中熱,欲嘔吐,與此湯以升降陰陽固然矣。

而濕家下之,舌上如苔者,丹田有熱,胸中有寒,亦用此湯何耶?蓋傷寒分表、里、中三治,表裡之邪俱盛,則從中而和之,故有小柴胡之和法。飲入胃中,聽胃氣之升者,帶柴胡出表;胃氣之降者,帶黃芩入里,一和而表裡之邪盡服,不相扦格矣。至於丹田胸中之邪,則在於上下,而不為表裡,即變柴胡湯為黃連湯,和其上下。

白話文:

關格這種病雖然有多種情況,但總的來說都是因為肝氣鬱結引起的,因為肝臟主要負責疏通和排泄。治療時可以使用逍遙散,再加入山梔、車前來降逆氣,用柴胡來疏導肝木的鬱悶,這是和解的意思。(陳士鐸)

關格是一種突然發生的疾病。表現為大小便不通暢、口渴想喝水、嘔吐、嘴唇乾燥、臉色發紅、脈搏沉伏。這是因為寒氣從少陰經侵入,陰氣在下過盛,把陽氣逼到上面。這時候要用白通湯,以熱藥來治療寒證,還要加入人的尿液和豬膽汁這種鹹苦的藥物在溫熱的藥中,讓藥氣相互協同,才能去除這種拒絕接受藥物的寒氣。服藥後脈搏逐漸顯現的就表示有救,如果脈搏時有時無就表示危險。(《趙氏醫貫》)

《內經》說:病久了就會傳變,上下不協調,這樣的情況高明的醫生也沒辦法。這說的就是關格這種病。不協調也就是不交合的意思,陽氣在上面不能下降,陰氣在下面不能上升,這樣天地陰陽不能交合,運化的機制就阻塞了。想降陽氣會損傷陰氣,想升陰氣會損耗陽氣,所以古人開方子,不治療寒熱,而是用能疏通孔竅的藥物來治療。(《見聞錄》)

關格這種病傷到的是根本,用藥治療當然不能廢止。如果精氣虛弱,就應該補精;如果氣虛,就應該補氣。但必須要搬到別的房間靜養,讓心平靜下來,假以時日,才能保住性命。如果還不停止一切應酬,只靠藥物治療,最終也是沒有用的。(張景岳)

關格這個病,從《靈樞》、《素問》到《難經》、仲景的脈法,都有深入的探討,但是沒有留下具體的方子。後代因為沒有成方可以依賴,對其中深刻的道理也沒有仔細研究,這個病名就只是空有虛名很久了。只知道岐子描述了陰陽反背的情況,傳下了他試用的九個方子。他認為陰陽錯位,病名就叫關格。胸膈以上,陽氣常在,所以以熱為主病;身體一半以下,陰氣常在,所以以寒為主病。

胸中有寒,就用熱藥來治療;丹田有熱,就用寒藥來治療。如果胸中既有寒又有熱,就用主客的治療方法。治療主證要緩慢,治療客證要快。這是從《傷寒論》胸中有寒,丹田有熱的理論而來,其實並不是關格的本證。他引用的《內經》中關於運用運氣來治療主客的方法,也是沒有依據的。至於《靈樞》、《素問》、《難經》、《金匱要略》的內容,他都沒有理解,所定的那些方子,完全落入後人庸俗的套路。方子中小的毛病是:隨意使用二陳湯、五苓散、枳殼、厚朴、檳榔、木香這些藥物。

方子中大的毛病是:隨意使用冰片、麝香、附子、皂角、牽牛子、大黃、朴硝這些藥物。陰陽不交,各自偏盛,難道說陰氣反而在上,陽氣反而再下嗎?這是九死一生的疾病,用霸道的藥物來強行改變陰陽,可以嗎?仲景用趺陽脈來診斷,正是要人調理營衛,不偏陰也不偏陽,一切都保持平和順暢,讓胃氣自己發揮運化功能,達到協調的狀態。哪是一蹴可幾的?所以不問關在什麼地方、用什麼來打開,格在什麼地方、用什麼來疏通,只求從中間入手,掌握樞紐來運轉。

治療嘔吐這種格,要從中間慢慢向上疏通;治療小便不暢這種關,要從中間慢慢向下疏通;如果既有關又有格,就從中間慢慢向上向下疏通。姑且立一個進退黃連湯的方子,但這不能隨便告訴普通人。黃連湯是仲景治療傷寒的方子,因為胃中有邪氣,阻礙了陰陽的升降,導致陰陽不能在中焦交合,所以陰氣不能上升,就獨自在下,表現為下寒,腹痛;陽氣不能下降,就獨自在上,表現為胸中熱,想嘔吐,所以用這個方子來升降陰陽。

如果濕邪導致腹瀉,舌苔很厚,丹田有熱,胸中有寒,也用這個方子,又是為什麼呢?因為傷寒有表、里、中三種治療方法,表裡都有邪氣的時候,就要從中間來調和,所以有小柴胡湯的和解方法。藥物進入胃中,聽憑胃氣上升的,就會帶著柴胡到表;胃氣下降的,就會帶著黃芩到里,這樣一調和,表裡的邪氣就都被制服了,不會互相阻礙。至於丹田和胸中的邪氣,則是在上下,而不是在表里,所以把柴胡湯改為黃連湯,來調和上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