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七·雜證匯參 (32)
卷七·雜證匯參 (32)
1. 三消
經義
二陽結,謂之消。○心移寒於肺,肺消。肺消者,飲一溲二,死不治。○心移熱於肺,傳為膈消。○癉成為消中。(《素問》)
胃中熱,則消穀,令人心懸善飢。(《靈樞》)
哲言
消證有三:渴而多飲,為上消,肺熱也;心移熱於肺,傳為膈消是也。多食善飢,為中消,胃熱也;癉成為消中是也。渴而小便數,如膏,為下消;腎熱而水虧也。○消證以渴為主,而分氣血,故血分亦有渴者。淋證以淋為主,而分氣血,故血分有不渴者。(汪訒庵)
消病有三:曰消渴,曰消中,曰消腎。又有五石過度之人,真氣既竭,石性獨留,陽道興強,不交精泄,謂之強中。消渴輕也,消中甚焉,消腎又甚焉,若強中則其斃可待矣。(《仁齋直指》)
八卦之中,離能烜物;五行之中,火能焚物;六氣之中,火能消物。故火之為用,燔木則消而為炭,焚土則消而為伏龍肝,鍊金則消而為汁,煅石則消而為灰,煮水則消而為湯,煎海則消而為鹽,干汞則消而為粉,熬錫則消而為丹。故澤中之潦,涸於炎暉;鼎中之水,干於壯火。
蓋五臟,心為君火正化,腎為君火對化;三焦為相火正化,膽為相火對化。得其平,則烹煉飲食,糟粕去焉;不得其平,則燔灼臟腑,津液竭焉。故入水無物不長,入火無物不消。夫火甚於上,為膈膜之消;甚於中,為腸胃之消;甚於下,為膏液之消;甚於外,為肌肉之消。
上甚不已,則消及肺;中甚不已,則消及脾;下甚不已,則消及肝腎;外甚不已,則消及筋骨。四臟消盡,則心自焚而死矣。故《素問》有消癉、消中、消渴、風消、膈消、肺消之說。消之證不同,歸之火則一也。消癉者,眾消之總名。消中者,善飢之通稱。消渴者,善飲之同謂。
惟風消、膈消、肺消三說,不可不分。風消者,二陽之病也。又曰:二陽結謂之消。此腸胃之消也。善食而瘦者,名曰食㑊,此肌肉之消也。膈消者,心移熱於肺,傳為膈消,此膈膜之消也。肺消者,心移寒於肺,飲一溲二者死。膈消不為寒所薄,陽氣得宣散於外,故可治;肺消為寒所薄,陽氣自潰於中,故不可治,此消及於肺臟者也。又若脾風傳之腎,名曰疝瘕。
少腹冤熱而痛,出白,名曰蠱,此膏液之消也。夫消者必渴,渴者有三:有肥甘之渴,有石藥之渴,有火燥之渴。肥者令人內熱,甘者令人中滿,故其氣上溢,傳為消渴,此肥甘之渴也。夫石藥之氣悍,適足滋熱,與熱氣相遇,必內傷脾,此藥石之渴也。
陽明司天,四之氣,嗌乾引飲;少陽司天,三之氣,炎暑至,民病渴;太陽司天,甚則渴而飲水;少陰之復,渴而欲飲;少陽之復,嗌絡焦槁,渴飲水漿;又傷寒五日,少陰受之,口燥舌乾而渴;腎熱病者,苦渴數飲;此皆燥熱之渴也。膏粱之人,多肥甘、石藥之渴;藜藿之人,多燥熱之渴,二者雖殊,其實一也。
白話文:
[三消]
經義
陽氣鬱結,就稱為消。心臟的寒氣傳到肺,就會導致肺消。肺消的症狀是喝一杯水,卻排出兩杯尿,這種情況是無法治癒的。如果心臟的熱氣傳到肺,就會變成膈消。還有因為發熱而轉變成消中病。(以上出自《素問》)
胃裡有熱,就會很快消化食物,使人總是感到心裡空虛,容易餓。(出自《靈樞》)
哲言
消渴病有三種:口渴而且喝很多水,這屬於上消,是肺熱引起的;心臟的熱傳到肺,變成膈消也是如此。吃得多又容易餓,這是中消,是胃熱引起的;因為發熱轉成的消中也是這種情況。口渴而且小便頻繁,像油脂一樣,這是下消,是腎熱而且體內津液虧損引起的。消渴病主要是以口渴為主要症狀,然後再區分是氣還是血的問題,所以即使是血的問題,也會有口渴的現象。淋病是以小便淋漓不盡為主要症狀,然後區分是氣還是血的問題,所以即使是血的問題,也會有不口渴的現象。(汪訒庵的觀點)
