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七·雜證匯參 (33)
卷七·雜證匯參 (33)
1. 三消
(張子和)
造化之機,水火而已。水火宜平不宜偏,宜交不宜分。水為濕為寒,火為熱為燥。火性炎上,水性潤下,故火宜在下,水宜在上,則易交也。交為既濟,不交為未濟。不交之極,則分離而死矣。消渴證不交,火偏盛也。水氣證不交,水偏盛也。制其偏而使之交,治之良法也。(何伯齋)
五臟、五志之火,皆有真液以養之,故凝聚不動。而真液猶賴腎之陰精,胃之津液,交灌不竭。若腎胃之水不繼,則五臟之真陰隨耗,五志之火翕然內動,上、中、下三消之病作矣。(《見聞錄》)
消渴之患,常始於微,而成於著;始於胃,而極於肺腎。始如以水沃焦,水入猶能消之;繼則以水投石,水去而石自若。至於飲一溲一、飲一溲二,則燥火劫其真陰,操立盡之術,而勢成熇熇矣。○腎者胃之關也。關門不開,則水無輸泄,而為腫滿;關門不閉,則水無底止,而為消渴。(喻嘉言)
消病之始,皆由不節嗜欲,不慎喜怒,膏粱炮炙,酒酪潼乳,濕熱之氣,浸淫燔灼,郁成燥熱,氣不宣平,故其傳變之形,為飲水多而小便多,曰消渴;此胃中津液乾枯,不能上榮舌本也。為善飢多食而渴,小便數而消瘦,曰消中;此胃中熱極,所食之物,隨火而化也。為渴而飲水不絕,腿消瘦而小便有脂液,曰腎消;是燥熱並及於胃底、大小二腸,故脂液凝濁,清濁不能分疏也。三消之證,上、中可治,下消難治;飲一溲一猶可治,飲一溲二不可治矣。
又消久小便作甘者,其病為重;更有浮在溺面,如豬脂,如燭淚者,此精不禁,而真元竭矣。大抵水在天地與人身,皆有甘有咸,甘為生氣,咸為死氣,小便本咸而反甘,是生氣泄也,是脾氣下陷入於腎也,土剋水故死。(《己任編》)
消渴小便甜者,醫多不知其故。《洪範》曰:稼穡作甘。人之食後,滋味皆甜。若腎氣強盛,則上蒸化成精氣,其次為脂膏,又其次為血肉,其餘則為小便,故小便色黃者,血之餘氣也。咸者味之正也。若腎氣虛冷,則無力蒸化,穀氣盡下而為小便,故味甘而不變,其色清冷,則肌膚枯槁也。
猶如乳母,穀氣上泄而為乳汁,其味甜;消渴病者,穀氣下泄而為小便,其味亦甜,此皆精氣不實於內也。且肺為五臟之華蓋,暖氣上蒸則肺潤;若下元虛冷,則陽氣不能上升,故肺干而渴。《易》於否卦言之矣,乾上坤下,陽無陰不降,陰無陽不升,上下不交,而成痞也。
譬如釜中有水,以火暖之,以版覆之,則暖氣上騰,故版能潤;若無火力,則水氣不能上升,版不得潤。火力者,腎之強盛也。常須溫補腎氣,飲食得火力則潤上,可免乾渴之患。(許學士)
消有陰陽,不可不察。如多渴者,曰消渴;善飢者,曰消穀;小便淋濁如膏者,曰腎消。凡此者,多由於火,火盛則陰虛,是皆陽消之證也。至於陰消之義,則未有知之者。蓋消者消爍也,亦消耗也,凡陰陽血氣之屬,日見消失者,皆謂之消,故不可盡以火證為言。如《氣厥論》曰:心移寒於肺,為肺消,飲一溲二,死不治。
白話文:
[三消]
自然的運作,不外乎水和火的協調。水火應該平衡,不宜偏頗,應該互相交融,不宜分離。水屬濕屬寒,火屬熱屬燥。火的特性是向上燃燒,水的特性是向下潤澤,所以火應該在下,水應該在上,這樣才容易交融。交融就能達到陰陽平衡,不交融就會失衡。不交融到了極點,就會分離而死亡。消渴病就是水火不交融,火偏盛的表現;水氣病也是水火不交融,水偏盛的表現。控制偏盛的一方,使水火交融,是治療的好方法。
