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七·雜證匯參 (34)
卷七·雜證匯參 (34)
1. 三消
此正以元氣之衰,而金寒水冷,故水不化氣,而氣悉化水,豈非陽虛之陰證乎?又如《邪氣臟腑病形篇》言:五臟之脈細小者,皆為消癉。豈以細小之脈,而為有餘之陽證乎?此《內經》陰消之義,固已顯然言之。故凡治消證,必當察其脈氣病形,但見本元虧竭,及假火等證,必當速救根本,以資化源。
若但知為火,而專務清涼,未有不敗者矣。(張景岳)
凡消病日久,能食者,末傳腦疽背瘡;不能食者,末傳中滿鼓脹,皆不治之證也。(《聖濟總錄》)
或問:末傳癰疽者何故?此火邪勝也,其瘡痛甚,或潰赤水是也。末傳中滿者何故?此上、中二消,治之太急,寒藥傷胃,所謂上熱未除,中寒復起也。(李東垣)
消渴宜慎有三:一、飲酒;二、房勞;三、鹹食麵食,及炙爆之物。能慎此三者,雖不服藥,亦可自愈。(《千金方》)
上消心火亢極,肺金受囚,飲一溲二者死。中消胃陽獨旺,脾陰困敗,下利而厥,食已善飢者死。下消腎陰枯涸,邪火煎熬,精溺時泄,如油如脂者死。(《醫學六要》)
論治
男子消渴,小便反多,以飲一斗,小便一斗,腎氣丸主之。○渴欲飲水不止者,文蛤散主之。○脈浮,小便不利,發熱消渴者,宜利小便,發汗,五苓散主之。○小便不利者,有水氣,其人苦渴,栝蔞瞿麥丸主之。○渴欲飲水,口乾燥者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○脈浮發熱,渴欲飲水,小便不利者,豬苓湯主之。(《金匱》)
治消渴者,補腎水陰寒之虛,瀉心火陽熱之實,除腸胃燥熱之甚,濟身中津液之衰,使道路散而不結,津液生而不枯,氣血利而不澀,則病自已矣。(《儒門事親》)
癉成為消中,胃熱極深極熾,以故能食易飢多渴,諸家咸謂宜用承氣湯下之,不知漸積之熱,素蘊之火,無取急下,下之亦不去,徒損腸胃,轉增其困耳。然則欲除胃中火熱,必如之何而後可?昌謂久蒸大黃,與甘草合用,則緩急互調;與人參合用,則攻補兼施,庶幾可圖三年之艾。
○下消之火,水中之火也,下之則愈燔;中消之火,竭澤之火也,下之則愈傷;上消之火,燎原之火也,水從天降可滅,徒攻腸胃無益。夫地氣上為云,然後天氣下為雨,地氣不上,天能雨乎?故亟升地氣,以慰三農,與亟升腎氣,以溉三焦,皆事理之必然者耳。(喻嘉言)
治消之法,無分上、中、下,當先治腎為急。惟六味、八味,及加減八味丸,隨證而服,降其心火,滋其腎水;白虎、承氣,皆非所宜。或問:有服地黃湯,而渴仍不止者,何也?曰:心肺位近,制小其服;腎肝位遠,制大其服。如上消中消,可以用前丸緩治。若下消已極,大渴大燥,須加減八味丸料一斤,納肉桂一兩,水煎六、七碗,恣意冷服,熟睡而渴病如失矣。(《趙氏醫貫》)
白話文:
三消
這(三消)實際上是因為人體元氣衰弱,導致體內金氣寒冷、水液也變冷,所以水無法化為氣,而氣反而都變成水。這難道不是陽氣虛弱導致的陰證嗎?再如《黃帝內經·邪氣臟腑病形篇》所說,五臟的脈象如果細小,都屬於消癉(消渴的一種)。難道說脈象細小,就可以認為是陽氣有餘的熱證嗎?《內經》所說陰虛導致消渴的道理,已經很明顯地說明了。所以凡是治療消渴病,必須要仔細觀察病人的脈象、氣色和病狀,如果發現是元氣嚴重虧損,或是假象的虛火等症狀,一定要趕快補救根本,以幫助身體產生氣血的源頭。
如果只是認定是火熱,而一味地使用清涼藥物,沒有不失敗的。(張景岳)