消渴病有三種:分別是消渴、消中、消腎。還有一些人過度服用五石散,導致身體真氣耗盡,只留下藥的毒性,使得性慾亢奮,即使沒有性行為也會遺精,這稱為強中。消渴是比較輕微的,消中更嚴重,而消腎是最嚴重的。如果是強中,那麼很快就會死亡。(出自《仁齋直指》)
在八卦中,離卦代表火,可以使萬物顯現;在五行中,火可以焚燒萬物;在六氣中,火可以消耗萬物。所以火的作用是:燃燒木頭使其變成炭,焚燒土壤使其變成伏龍肝(一種中藥),鍛鍊金屬使其變成液體,燒石頭使其變成灰,煮水使其變成湯,煎熬海水使其變成鹽,乾燥水銀使其變成粉末,熬錫使其變成丹藥。所以,沼澤中的積水,在陽光下會乾涸;鍋中的水,在旺火下也會乾涸。
五臟之中,心臟是君火的正化,腎臟是君火的對化;三焦是相火的正化,膽是相火的對化。如果五臟的陰陽平衡,就能正常消化食物,將糟粕排出;如果陰陽不平衡,就會焚燒臟腑,導致津液枯竭。所以水可以滋養萬物,而火可以消耗萬物。如果火在身體上部過於旺盛,就會導致膈膜的消渴;在身體中部過於旺盛,就會導致腸胃的消渴;在身體下部過於旺盛,就會導致膏脂液體的消渴;在身體外部過於旺盛,就會導致肌肉的消渴。
如果上部的火持續旺盛,就會蔓延到肺;如果中部的火持續旺盛,就會蔓延到脾;如果下部的火持續旺盛,就會蔓延到肝腎;如果外部的火持續旺盛,就會蔓延到筋骨。如果四臟的精氣都被消耗殆盡,心臟就會自焚而死。所以《素問》中有消癉、消中、消渴、風消、膈消、肺消等說法。雖然消渴病的症狀不同,但歸根結底都是因為火引起的。消癉是各種消渴病的總稱。消中是容易餓的通稱。消渴是容易口渴的通稱。
只有風消、膈消、肺消這三種說法,必須區分清楚。風消是二陽經的疾病,也有人說:「二陽經的氣鬱結就稱為消」,這是指腸胃的消渴。吃得多但是身體消瘦,稱為食㑊,這是肌肉的消渴。膈消是心臟的熱傳到肺,變成膈消,這是指膈膜的消渴。肺消是心臟的寒氣傳到肺,喝一杯水排出兩杯尿,這種情況會死亡。膈消不會被寒氣所侵襲,陽氣能夠向外散發,所以還可以治療;肺消是被寒氣侵襲,陽氣會向內潰散,所以無法治癒,這是指消渴病已經影響到肺臟了。如果脾的風邪傳到腎,就稱為疝瘕。
小腹發熱疼痛,排出白色分泌物,稱為蠱,這是膏脂液體的消渴。患有消渴病的人一定會口渴,口渴的原因有三種:一是過食肥甘厚膩食物引起的口渴,二是服用礦物藥引起的口渴,三是火熱乾燥引起的口渴。肥膩的食物會使人體內發熱,甘甜的食物會使人腹脹,所以這些食物的氣會向上溢,轉變成消渴病,這是過食肥甘厚膩食物引起的口渴。礦物藥的藥性強烈,會助長熱氣,與體內的熱氣相遇,一定會損傷脾胃,這是服用礦物藥引起的口渴。
陽明經主導的時期,天氣乾燥,會感到口渴想喝水;少陽經主導的時期,天氣炎熱,人們會容易口渴;太陽經主導的時期,如果情況嚴重,就會口渴想喝水;少陰經虛弱的時候,會口渴想喝水;少陽經虛弱的時候,咽喉會乾燥,口渴想喝水;如果傷寒五天,影響到少陰經,就會口乾舌燥,口渴;腎有熱病的人,會感到口渴,想頻繁喝水,這些都是因為乾燥熱氣引起的口渴。經常吃山珍海味的人,多是因為過食肥甘厚膩食物或服用礦物藥而口渴;經常吃粗茶淡飯的人,多是因為乾燥熱氣而口渴。雖然兩種情況的原因不同,但其實都是一樣的。