五臟和五種情緒所產生的火,都有體內的津液滋養,所以能夠凝聚而不妄動。而這些津液又依賴腎的陰精和胃的津液來不斷供應。如果腎和胃的水液不足,五臟的陰液就會隨著耗損,五種情緒所生的火就會旺盛起來,導致上、中、下三消的疾病發生。
消渴病常常開始時不明顯,後來才逐漸顯著;開始時從胃部產生,最後影響到肺和腎。剛開始時,就像用水澆在燒焦的地方,水還能消解;後來就如同用水丟在石頭上,水流走了,石頭還是老樣子。等到喝一口水就排一次尿,甚至喝一口水排兩次尿時,就表示燥熱的火正在耗損體內的陰液,採取快速消耗的方式,病勢已經非常嚴重了。腎是胃的關卡,關卡開合正常,水液才能順利輸布;如果關卡不開,水液就無法排出,就會造成水腫;如果關卡關不住,水液就沒有止境地流失,就會造成消渴。
消病開始的原因,都是因為不節制慾望,不謹慎對待喜怒情緒,常吃肥膩甘甜的食物,喝酒喝奶,導致濕熱之氣侵入身體,鬱積成燥熱,氣機不暢,因此疾病的發展表現為:飲水多、排尿也多,稱為消渴,這是胃中津液枯竭,無法滋養舌根的緣故。另外一種是容易餓、吃得多又口渴,排尿多、身體消瘦,稱為消中,這是胃中熱到了極點,所吃的食物都被火燒化了。還有一種是口渴不停地喝水,腿部消瘦、小便有油脂,稱為腎消,這是燥熱波及到胃的底部和大、小腸,導致油脂混濁,清和濁無法分離。三消的病症,上消和中消還可以治療,下消就很難治了;喝一口水排一次尿還能治療,喝一口水排兩次尿就無法治療了。
如果消渴病久了,小便變甜,病情就更加嚴重;如果小便表面還有像豬油或蠟燭油一樣的漂浮物,這是精液外洩,元氣衰竭的表現。總的來說,水在天地間和人體內,都有甘味和鹹味之分,甘味代表生氣,鹹味代表死氣,小便本來應該是鹹的,反而變甜,這代表生氣外洩,是脾氣下陷到腎的表現,因為土剋水,所以預後不好。
消渴病小便變甜,很多醫生都不了解原因。《洪範》說:「耕種會產生甜味。」人吃下食物後,滋味都是甜的。如果腎氣強盛,就能將食物的精華向上蒸化成精氣,其次是脂肪,再其次是血液和肌肉,剩下的就變成小便。所以小便發黃,是血液剩餘的氣。鹹味是味道的正味。如果腎氣虛弱寒冷,就沒有力量蒸化,穀物的精華直接下行為小便,所以小便變甜,顏色清冷,這樣的人肌膚會乾枯。
就像哺乳的母親,穀物的精華向上洩出變成乳汁,味道是甜的;消渴病患者,穀物的精華向下洩出變成小便,味道也是甜的,這都表示精氣不足。而且,肺是五臟的華蓋,溫暖的氣向上蒸騰,肺就能潤澤;如果下元虛冷,陽氣就無法上升,所以肺會乾燥而口渴。《易經》的否卦就說明了這個道理,乾卦在上方,坤卦在下方,陽氣沒有陰氣就無法下降,陰氣沒有陽氣就無法上升,上下不交融,就會形成痞塞。
就像鍋裡有水,用火加熱,用蓋子蓋住,溫熱的氣就會向上升騰,所以蓋子能保持濕潤;如果沒有火力,水汽就無法上升,蓋子就無法濕潤。火力指的就是腎的強盛。必須經常溫補腎氣,飲食就能得到火力的滋潤而上升,就可以避免乾燥口渴的問題。
消病有陰陽之分,不可不加以區別。例如口渴的,稱為消渴;容易餓的,稱為消穀;小便渾濁如膏的,稱為腎消。這些大多是因為火盛造成的,火盛就會導致陰虛,這些都是陽消的表現。至於陰消的道理,則沒有人了解。消是消磨、消耗的意思,凡是陰陽血氣等,每天都在減少的,都可以稱為消,所以不能全都歸為火證。例如《氣厥論》說:「心將寒邪轉移到肺,就會造成肺消,喝一口水排兩次尿,這種病是無法治好的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