凡是消渴病拖久了,如果還能吃東西,最終會轉變成腦部的癰疽或背部的瘡,如果不能吃東西,最終會轉變成腹部脹滿或鼓脹,這些都是無法醫治的。(《聖濟總錄》)
有人問:為什麼最後會變成癰疽呢?這是因為火邪太盛,所以瘡會非常疼痛,或者潰爛流出紅色的膿水。為什麼最後會變成腹部脹滿呢?這是因為治療上消或中消的時候,使用寒涼藥物太過急促,傷了胃氣,也就是所謂的「上面的熱還沒去除,中焦又開始虛寒」。(李東垣)
患消渴病的人,應該要注意三件事:第一、不要喝酒;第二、不要過度性生活;第三、不要吃太鹹的食物、麵食,以及燒烤油炸的食物。如果能夠注意這三點,即使不吃藥,也有可能自己痊癒。(《千金方》)
上消病是因為心火過於旺盛,導致肺金被抑制,喝一杯水,小便排出兩杯水,這種情況就危險了。中消病是因為胃陽獨自旺盛,導致脾陰虛弱,出現腹瀉、手腳冰冷,吃過東西很快就感到飢餓,這種情況也危險了。下消病是因為腎陰虧損枯竭,邪火煎熬,導致精液和尿液時常洩漏,像油或脂肪一樣,這種情況也危險了。(《醫學六要》)
論治
男子患消渴病,小便反而多,喝一斗水,小便也排出一斗水,可以用腎氣丸治療。如果口渴想喝水卻止不住,可以用文蛤散治療。如果脈象浮,小便不暢,發熱且有消渴病,應該利小便、發汗,用五苓散治療。如果小便不利,體內有水氣,病人感到口渴,可以用栝蔞瞿麥丸治療。如果口渴想喝水,口乾燥,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。如果脈象浮、發熱、口渴想喝水、小便不利,可以用豬苓湯治療。(《金匱要略》)
治療消渴病,應該補腎水陰寒的不足,瀉心火陽熱的過盛,去除腸胃的燥熱,補充身體津液的不足,使身體的通道暢通不阻塞,津液能夠正常生成而不枯竭,氣血運行順暢而不滯澀,這樣病自然就好了。(《儒門事親》)
癉病發展成消中,是因為胃熱非常嚴重,所以才會能吃、容易餓、口渴。大家都說應該用承氣湯來瀉熱,卻不知道這種熱是慢慢累積的,而且體內本來就有火氣,不適合馬上用瀉藥,用了也無法去除,反而會損傷腸胃,更加加重病情。那麼要如何去除胃中的火熱呢?我認為應該將大黃長時間蒸煮,和甘草一起使用,這樣可以調和藥性的急緩;和人參一起使用,則可以攻補兼施,或許能夠達到三年的效果。
下消的火,是水中之火,用瀉下的方法反而會讓火勢更旺;中消的火,是將水吸乾的火,用瀉下的方法反而會更加損傷身體;上消的火,是像燎原一樣的火,可以用水從天上降下來滅火,單純攻擊腸胃沒有用處。地氣上升變成雲,然後天氣下降變成雨,如果地氣不上升,天怎麼能下雨呢?所以要趕快提升地氣,來滋養萬物,也應該趕快提升腎氣,來灌溉三焦,這是事理必然的道理。(喻嘉言)
治療消渴的方法,不論是上、中、下消,都應該先治療腎臟。可以使用六味丸、八味丸以及加減的八味丸,根據不同的症狀來服用,可以降低心火,滋養腎水。白虎湯、承氣湯都不適合使用。有人問:有的人服用地黃湯,但口渴仍然不止,為什麼呢?回答說:心肺的位置靠近,所以藥量要減少;腎肝的位置較遠,所以藥量可以增加。如果是上消或中消,可以用前面的藥方慢慢治療。如果是下消已經很嚴重,口渴、乾燥很厲害,就要用加減的八味丸,藥量可以加到一斤,加入肉桂一兩,用水煎成六、七碗,放涼後隨意服用,睡一覺起來,口渴的病就好了。(《趙氏醫貫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